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语①,菩萨常作实语、真语②、时语③,乃至梦中亦不忍作覆藏之语④,无心欲作,何况故犯!」
「性不两舌⑤,菩萨于诸众生无离间心、无恼害⑥心,不将此语为破彼故而向彼说,不将彼语为破此故而向此说,未破者不令破,已破者不增长,不喜离间,不乐离间,不作离间语⑦,不说离间语,若实、若不实。」
【章 旨】在此章中,金刚藏菩萨为会众继续宣说「十善道」中四种「语业」的前两种——「不妄语」、「不两舌」。「不妄语」是指不讲虚诳骗人的话语。「不两舌」则是指不说离间他人的话语。
【注 释】①不妄语 「不妄语」的一般涵义是指不讲虚诳骗人的话。而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五将此处的「不妄语」解释为「违想背心,名之为『妄』。」可见,不妄语的基本精神是不说与心中所思所想不一致的话语。关于此段落的层次,据世亲的解释:「『离妄语』有二种离:一、对治离。二、果行离。对治离者,即是因离。」而「妄语因者,谓诳他心远离彼故,即实语成。如是实语,对治诳他心,即是因离。」在此处,经文所言「对治离有三种:一者,随想语,如经『常作实语』故。二者,善思量」,如经中所言常作「真语」。「三者,知时语,不起自身、他身衰恼故。如经『时语』故。」即不言说能够引起自己、他人烦恼等不愉悦情绪的话语。「果行离」则是指此处的最后一句,以「细」业尚不为,何况「粗大」之事呢?②实语真语 大略言之,为真实之语。法藏、澄观之解释基本精神是,「语」不仅仅局限于语言层面,而更重要的是包含着如言而行以及「言」与「心」的相应相合关系。③时语 关于此处之「时语」,世亲《十地经论》卷四将其当作三种远离「妄语」的方法之一,世亲说:「三者,知时语,不起自身、他身衰恼故。」佛陀跋陀罗译《华严经》卷二十四将其译为「随语」。法藏《法严经探玄记》卷十一说:「『随时语』者,离过语也。自有发语,心、事俱实,而言不合时,自恼,恼他。菩萨不尔,善知时语也。」可见,「时语」是指以恰当的时机说出真实之语的意思。④覆藏语 所谓「覆藏之语」有两层涵义:其一,实际上已经看见某些事情,心中已经知晓,而在言语层面则否认之,这是与真语相反的。其二,在实际外物层面,没有看见,而由于心的作用,在意识层面已经「见到」了,而在语言层面却说没有见到。这一表态,在实事层面是真实的,但在「见」即意识层面则是不真实的,因为说者忍住了自己的感觉层面的东西没有告诉对方。这是与「实语」相反的。⑤不两舌 是指不说能引起争斗是非等离间之语。关于此段落的层次,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五解释说:「初,对治离;后『未破』下,果行离。对治离者,即不破坏行,此唯约心。果行离者,通心及事,即是差别。」这是说,「对治离」是指不作破坏他人关系之念想,「果行离」则是指「心念」与具体语言行为方面都远离两舌。⑥恼害 澄观说:「亲旧成冤曰『恼害』。」(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五)可见,「恼害」是指使亲戚与故旧友朋成为冤家对头。⑦离间语 十恶业之一,即离间人与人之间亲和之言语,又译作「两舌语」。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菩萨的本性是不妄语,菩萨常常说实语、真语、时语,甚至在梦中也不忍作覆藏之语,菩萨无心这样作,何况故意违犯呢!」
「菩萨的本性不两舌,菩萨在诸位众生之间没有离间心、无有恼害心,不会将某些话语作为破坏别人的感受而故意向另外的人去说,不会因为想破除这人的某些看法而将那人说的话语说给这人听,二人的关系仍然未破坏的就不使其遭到破坏,已经破坏的就不再增加其程度,不喜欢离间人,不以离间人为乐,不想离间的话语;不管这些话语是真实的还是不真实的,都不说离间的话语。」
「性不恶口①,所谓:毒害语、粗犷语、苦他语、令他瞋恨语②,现前语、不现前语③,鄙恶语、庸贱语④,不可乐闻语、闻者不悦语⑤,瞋忿语、如火烧心语、怨结语、热恼语、不可爱语、不可乐语、能坏自身他身语⑥,如是等语皆悉舍离。常作润泽语⑦、柔软语⑧、悦意语、可乐闻语、闻者喜悦语⑨、善入人心语⑩、风雅典则语、多人爱乐语、多人悦乐语11、身心踊悦语12。」
【章 旨】在此章中,金刚藏菩萨为会众继续宣说「十善道」中四种「语业」中的「不恶口」。「不恶口」,指不说粗暴及使人不悦的话。「不琦语」,指不说出于「散乱心」的杂秽语。
