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五 十地品之二▪P4

  ..續本文上一頁籌量決定語」。③順道理語 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五解釋詞語的涵義說:「謂有罪者製,無罪者聽,爲『順道理』」。④調伏語 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五解釋說:「于製聽有缺,如法舉之,數數毀犯,折伏與念,雲『巧調伏』。」⑤隨時籌量決定語 澄觀解釋說,隨時籌量決定語」是指菩薩針對時機確定計劃稱贊衆生使其産生歡喜。

  【語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菩薩本性不绮語,菩薩常常以思審語、時語、實語、義語、法語、順道理語、巧調伏語、隨時籌量決定語爲樂,這些菩薩對于戲笑尚且一直思審,何況故意說出散亂之言呢!」

  「性不貪欲①,菩薩于他財物、他所資用,不生貪心,不願不求。」

  「性離瞋恚②,菩薩于一切衆生恒起慈心、利益心、哀愍心、歡喜心、和潤心、攝受心③,永舍瞋、恨、怨、害④、熱、惱⑤,常思順行仁慈佑益。」

  「又離邪見⑥,菩薩住于正道,不行占蔔,不取惡戒,心見正直⑦,無诳,無谄,于佛、法、僧起決定信⑧。」

  【章 旨】在此章中,金剛藏菩薩爲會衆繼續宣說「十善道」中的叁種「意業」——「不貪欲」、「不瞋恚」、「不邪見」。「不貪欲」是指對于自身所好之對境不生喜樂之念,不起貪著之心以及不起取得、占有之欲望。「不瞋恚」是指禁止産生一切忿怒之心。「不邪見」是指不産生、執持不合正法的外道之見。

  【注 釋】①不貪欲 是指菩薩對于自身所好之對境不生喜樂之念,不起貪著之心以及不起取得占有的欲望。②離瞋恚 是指禁止産生一切忿怒之心。澄觀解釋說:「離于忿怒含毒,故名『離瞋』。」以能治之心舍離「瞋、恨、怨害、熱惱」,最終得到「順行」與「仁慈佑益」。③慈心利益心哀愍心歡喜心和潤心攝受心 關于此六心,世親、澄觀都說是菩薩針對不同衆生而産生不同的「能治之心」。④怨害 關于此,澄觀解釋說:「障善名『怨』,增惡名『害』。」⑤熱惱 指逼于劇苦,而使身心焦熱苦惱。關于此,澄觀解釋說:「忌勝名『熱』,謂見他愛事;苦他名『惱』,謂見他不愛事。」⑥離邪見 「邪見」指不正之執見,特別是指與佛法正理違拗的道理。⑦菩薩住于正道不行占蔔不取惡戒心見正直 此四句,從「人」的角度言之,是「邪梵行求衆生」,也就是指追求「邪行」解脫的衆生。其中,「菩薩住于正道」一句是「治異乘見,小乘對大非正道故。」而「不行占蔔」一句是指「治虛妄分別見,即是邪見。夫吉凶、悔吝,由愛惡生,故雲『虛妄』。」而「不取惡戒」是指「治于戒取」。「戒取」,又稱「戒取見」、「戒盜見」,指就戒禁(戒律、禁製)等而起之謬見,以非因爲因,非道爲道。如見牛狗死後生天,乃學牛狗之所爲,食草啖糞,修非因非道之行,執迷此即生天解脫之因,此等妄見稱爲「戒禁取見」。最後一句「心見正直」是指「治于見取」。所謂「見取」是指執著自己的見解,安住不舍,而且強非爲是,即近于普通人的成見。其中,第一句是指「願邪,願小乘故。次叁,解邪,顛倒見故。然邪見、惡戒,唯是外邪。見取一種通于內邪,謂學大乘者,執語成見故。」(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五)⑧無诳無谄于佛法僧起決定信 據澄觀的解釋,「無诳」是指對治「覆藏見」(即隱藏自己的真實想法、感受)的,「無谄」是對治「詐現不實見」(即表面僞裝討還對方,實際上心底裏並非真是如此)的,而「于佛、法、僧起決定信」則是對治「非清淨見」的。「诳」、「谄」屬于「行邪」,因爲覆藏爲非(不合于佛法),「谄」爲「詐善」。「于佛、法、僧起決定信」是對治「信邪」的,主要包含「信世間故,又于叁寶決不信故」。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菩薩本性不貪欲,菩薩對于他人的財物、他人生存所使用的物品,不産生貪心,不想也不去追求。」

  「菩薩的本性遠離瞋恚,菩薩對于一切衆生一直生起慈心、利益心、哀愍心、歡喜心、和潤心、攝受心,永舍棄瞋、恨、怨、傷害、嫉妒、惱怒之心,常常想著順行仁慈、佑助增益衆生。」

  「菩薩又遠離邪見,菩薩住于正道,不做占蔔之事,不取戒取見,心中的見解正直,無有诳心,無有谄媚之心,對于佛、法、僧起堅定不移的信仰。」

  「佛子!菩薩摩诃薩如是護持十善業道,常無間、斷。」

  【章 旨】此章爲「明地相」的第二層次「自體淨」之一——「攝律儀淨」(也稱之爲「離戒淨」)的結語,澄觀稱之爲「結成增上」。今文雖簡而具有叁重涵義:其一,「如是護持十善業道」的意義爲「遍護十善,即不阙義。」其二,「『常無間』即清淨義,誤犯之垢不起間故。」其叁,「『常無斷,即常護義。』澄觀說:「具斯叁義,得增上戒名。」(引文均見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五)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佛子!菩薩摩诃薩如此護持十善業道,常常使其清淨而無有間斷。」

