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净国土使其成为佛国,纔开发此最殊胜的心。菩萨追求的是以一念知晓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并且对于众生无有任何分别的智慧,菩萨修行的目的是以种种不同的时间,显身于世间而救度众生。菩萨修行是为了求得诸佛的境界,获得诸佛的一切殊胜的功德,开发生起如同虚空界一样广大的心。」
「菩萨修行中,首先需要凭借大悲,而大悲之心是以智慧为其核心的,再加上方便智慧与其大悲心相应起作用。菩萨凭借信解而成就的清净心,获得如同如来一样的无量之力。经过这样的修行,无碍智就会显现出来,依凭自己悟解而不依靠外力,菩萨具足如同如来的境界,开发出如同如来般的最殊胜的心。」
「佛子开始开发生起如此美妙而宝贵的心,就可以超越凡夫之位,进入佛所行的境界,出生在如来之家,其种族就不会有任何瑕疵与污染,就与佛可以平等,并且最终成就无上觉悟。菩萨刚刚产生如此之心,就随即得以进入初地,其志向、乐趣就如同大山之最高者一样不可动摇。」
「多喜多爱乐,亦复多净信,极大勇猛心,及以庆跃心,远离于斗诤,恼害及瞋、恚,惭、敬而质直,善守护诸根,救世无等者,所有众智慧。」
「此处我当得,忆念生欢喜。始得入初地,即超五怖畏,不活、死、恶名,恶趣、众威德,以不贪着我,及以于我所。是诸佛子等,远离诸怖畏。」
【章 旨】金刚藏菩萨在此章的五偈中为会众宣说初地的涵义,即前述「说分」中「释名分」的内容。开始二偈半宣说的是初地的「喜相」,其余二偈半宣说获得「喜心」的原因、根据。
【语 译】金刚藏菩萨以偈颂形式继续对大众说:「初地之所以称之为『欢喜」,是因为其有很多喜,譬如爱乐之喜、净信之喜、勇猛之喜、庆跃之喜、无斗诤之喜、无恼害之喜、无瞋恚之喜等等,菩萨在此地常怀惭愧之心和恭敬之心,并且以质直之心善于守护诸根,具有可以救拔世间众生的无与伦比的所有智慧。」
「菩萨在此地,忆念到此境界是我应当能够获得的,就产生欢喜。开始得以进入初地,就随即超越了不活畏、恶名畏、死畏、恶道畏、大众威德畏等五种怖畏。因为他们不贪着于有我以及我所的存在,因此这些佛子,就远离了五种怖畏。」
「常行大慈愍,恒有信恭敬,惭愧功德备,日夜增善法,乐法真实利。」
「不爱受诸欲,思惟所闻法,远离取着行,不贪于利养,唯乐佛菩提,一心求佛智,专精无异念。」
「修行波罗蜜,远离谄虚诳。如说而修行,安住实语中。不污诸佛家,不舍菩萨戒,不乐于世事,常利益世间。修善无厌足,转求增胜道,如是好乐法,功德义相应。」
【章 旨】此六颂为「说分」之三「安住地」部分的内容。在起首五句,金刚藏菩萨为会众重新宣说「信心成就」(其涵义为勤奋地修行善根首先需从「信心」开始),随后七句宣说「修行成就」,最后三偈则宣说「回向成就」(「回向」是指以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回转给众生,并使自己趣入菩提涅槃)
【语 译】金刚藏菩萨以偈颂形式继续对大众说:「进入此地的菩萨常常实践大慈悲,一直有信和恭敬之心,常常怀有惭愧之心因而具有所有功德,日夜增长善法,以正法为乐而获得真实的利益。」
「进入此地的菩萨不喜爱、接受诸欲,思惟自己从佛那里所听到的法,远离取着之行,不贪于利养,仅仅只是对成佛的菩提心有兴趣,一心追求佛智,心思专门精细无有任何其他念想。」
「进入此地的菩萨修行波罗蜜多,远离于谄、妄语。如同佛所说而修行,安住于真实之语中。不污染佛家,不舍弃菩萨戒,不乐于世事,常常为世间求取利益。菩萨常常修善而从不产生厌恶和满足之心,转求增胜之道。菩萨如此喜欢并且以此法为乐,自然就会产生相应的功德。」
「恒起大愿心,愿见于诸佛,护持诸佛法,摄取大仙道。常生如是愿,修行最胜行,成熟诸群生,严净佛国土。一切诸佛刹,佛子悉充满,平等共一心,所作皆不空;一切毛端处,一时成正觉。如是等大愿,无量无边际。」
「虚空与众生,法界及涅槃,世间佛出兴,佛智、心境界,如来智所入,及以三转①尽。彼诸若有尽,我愿方始尽。如彼无尽期,我愿亦复然。」
【章 旨】从此开始的二十二偈半,是对于「校量胜分」的内容的重颂。在此章,金刚藏菩萨为会众重新宣说「愿胜」。菩萨进入此地发十大愿,即「供养愿」、「受持愿」、「转*轮愿」、「修行二利愿」、「成熟众生愿」、「承事愿」、「净土愿」、「, 不离愿」、「利益愿」、「成正觉愿」。此章概括了此「十大愿」的内容以及前述以「十无尽」句对于「十大愿」之殊胜性的说明。「十无尽」为「众生界尽」、「世界尽」、「虚空界尽」、「法界尽」、「涅槃界尽」、「佛出现界尽」、「如来智界尽」、「心所缘界尽」、「佛智所入境界界尽」以及「世间转、法转、智转界尽」。