【注 释】①不恶口 不发粗犷之恶言骂辱他人。关于此段落的层次,世亲《十地经论》卷四解释说:「依离恶口有二种离:一、果行离。二、对治离。果行离者,谓损他语能令他瞋。」而「对治离者,谓润益语,于中有二种:一者,不粗不疾语。二者,可乐语。」②毒害语粗犷语苦他语令他瞋恨语 关于此四语,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五解释说:「今初四语次第相释。初一,总明语体。次,云何独害?以粗恶犷戾故。云何粗犷?苦他故。如何苦他?令他瞋恨故。此之四语,义一名异。」可见,这四语的意义是一致的,也即以粗暴的语言伤害他人。③现前语不现前语 据澄观的解释,其涵义为:「明其语时,谓前四有对面,不对面故。」此中,「前四」是指前文的「毒害语、粗犷语、苦他语、令他瞋恨语」。可见,「现前语」与「不现前语」是指在言说「毒害语、粗犷语、苦他语、令他瞋恨语」之时,有当面与背后之分。④鄙恶语庸贱语 据澄观的解释,此二语是说:「前语体不出二类:一、鄙恶,谓不逊故。二、庸贱,常无教训故。」(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五)「鄙恶语」是指不恭敬的语言。「庸贱语」是指所说的语言没有能够给别人以教益之处。⑤不可乐闻语闻者不悦语 据澄观的解释,其涵义为:「前粗鄙之言,自违于戒。何以违戒?以能苦他,令他瞋故。云何苦他?不喜闻故。云何令瞋?闻不悦故。」⑥瞋忿语如火烧心语怨结语热恼语不可爱语不可乐语能坏自身他身语 关于此七类话语,澄观解释说:此七类语言是从瞋恨、愤怒的心中发出的语言,使他人违犯戒律,产生瞋怒之苦。七类语言中,「『瞋忿语』是自瞋语体,下能令他瞋。」这是说,此七类语言的最大害处是使别人产生瞋怒之苦。「他瞋有二无饶益事:一、初五语,翻『喜』生『瞋』。谓闻而不爱,『如火烧心』;忆时不乐,故生『怨结』。『热恼』者,令心胸闭塞。二、末后句,违乐致苦。谓己有同意乐事,自身失坏,令他失坏,失坏相知之乐故。」其他数语易于了解,后一句「能坏自身他身语」是指这些语言能够破坏人与人之间已经建立的同心相知的融洽关系,不但破坏自己的快乐,也同时破坏了他人的快乐。⑦润泽语 据澄观的解释,「润泽语」是针对「苦他语」、「令他瞋恨语」而言的,也就是以「润泽语」来去除「苦他语」、「令他瞋恨语」。⑧柔软语 据澄观的解释,「柔软语」是针对「毒害语」、「粗犷语」,也就是以「柔软语」来去除「毒害语」、「粗犷语」。⑨悦意语可乐闻语闻者喜悦语 据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五的解释:「『悦意语』翻上『瞋忿』,谓和悦意中而发言故。『乐闻』、『喜悦』翻不乐不悦,上说粗鄙,故不悦乐;今说顺人、天,故生悦乐。又『悦意』下三语,展转相释。」⑩善入人心语 据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五的解释:「『善入人心』翻『如火烧心』、『热恼』、『怨结』。上以忿心发言,故如火烧等,今以言顺涅槃故,令善入人心。」11风雅典则语多人爱乐语多人悦乐语 据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五的解释:「『风雅典则』却翻上『鄙恶』、『庸贱』。前则街巷陋音,今则言含经史,故『爱乐』、『悦乐』翻『不可爱、乐』,生三昧故。」12身心踊悦语 据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五的解释:「『身心踊悦』翻『坏自身他身』,生亲善故。」
【语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菩萨的本性是不恶口,不说毒害语、粗暴语、使别人痛苦之语、使别人产生瞋恨之语、现前语、不现前语、鄙恶语、庸贱语、不可乐闻语、闻者不悦语、瞋忿语、如火烧心语、怨结语、热恼语、不可爱语、不可乐语、能坏自身他身语,如此等等语言都完全舍弃远离。常常生起或者说出润泽语、柔软语、悦意语、可乐闻语、闻者喜悦语、善入人心语、风雅典则语、多人爱乐语、多人悦乐语、身心踊悦语。」
「性不绮语①,菩萨常乐思审语、时语②、实语、义语、法语、顺道理语③、巧调伏④、语随时筹量决定语⑤,是菩萨乃至戏笑尚恒思审,何况故出散乱之言!」
【章 旨】在此章中,金刚藏菩萨为会众继续宣说「十善道」的四种「语业」中的「不绮语」。「不琦语」,指不说出散乱杂秽语。
【注 释】①不绮语 即不说散乱污杂之语,亦不作巧佞之辩。关于此段落的层次,世亲《十地经论》卷四解释说:「依离绮语有二种离:一、对治离。二、果行离。对治离者,善知言说时,依彼此语劝发忆念。修行时,若见非善处众生,令舍不善,安住善法。」而「果行离有二种:一、细。二、麤。远离此二故,言果行离。」②时语 依据澄观的解释,此处的「时语」是此段落语义的核心。「『时』之一字,亦总亦别。总者,上言思审者,谓思合其时,语默得中也。云何为『时』?谓彼此无损,自、他成益时故。」这是指「时语」与「菩萨常乐思审语」的联系。而具体言之,「略说有三:一、教化时语,谓见非善众生,劝发生信,令舍恶就善,即『时』字别义。次二、教授时语,令其忆念。实语者,不颠倒,谓学承有本,转相教诲。后二释上,云何不倒?以言含于义故,称行法故。后三,教诫时语,令其修行。」(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五)此中,「教化时语」对应于「实语」,「教授时语」对应于「义语」、「法语」,「教诫时语」则对应于「顺道理语」、「巧调伏语」、「随时…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五 十地品之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