  【說 明】第二地「明地相」的第二層次「自體淨」的基本內容是「叁聚淨戒」。至此,「叁聚淨戒」的第一部分「攝律儀淨」部分,金剛藏菩薩已經宣講完畢。此部分的主要內容是以「十善業道」翻轉「十惡業道」。「十惡業道」爲「殺生」、「偷盜」、「妄語」、「兩舌」、「惡口」、「绮語」、「貪欲」、「瞋恚」、「邪見」。與此相對應,「十善業道」則爲「不殺生」、「不偷盜」、「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不貪欲」、「不瞋恚」、「不邪見」。

  「複作是念:『一切衆生墮惡趣者,莫不皆以十不善業①。是故我當自修正行,亦勸于他,令修正行②。何以故?若自不能修行正行,令他修者,無有是處。』」

  【章 旨】從此章開始進入「明地相」的第二層次「自體淨」之二「攝善法戒淨」的內容。「攝善法戒」的涵義是誓願實踐一切善法,爲「叁聚淨戒」之一,又作「受善法戒」、「攝持一切菩提道戒」、「接善戒」,即修習諸善,以一切善法爲戒。此章爲「攝善法戒」的第一層次,其涵義爲「觀不善」而生起攝持善法之願行。

  【注 釋】①一切衆生墮惡趣者莫不皆以十不善業 據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五的解釋,此二句是說明「觀智」的。其中,「墮惡取」一語有叁種涵義:「一者,乘惡行往故,此即集因。《經》雲『皆以十不善業』。二者,依止自身能生苦惱,此即能墮一切衆生。叁、常墮種種苦相處,斯即所墮惡趣。上二皆苦果。『業』者,因義。『道』者通『到』義。既要用不善,方墮惡道,則非無因所用。唯是不善,故非邪因。」所謂「十不善業」即「殺生」、「偷盜」、「邪淫」、「妄語」、「惡口」、「兩舌」、「貪欲」、「瞋恚」、「愚癡」(此經前文稱之爲「邪見」)。②我當自修正行亦勸于他令修正行 據澄觀的解釋,此叁句是說明菩薩于此所生起的「願行」,「由念衆生惡因果故,便起大悲,要心二利。」(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五,《大正藏》卷叁十五)「二利」即「自利」與「利他」。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菩薩又産生這樣的心念:『一切衆生之所以墮入惡道,莫不是因爲其産生了十種不善之業(即「惡業」)。因此,我不但應當自己修習正行,也應當激勵他人,使他們也修習正行。爲什麼要如此呢?如果自己不能修習正行,而想使他人修習正行,是絕對不可能的。』」

  「佛子!此菩薩摩诃薩複作是念:『十不善業①道,是地獄②、畜生③、餓鬼④受生因;十善業道,是人、天⑤乃至有頂處⑥受生因。』」

  「『又此上品十善業道,以智慧修習,心狹劣故,怖叁界故,阙大悲故,從他聞聲而解了故,成聲聞乘⑦。』」

  【章 旨】此章與下一章爲「攝善法戒」的第二層次「廣觀障、治,明攝善法」,其涵義是「觀五重善法,于上上清淨佛,善起增上心,求學修行攝善法戒清淨行故。」(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五)此章爲「五重善法」的前二種——「人天十善」、「聲聞善」。

  【注 釋】①十不善業 即「十惡」,指衆生之身、口、意所行的十種惡行爲,又稱「十惡業道」、「十不善根本業道」、「十黑業道」。具體爲:其一,殺生。其二,偷盜。其叁,邪淫。其四,妄語。其五,兩舌,即說離間語、破語。其六,惡口,即惡語、惡罵。其七,绮語,即雜穢語、非應語、散語、無義語。其八,貪欲,即貪愛、貪取、悭貪。其九,瞋恚。其十,邪見,即愚癡。起首叁種屬于「身業」,中間四種屬于「口業」,最後叁種屬于「意業」,習慣稱之爲「身叁、口四、意叁」。②地獄 音譯作「捺落迦」、「那落迦」、「泥梨耶」、「泥梨」,爲佛教所言的六道輪回衆生之一,又稱「地獄道」、「地獄趣」、「地獄有」、「地獄界」。關于地獄的類別,主要有:其一,八大地獄,又作「八熱地獄」,即「等活」、「黑繩」、「衆合」、「叫喚」、「大叫喚」、「炎熱」、「大焦熱」、「阿鼻」(「無間」)等八大地獄。其二,「八寒地獄」,即「頞部陀」、「尼剌部陀」、「頞哳咤」、「臛臛婆」、「虎虎婆」、「媪缽羅」、「缽特摩」、「摩诃缽特摩」等八寒地獄。此外,「八大地獄」各有「十六眷屬地獄」,即附屬地獄,又稱「十六小地獄」、「十六遊增地獄」等。各類地獄皆由衆生所造各種不同之業因,而招感不同之果報。③畜生 音譯爲「底栗車」,又作「傍生」、「橫生」、「畜生道」、「傍生趣」,爲佛教所言的六道輪回衆生之一,指鳥、獸、蟲、魚等一切動物。「畜生」之名乃由人畜養之意而得,主要指家畜家禽。後來譯爲「傍生」,乃取其形不如人之直,傍橫且傍行之義。「傍生」是無智暗鈍且其本處在大海中,後轉而遍于人、天及地獄等。④餓鬼 音譯爲「卑帝黎」,佛教所言的六道輪回衆生之一,又作「鬼道」、「鬼趣」、「餓鬼道」。衆生前生造惡業、多貪欲者,死後生爲餓鬼,常苦于饑渴。餓鬼常居于閻魔王界,由閻魔…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五 十地品之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