【注 释】①三转 指前文所言的「世间转」、「法转」、「智转」。此「三转」大致可以理解为「世间之生起」、「法之生起」、「智之生起」,而「世间转法转智转界」则须当作一个整体来理解,即是指由生起之「世间」、「法」、「智」等构成的一个存在。
【语 译】金刚藏菩萨以偈颂形式继续对大众说:「菩萨一直生起这样的大愿心,希望见到诸佛,希望护持诸佛之法,希望摄取获得诸佛之境界的方法。菩萨常常产生如此大愿,修行最殊胜之行,使众生成熟,严净诸佛的国土。一切诸佛之土,佛子都完全充满,具有与佛平等的同样的心,其所作都不空;菩萨希望在一切毛端之处,在一时成佛。如此等等大愿,是无量而无有边际的。」
「如果众生界尽、世界尽、虚空界尽、法界尽、涅槃界尽、佛出现界尽、如来智界尽、心所缘界尽、佛智所入境界界尽以及世间转、法转、智转界尽,如此这些如果有尽,我的愿望方纔尽。如果这些无有穷尽之期,我的大愿也是没有穷尽的。」
「如是发大愿,心柔软、调顺。」
「能信佛功德;观察于众生,知从因缘起,则兴慈念心,如是苦众生,我今应救脱。为是众生故,而行种种施,王位及珍宝,乃至象、马、车,头、目与手足,乃至身、血肉,一切皆能舍,心得无忧悔。求种种经书;其心无厌倦;善解其义趣,能随世所行;惭愧自庄严;修行转坚固;供养无量佛,恭敬而尊重。」
【章 旨】在此章的六颂中,金刚藏菩萨又以偈颂形式向会众重新宣说初地菩萨修行的殊胜之处,也即初地「校量胜分」的第二部分「修行胜」的内容。起首的半颂重宣「行」所依持的十种殊胜之心,即「利益心」、「柔软心」、「随顺心」、「寂静心」、「调伏心」、「寂灭心」、「谦下心」、「润泽心」、「不动心」、「不浊心」。其后的五偈半颂则重新宣说初地所修的十种殊胜之行,其名目则为「信」、「悲」、「慈」、「舍」、「无有疲厌」、「知诸经论」、「善解世法」、「惭愧」、「坚固力」以及「供养诸佛,依教修行」。
【语 译】金刚藏菩萨以偈颂形式继续对大众说:「菩萨发如此大愿,就获得了柔软心、随顺等十种心。」
「而菩萨以十种心为依持能够产生十行,这十种行是:能够信佛而有许多功德;仔细地观察众生,知晓众生的各种因缘,并且兴起慈念之心,面对如此苦难的众生,我现今应该救拔解脱他们。为了这些众生的缘故,而实行种种布施,王位、珍宝,甚至象、马、车,头、眼睛、手、足,甚至身、血肉等等,所有一切都能够舍弃而布施给众生,心中没有任何忧虑和后悔。菩萨寻找种种经书,其心没有任何厌倦;菩萨善于理解世间的种种义趣,能够随顺世间的所行;菩萨以惭愧庄严自身;菩萨的修行非常坚固;菩萨供养无数无量的佛,恭敬而且尊重地依照诸佛的的教诲行动。」
「如是常修习,日夜无懈倦,善根转明净,如火炼真金。菩萨住于此,净修于十地,所作无障碍,具足不断绝。」
「譬如大商主,为利诸商众,问知道险易,安隐至大城。菩萨住初地,应知亦如是,勇猛无障碍,到于第十地。」
「住初地中,作大功德王,以法化众生,慈心无损害。统领阎浮地,化行靡不及,皆令住大舍,成就佛智慧。欲求最胜道,舍己国王位,能于佛教中,勇猛勤修习。则得百三昧,及见百诸佛,震动百世界,光照行亦尔,化百土众生,入于百法门,能知百劫事,示现于百身,及现百菩萨,以为其眷属。」
「若自在愿力,过是数无量。」
【章 旨】在此章的十颂中,金刚藏菩萨又以偈颂形式向会众重新宣说初地菩萨修行所得之果的殊胜之处,也即初地「校量胜分」的第三部分「果利益校量胜」的内容。开始二颂重新宣说「调柔果利益胜」的内容,其涵义为通过前述「大愿」与「十行」的修炼,使得其果更加柔美成熟。其次二颂重新宣说「发趣果利益胜」的内容,其涵义是以此地所修的境界为依托,归向更进一层的境地。其后五颂半重新宣说「摄报果利益胜」的内容。最后半偈重新宣说「愿智果利益胜」的内容,其涵义则是以大愿之力辅助所证智慧。
【语 译】金刚藏菩萨以偈颂形式继续对大众说:「菩萨常常如此修习,日夜修习而无有任何懈殆、疲倦,其善根逐渐变得明亮清净,如火炼出真金。菩萨住于此地,再接着修习其他九地,其所作无有任何障碍,具足各种因缘而没有断绝。」
「譬如大商主,为了诸位商人的生意顺利,在出发之前先向人询问并且搞清楚道路的危险处与简易处,然后纔能安定稳当地到达大城。菩萨住于初地,应该也是如此,勇猛而无障碍地到达第十地。」
「菩萨住于此初地之中,作为大功德王,以法教化众生,以大慈之心使众生不受任何损害。菩萨作为阎浮之王统领阎浮提地,其教化众生的行为任何人都不能与其相比,这些菩萨住于大舍,成就佛的智慧。这些进入初地的菩萨,为了追求最殊胜的方法,舍弃自己国王的宝座,在佛的教诲之下,勇…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四 十地品之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