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四 十地品之一▪P27

  ..續本文上一頁猛而勤奮地修行,就獲得數百種叁昧,並且得以觀見數百的佛,能夠使數百個世界發生震動,其發出的光芒也能夠如此,能夠教化數百個世界中的衆生,能夠進入數百法門,能夠知曉數百劫中發生的事情,能夠示現數百個身體,也都能夠示現數百個菩薩作爲自己的眷屬。」

  「如果憑借菩薩殊勝的大願之力自在示現,就可以超過前述所說的『數百』的數字而無法計算清楚。」

  「我于地義中,略述其少分,若欲廣分別,億劫不能盡。菩薩最勝道,利益諸群生。如是初地法,我今已說竟。」

  【章 旨】在最後兩偈中,金剛藏菩薩以偈頌的形式宣稱自己所說的只是初地之義的很少一部分涵義,能夠說清楚的自己已經宣說完畢。

  【語 譯】金剛藏菩薩以偈頌形式繼續對大衆說:「我對于初地的涵義,只是略微講述了很少一部分,如果想廣泛地辨析講解,即使耗費億劫的時間也是不能夠說盡的。菩薩最殊勝的大道,是爲了群生得到利益的。如此殊勝的初地之法,我現今已經講解完畢了。」

  【說 明】初地——「歡喜地」的內容至此已經完畢。有幾個問題說明如下:

  第一,關于本會的涵義。當時,佛在他化自在天宮摩尼寶殿,諸方世界諸大菩薩都前來集會。這時,金剛藏菩薩由于佛的威力,進入大智慧光明叁昧,受到諸佛稱贊並且摩頂。金剛藏菩薩從定中起,向會衆宣說「十地」的名稱。這時,解脫月等菩薩請他解說,佛也放出光明給其加以神力,金剛藏菩薩便向會衆演說甚深的十地法門行相。這就是此會的梗概。關于此會的名稱,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一從不同角度作了解釋:「會名有叁:一、約人,名『金剛藏會』。二、約處,名『他化自在天會』。謂他化作樂,具自得受用,表所入地,證『如』無心,不礙『後得』而起用故;事理存泯,非即離故;因他受用而有所作,非自事故;自、他相作,皆自在故;將證離欲之實際故。不處化樂者,表凡、聖隔絕故。叁、約法,名『十地會』,即同品名。所以得此名者,《本業》雲:『地名爲持,持百萬阿僧祇功德,亦名生成一切因果,故名爲地。』本《論》雲:『生成佛智,住持故』,即斯義也。」

  第二,一般佛經都由佛宣說法義,爲何此會中是由金剛藏菩薩宣說呢?世親《十地經論》卷一解釋說:「何故唯金剛藏說?一切煩惱難壞,此法能破。善根堅實,猶如金剛故,不異名說。何故名『金剛藏』?『藏』即名『堅』,其猶樹藏;又如懷孕在藏。是故堅如金剛,如金剛藏。是諸善根,一切余善根中,其力最上,猶如金剛。亦能生成人、天道行,諸余善根所不能壞故,名『金剛藏』。」

  第叁,關于本部分的結構,古代的判釋差別頗大,澄觀認爲世親的解釋最妥切,本譯注也采用其說。世親《十地經論》卷一說:「初地所攝八分:一、序分。二、叁昧分。叁、加分。四、起分。五、本分。六、請分。七、說分。八、校量勝分。」而關于之所以如此展開的原由,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一所言最爲精彩:「一、起說由致,故有『序分』。二、顯證能說,有『叁昧分』。叁、示說不虛,故有『加分』。四、定無言說,故有『起分』。五、起先略陳,故有『本分』。六、聞名渴仰,故有『請分』。七、正爲廣陳,故有『說分』。」「謂住此地中,勝二乘故」,有「校量勝分」。而依照經文本身的情況,「說分」、「校量勝分」主要爲初地「歡喜地」的內容,而我們又將最後的「重頌」部分單獨列出來置于初地「歡喜地」之內,這樣便構成了現在的結構。

  第四,關于初地名爲「歡喜」的意義。一般而言,菩薩經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修行階位,經一大阿僧祇劫之修行,初證「真如平等聖性」,具證「人空」、「法空」之理,能成就自利、利他之行,心多生歡喜,因此稱之爲「歡喜地」。而《十住毗婆沙論》卷二載,菩薩得入初地,有七種相狀:其一,「能堪忍受」,能爲難事,修集無量福德善根,並于無量恒河沙劫往來生死,教化剛強難度之惡衆生,心不退沒。其二,「不好诤訟」,菩薩樂于寂滅之道故,而不與人诤競。其叁,「心多喜」,能令身得柔軟,心得安隱;又能順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大悲。其四,「心悅」,于轉*輪時,心得踴悅;又心安隱無患。其五,「樂于清淨」,離諸煩惱垢濁,于一切深經、諸菩薩及其所行一切佛法,皆心信清淨。其六,「悲心愍衆生」,深切愍念衆生而給予救護。其七,「無瞋恚心」,菩薩雖「結」、「使」未斷盡,然瞋恨少而心常樂慈行。而實叉難陀所譯的八十卷《華嚴經》則將其歸納爲九種歡喜:「菩薩住歡喜地,成就多歡喜:多淨信,多愛樂,多適悅,多欣慶,多踴躍,多勇猛,多無鬬诤,多無惱害,多無瞋恨。」(實叉難陀譯《華嚴經》卷叁十四)

  第五,關于初地「歡喜地」在「十地」中的地位與特點。如澄觀所說,十地的宗趣都是「以地智、斷證、寄位修行爲宗,以顯圓融無礙行相爲趣」,「爲成佛果爲趣」。然而,從「所修」、「修成」、「寄位行」、「寄乘法」等四者分別言之,各「地」則略有分別。其一,從「所修」角度言之,「初地修願行」。其二,從「修成」角度言之,「初地」爲「信樂行」。其叁,從「寄位行」的角度言之,十地各寄一度,初地爲「檀度」即「布施波羅蜜多」。其四,從「寄乘法」角度言之,初地「寄世間人、天乘」。

  第六,關于初地與第二「離垢地」的關系,世親《十地經論》卷四又說:「于初地中,『戒』未淨故,『施』亦未淨。若爾,何故初地中說『檀波羅蜜』增上,余者不如。」而在第二地,菩薩「于無量劫,遠離悭、嫉破戒垢心,成就布施,持戒清淨等諸事勝故;然彼『檀波羅蜜』等,此地中轉勝清淨故。」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四 十地品之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