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淨國土使其成爲佛國,纔開發此最殊勝的心。菩薩追求的是以一念知曉過去、現在、未來叁世,並且對于衆生無有任何分別的智慧,菩薩修行的目的是以種種不同的時間,顯身于世間而救度衆生。菩薩修行是爲了求得諸佛的境界,獲得諸佛的一切殊勝的功德,開發生起如同虛空界一樣廣大的心。」
「菩薩修行中,首先需要憑借大悲,而大悲之心是以智慧爲其核心的,再加上方便智慧與其大悲心相應起作用。菩薩憑借信解而成就的清淨心,獲得如同如來一樣的無量之力。經過這樣的修行,無礙智就會顯現出來,依憑自己悟解而不依靠外力,菩薩具足如同如來的境界,開發出如同如來般的最殊勝的心。」
「佛子開始開發生起如此美妙而寶貴的心,就可以超越凡夫之位,進入佛所行的境界,出生在如來之家,其種族就不會有任何瑕疵與汙染,就與佛可以平等,並且最終成就無上覺悟。菩薩剛剛産生如此之心,就隨即得以進入初地,其志向、樂趣就如同大山之最高者一樣不可動搖。」
「多喜多愛樂,亦複多淨信,極大勇猛心,及以慶躍心,遠離于鬥诤,惱害及瞋、恚,慚、敬而質直,善守護諸根,救世無等者,所有衆智慧。」
「此處我當得,憶念生歡喜。始得入初地,即超五怖畏,不活、死、惡名,惡趣、衆威德,以不貪著我,及以于我所。是諸佛子等,遠離諸怖畏。」
【章 旨】金剛藏菩薩在此章的五偈中爲會衆宣說初地的涵義,即前述「說分」中「釋名分」的內容。開始二偈半宣說的是初地的「喜相」,其余二偈半宣說獲得「喜心」的原因、根據。
【語 譯】金剛藏菩薩以偈頌形式繼續對大衆說:「初地之所以稱之爲『歡喜」,是因爲其有很多喜,譬如愛樂之喜、淨信之喜、勇猛之喜、慶躍之喜、無鬥诤之喜、無惱害之喜、無瞋恚之喜等等,菩薩在此地常懷慚愧之心和恭敬之心,並且以質直之心善于守護諸根,具有可以救拔世間衆生的無與倫比的所有智慧。」
「菩薩在此地,憶念到此境界是我應當能夠獲得的,就産生歡喜。開始得以進入初地,就隨即超越了不活畏、惡名畏、死畏、惡道畏、大衆威德畏等五種怖畏。因爲他們不貪著于有我以及我所的存在,因此這些佛子,就遠離了五種怖畏。」
「常行大慈愍,恒有信恭敬,慚愧功德備,日夜增善法,樂法真實利。」
「不愛受諸欲,思惟所聞法,遠離取著行,不貪于利養,唯樂佛菩提,一心求佛智,專精無異念。」
「修行波羅蜜,遠離谄虛诳。如說而修行,安住實語中。不汙諸佛家,不舍菩薩戒,不樂于世事,常利益世間。修善無厭足,轉求增勝道,如是好樂法,功德義相應。」
【章 旨】此六頌爲「說分」之叁「安住地」部分的內容。在起首五句,金剛藏菩薩爲會衆重新宣說「信心成就」(其涵義爲勤奮地修行善根首先需從「信心」開始),隨後七句宣說「修行成就」,最後叁偈則宣說「回向成就」(「回向」是指以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回轉給衆生,並使自己趣入菩提涅槃)
【語 譯】金剛藏菩薩以偈頌形式繼續對大衆說:「進入此地的菩薩常常實踐大慈悲,一直有信和恭敬之心,常常懷有慚愧之心因而具有所有功德,日夜增長善法,以正法爲樂而獲得真實的利益。」
「進入此地的菩薩不喜愛、接受諸欲,思惟自己從佛那裏所聽到的法,遠離取著之行,不貪于利養,僅僅只是對成佛的菩提心有興趣,一心追求佛智,心思專門精細無有任何其他念想。」
「進入此地的菩薩修行波羅蜜多,遠離于谄、妄語。如同佛所說而修行,安住于真實之語中。不汙染佛家,不舍棄菩薩戒,不樂于世事,常常爲世間求取利益。菩薩常常修善而從不産生厭惡和滿足之心,轉求增勝之道。菩薩如此喜歡並且以此法爲樂,自然就會産生相應的功德。」
