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五 十地品之二▪P4

  ..续本文上一页筹量决定语」。③顺道理语 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五解释词语的涵义说:「谓有罪者制,无罪者听,为『顺道理』」。④调伏语 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五解释说:「于制听有缺,如法举之,数数毁犯,折伏与念,云『巧调伏』。」⑤随时筹量决定语 澄观解释说,随时筹量决定语」是指菩萨针对时机确定计划称赞众生使其产生欢喜。

  【语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菩萨本性不绮语,菩萨常常以思审语、时语、实语、义语、法语、顺道理语、巧调伏语、随时筹量决定语为乐,这些菩萨对于戏笑尚且一直思审,何况故意说出散乱之言呢!」

  「性不贪欲①,菩萨于他财物、他所资用,不生贪心,不愿不求。」

  「性离瞋恚②,菩萨于一切众生恒起慈心、利益心、哀愍心、欢喜心、和润心、摄受心③,永舍瞋、恨、怨、害④、热、恼⑤,常思顺行仁慈佑益。」

  「又离邪见⑥,菩萨住于正道,不行占卜,不取恶戒,心见正直⑦,无诳,无谄,于佛、法、僧起决定信⑧。」

  【章 旨】在此章中,金刚藏菩萨为会众继续宣说「十善道」中的三种「意业」——「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不贪欲」是指对于自身所好之对境不生喜乐之念,不起贪着之心以及不起取得、占有之欲望。「不瞋恚」是指禁止产生一切忿怒之心。「不邪见」是指不产生、执持不合正法的外道之见。

  【注 释】①不贪欲 是指菩萨对于自身所好之对境不生喜乐之念,不起贪着之心以及不起取得占有的欲望。②离瞋恚 是指禁止产生一切忿怒之心。澄观解释说:「离于忿怒含毒,故名『离瞋』。」以能治之心舍离「瞋、恨、怨害、热恼」,最终得到「顺行」与「仁慈佑益」。③慈心利益心哀愍心欢喜心和润心摄受心 关于此六心,世亲、澄观都说是菩萨针对不同众生而产生不同的「能治之心」。④怨害 关于此,澄观解释说:「障善名『怨』,增恶名『害』。」⑤热恼 指逼于剧苦,而使身心焦热苦恼。关于此,澄观解释说:「忌胜名『热』,谓见他爱事;苦他名『恼』,谓见他不爱事。」⑥离邪见 「邪见」指不正之执见,特别是指与佛法正理违拗的道理。⑦菩萨住于正道不行占卜不取恶戒心见正直 此四句,从「人」的角度言之,是「邪梵行求众生」,也就是指追求「邪行」解脱的众生。其中,「菩萨住于正道」一句是「治异乘见,小乘对大非正道故。」而「不行占卜」一句是指「治虚妄分别见,即是邪见。夫吉凶、悔吝,由爱恶生,故云『虚妄』。」而「不取恶戒」是指「治于戒取」。「戒取」,又称「戒取见」、「戒盗见」,指就戒禁(戒律、禁制)等而起之谬见,以非因为因,非道为道。如见牛狗死后生天,乃学牛狗之所为,食草啖粪,修非因非道之行,执迷此即生天解脱之因,此等妄见称为「戒禁取见」。最后一句「心见正直」是指「治于见取」。所谓「见取」是指执着自己的见解,安住不舍,而且强非为是,即近于普通人的成见。其中,第一句是指「愿邪,愿小乘故。次三,解邪,颠倒见故。然邪见、恶戒,唯是外邪。见取一种通于内邪,谓学大乘者,执语成见故。」(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五)⑧无诳无谄于佛法僧起决定信 据澄观的解释,「无诳」是指对治「覆藏见」(即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感受)的,「无谄」是对治「诈现不实见」(即表面伪装讨还对方,实际上心底里并非真是如此)的,而「于佛、法、僧起决定信」则是对治「非清净见」的。「诳」、「谄」属于「行邪」,因为覆藏为非(不合于佛法),「谄」为「诈善」。「于佛、法、僧起决定信」是对治「信邪」的,主要包含「信世间故,又于三宝决不信故」。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菩萨本性不贪欲,菩萨对于他人的财物、他人生存所使用的物品,不产生贪心,不想也不去追求。」

  「菩萨的本性远离瞋恚,菩萨对于一切众生一直生起慈心、利益心、哀愍心、欢喜心、和润心、摄受心,永舍弃瞋、恨、怨、伤害、嫉妒、恼怒之心,常常想着顺行仁慈、佑助增益众生。」

  「菩萨又远离邪见,菩萨住于正道,不做占卜之事,不取戒取见,心中的见解正直,无有诳心,无有谄媚之心,对于佛、法、僧起坚定不移的信仰。」

  「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护持十善业道,常无间、断。」

  【章 旨】此章为「明地相」的第二层次「自体净」之一——「摄律仪净」(也称之为「离戒净」)的结语,澄观称之为「结成增上」。今文虽简而具有三重涵义:其一,「如是护持十善业道」的意义为「遍护十善,即不阙义。」其二,「『常无间』即清净义,误犯之垢不起间故。」其三,「『常无断,即常护义。』澄观说:「具斯三义,得增上戒名。」(引文均见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五)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此护持十善业道,常常使其清净而无有间断。」

