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猛而勤奋地修行,就获得数百种三昧,并且得以观见数百的佛,能够使数百个世界发生震动,其发出的光芒也能够如此,能够教化数百个世界中的众生,能够进入数百法门,能够知晓数百劫中发生的事情,能够示现数百个身体,也都能够示现数百个菩萨作为自己的眷属。」
「如果凭借菩萨殊胜的大愿之力自在示现,就可以超过前述所说的『数百』的数字而无法计算清楚。」
「我于地义中,略述其少分,若欲广分别,亿劫不能尽。菩萨最胜道,利益诸群生。如是初地法,我今已说竟。」
【章 旨】在最后两偈中,金刚藏菩萨以偈颂的形式宣称自己所说的只是初地之义的很少一部分涵义,能够说清楚的自己已经宣说完毕。
【语 译】金刚藏菩萨以偈颂形式继续对大众说:「我对于初地的涵义,只是略微讲述了很少一部分,如果想广泛地辨析讲解,即使耗费亿劫的时间也是不能够说尽的。菩萨最殊胜的大道,是为了群生得到利益的。如此殊胜的初地之法,我现今已经讲解完毕了。」
【说 明】初地——「欢喜地」的内容至此已经完毕。有几个问题说明如下:
第一,关于本会的涵义。当时,佛在他化自在天宫摩尼宝殿,诸方世界诸大菩萨都前来集会。这时,金刚藏菩萨由于佛的威力,进入大智慧光明三昧,受到诸佛称赞并且摩顶。金刚藏菩萨从定中起,向会众宣说「十地」的名称。这时,解脱月等菩萨请他解说,佛也放出光明给其加以神力,金刚藏菩萨便向会众演说甚深的十地法门行相。这就是此会的梗概。关于此会的名称,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一从不同角度作了解释:「会名有三:一、约人,名『金刚藏会』。二、约处,名『他化自在天会』。谓他化作乐,具自得受用,表所入地,证『如』无心,不碍『后得』而起用故;事理存泯,非即离故;因他受用而有所作,非自事故;自、他相作,皆自在故;将证离欲之实际故。不处化乐者,表凡、圣隔绝故。三、约法,名『十地会』,即同品名。所以得此名者,《本业》云:『地名为持,持百万阿僧祇功德,亦名生成一切因果,故名为地。』本《论》云:『生成佛智,住持故』,即斯义也。」
第二,一般佛经都由佛宣说法义,为何此会中是由金刚藏菩萨宣说呢?世亲《十地经论》卷一解释说:「何故唯金刚藏说?一切烦恼难坏,此法能破。善根坚实,犹如金刚故,不异名说。何故名『金刚藏』?『藏』即名『坚』,其犹树藏;又如怀孕在藏。是故坚如金刚,如金刚藏。是诸善根,一切余善根中,其力最上,犹如金刚。亦能生成人、天道行,诸余善根所不能坏故,名『金刚藏』。」
第三,关于本部分的结构,古代的判释差别颇大,澄观认为世亲的解释最妥切,本译注也采用其说。世亲《十地经论》卷一说:「初地所摄八分:一、序分。二、三昧分。三、加分。四、起分。五、本分。六、请分。七、说分。八、校量胜分。」而关于之所以如此展开的原由,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一所言最为精彩:「一、起说由致,故有『序分』。二、显证能说,有『三昧分』。三、示说不虚,故有『加分』。四、定无言说,故有『起分』。五、起先略陈,故有『本分』。六、闻名渴仰,故有『请分』。七、正为广陈,故有『说分』。」「谓住此地中,胜二乘故」,有「校量胜分」。而依照经文本身的情况,「说分」、「校量胜分」主要为初地「欢喜地」的内容,而我们又将最后的「重颂」部分单独列出来置于初地「欢喜地」之内,这样便构成了现在的结构。
第四,关于初地名为「欢喜」的意义。一般而言,菩萨经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修行阶位,经一大阿僧祇劫之修行,初证「真如平等圣性」,具证「人空」、「法空」之理,能成就自利、利他之行,心多生欢喜,因此称之为「欢喜地」。而《十住毗婆沙论》卷二载,菩萨得入初地,有七种相状:其一,「能堪忍受」,能为难事,修集无量福德善根,并于无量恒河沙劫往来生死,教化刚强难度之恶众生,心不退没。其二,「不好诤讼」,菩萨乐于寂灭之道故,而不与人诤竞。其三,「心多喜」,能令身得柔软,心得安隐;又能顺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悲。其四,「心悦」,于转*轮时,心得踊悦;又心安隐无患。其五,「乐于清净」,离诸烦恼垢浊,于一切深经、诸菩萨及其所行一切佛法,皆心信清净。其六,「悲心愍众生」,深切愍念众生而给予救护。其七,「无瞋恚心」,菩萨虽「结」、「使」未断尽,然瞋恨少而心常乐慈行。而实叉难陀所译的八十卷《华严经》则将其归纳为九种欢喜:「菩萨住欢喜地,成就多欢喜:多净信,多爱乐,多适悦,多欣庆,多踊跃,多勇猛,多无鬬诤,多无恼害,多无瞋恨。」(实叉难陀译《华严经》卷三十四)
第五,关于初地「欢喜地」在「十地」中的地位与特点。如澄观所说,十地的宗趣都是「以地智、断证、寄位修行为宗,以显圆融无碍行相为趣」,「为成佛果为趣」。然而,从「所修」、「修成」、「寄位行」、「寄乘法」等四者分别言之,各「地」则略有分别。其一,从「所修」角度言之,「初地修愿行」。其二,从「修成」角度言之,「初地」为「信乐行」。其三,从「寄位行」的角度言之,十地各寄一度,初地为「檀度」即「布施波罗蜜多」。其四,从「寄乘法」角度言之,初地「寄世间人、天乘」。
第六,关于初地与第二「离垢地」的关系,世亲《十地经论》卷四又说:「于初地中,『戒』未净故,『施』亦未净。若尔,何故初地中说『檀波罗蜜』增上,余者不如。」而在第二地,菩萨「于无量劫,远离悭、嫉破戒垢心,成就布施,持戒清净等诸事胜故;然彼『檀波罗蜜』等,此地中转胜清净故。」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四 十地品之一》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