  【说 明】第二地「明地相」的第二层次「自体净」的基本内容是「三聚净戒」。至此,「三聚净戒」的第一部分「摄律仪净」部分,金刚藏菩萨已经宣讲完毕。此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以「十善业道」翻转「十恶业道」。「十恶业道」为「杀生」、「偷盗」、「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与此相对应,「十善业道」则为「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

  「复作是念:『一切众生堕恶趣者,莫不皆以十不善业①。是故我当自修正行,亦劝于他,令修正行②。何以故?若自不能修行正行,令他修者,无有是处。』」

  【章 旨】从此章开始进入「明地相」的第二层次「自体净」之二「摄善法戒净」的内容。「摄善法戒」的涵义是誓愿实践一切善法,为「三聚净戒」之一,又作「受善法戒」、「摄持一切菩提道戒」、「接善戒」,即修习诸善,以一切善法为戒。此章为「摄善法戒」的第一层次,其涵义为「观不善」而生起摄持善法之愿行。

  【注 释】①一切众生堕恶趣者莫不皆以十不善业 据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五的解释,此二句是说明「观智」的。其中,「堕恶取」一语有三种涵义:「一者,乘恶行往故,此即集因。《经》云『皆以十不善业』。二者,依止自身能生苦恼,此即能堕一切众生。三、常堕种种苦相处,斯即所堕恶趣。上二皆苦果。『业』者,因义。『道』者通『到』义。既要用不善,方堕恶道,则非无因所用。唯是不善,故非邪因。」所谓「十不善业」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恶口」、「两舌」、「贪欲」、「瞋恚」、「愚痴」(此经前文称之为「邪见」)。②我当自修正行亦劝于他令修正行 据澄观的解释,此三句是说明菩萨于此所生起的「愿行」,「由念众生恶因果故,便起大悲,要心二利。」(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五,《大正藏》卷三十五)「二利」即「自利」与「利他」。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菩萨又产生这样的心念:『一切众生之所以堕入恶道,莫不是因为其产生了十种不善之业(即「恶业」)。因此,我不但应当自己修习正行,也应当激励他人,使他们也修习正行。为什么要如此呢?如果自己不能修习正行,而想使他人修习正行,是绝对不可能的。』」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十不善业①道,是地狱②、畜生③、饿鬼④受生因;十善业道,是人、天⑤乃至有顶处⑥受生因。』」

  「『又此上品十善业道,以智慧修习,心狭劣故,怖三界故,阙大悲故,从他闻声而解了故,成声闻乘⑦。』」

  【章 旨】此章与下一章为「摄善法戒」的第二层次「广观障、治,明摄善法」,其涵义是「观五重善法,于上上清净佛,善起增上心,求学修行摄善法戒清净行故。」(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五)此章为「五重善法」的前二种——「人天十善」、「声闻善」。

  【注 释】①十不善业 即「十恶」,指众生之身、口、意所行的十种恶行为,又称「十恶业道」、「十不善根本业道」、「十黑业道」。具体为:其一,杀生。其二,偷盗。其三,邪淫。其四,妄语。其五,两舌,即说离间语、破语。其六,恶口,即恶语、恶骂。其七,绮语,即杂秽语、非应语、散语、无义语。其八,贪欲,即贪爱、贪取、悭贪。其九,瞋恚。其十,邪见,即愚痴。起首三种属于「身业」,中间四种属于「口业」,最后三种属于「意业」,习惯称之为「身三、口四、意三」。②地狱 音译作「捺落迦」、「那落迦」、「泥梨耶」、「泥梨」,为佛教所言的六道轮回众生之一,又称「地狱道」、「地狱趣」、「地狱有」、「地狱界」。关于地狱的类别,主要有:其一,八大地狱,又作「八热地狱」,即「等活」、「黑绳」、「众合」、「叫唤」、「大叫唤」、「炎热」、「大焦热」、「阿鼻」(「无间」)等八大地狱。其二,「八寒地狱」,即「頞部陀」、「尼剌部陀」、「頞哳咤」、「臛臛婆」、「虎虎婆」、「媪钵罗」、「钵特摩」、「摩诃钵特摩」等八寒地狱。此外,「八大地狱」各有「十六眷属地狱」,即附属地狱,又称「十六小地狱」、「十六游增地狱」等。各类地狱皆由众生所造各种不同之业因,而招感不同之果报。③畜生 音译为「底栗车」,又作「傍生」、「横生」、「畜生道」、「傍生趣」,为佛教所言的六道轮回众生之一,指鸟、兽、虫、鱼等一切动物。「畜生」之名乃由人畜养之意而得,主要指家畜家禽。后来译为「傍生」,乃取其形不如人之直,傍横且傍行之义。「傍生」是无智暗钝且其本处在大海中,后转而遍于人、天及地狱等。④饿鬼 音译为「卑帝黎」,佛教所言的六道轮回众生之一,又作「鬼道」、「鬼趣」、「饿鬼道」。众生前生造恶业、多贪欲者,死后生为饿鬼,常苦于饥渴。饿鬼常居于阎魔王界,由阎魔…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五 十地品之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