「恒起大願心,願見于諸佛,護持諸佛法,攝取大仙道。常生如是願,修行最勝行,成熟諸群生,嚴淨佛國土。一切諸佛刹,佛子悉充滿,平等共一心,所作皆不空;一切毛端處,一時成正覺。如是等大願,無量無邊際。」
「虛空與衆生,法界及涅槃,世間佛出興,佛智、心境界,如來智所入,及以叁轉①盡。彼諸若有盡,我願方始盡。如彼無盡期,我願亦複然。」
【章 旨】從此開始的二十二偈半,是對于「校量勝分」的內容的重頌。在此章,金剛藏菩薩爲會衆重新宣說「願勝」。菩薩進入此地發十大願,即「供養願」、「受持願」、「轉*輪願」、「修行二利願」、「成熟衆生願」、「承事願」、「淨土願」、「, 不離願」、「利益願」、「成正覺願」。此章概括了此「十大願」的內容以及前述以「十無盡」句對于「十大願」之殊勝性的說明。「十無盡」爲「衆生界盡」、「世界盡」、「虛空界盡」、「法界盡」、「涅槃界盡」、「佛出現界盡」、「如來智界盡」、「心所緣界盡」、「佛智所入境界界盡」以及「世間轉、法轉、智轉界盡」。
【注 釋】①叁轉 指前文所言的「世間轉」、「法轉」、「智轉」。此「叁轉」大致可以理解爲「世間之生起」、「法之生起」、「智之生起」,而「世間轉法轉智轉界」則須當作一個整體來理解,即是指由生起之「世間」、「法」、「智」等構成的一個存在。
【語 譯】金剛藏菩薩以偈頌形式繼續對大衆說:「菩薩一直生起這樣的大願心,希望見到諸佛,希望護持諸佛之法,希望攝取獲得諸佛之境界的方法。菩薩常常産生如此大願,修行最殊勝之行,使衆生成熟,嚴淨諸佛的國土。一切諸佛之土,佛子都完全充滿,具有與佛平等的同樣的心,其所作都不空;菩薩希望在一切毛端之處,在一時成佛。如此等等大願,是無量而無有邊際的。」
「如果衆生界盡、世界盡、虛空界盡、法界盡、涅槃界盡、佛出現界盡、如來智界盡、心所緣界盡、佛智所入境界界盡以及世間轉、法轉、智轉界盡,如此這些如果有盡,我的願望方纔盡。如果這些無有窮盡之期,我的大願也是沒有窮盡的。」
「如是發大願,心柔軟、調順。」
「能信佛功德;觀察于衆生,知從因緣起,則興慈念心,如是苦衆生,我今應救脫。爲是衆生故,而行種種施,王位及珍寶,乃至象、馬、車,頭、目與手足,乃至身、血肉,一切皆能舍,心得無憂悔。求種種經書;其心無厭倦;善解其義趣,能隨世所行;慚愧自莊嚴;修行轉堅固;供養無量佛,恭敬而尊重。」
【章 旨】在此章的六頌中,金剛藏菩薩又以偈頌形式向會衆重新宣說初地菩薩修行的殊勝之處,也即初地「校量勝分」的第二部分「修行勝」的內容。起首的半頌重宣「行」所依持的十種殊勝之心,即「利益心」、「柔軟心」、「隨順心」、「寂靜心」、「調伏心」、「寂滅心」、「謙下心」、「潤澤心」、「不動心」、「不濁心」。其後的五偈半頌則重新宣說初地所修的十種殊勝之行,其名目則爲「信」、「悲」、「慈」、「舍」、「無有疲厭」、「知諸經論」、「善解世法」、「慚愧」、「堅固力」以及「供養諸佛,依教修行」。
【語 譯】金剛藏菩薩以偈頌形式繼續對大衆說:「菩薩發如此大願,就獲得了柔軟心、隨順等十種心。」
「而菩薩以十種心爲依持能夠産生十行,這十種行是:能夠信佛而有許多功德;仔細地觀察衆生,知曉衆生的各種因緣,並且興起慈念之心,面對如此苦難的衆生,我現今應該救拔解脫他們。爲了這些衆生的緣故,而實行種種布施,王位、珍寶,甚至象、馬、車,頭、眼睛、手、足,甚至身、血肉等等,所有一切都能夠舍棄而布施給衆生,心中沒有任何憂慮和後悔。菩薩尋找種種經書,其心沒有任何厭倦;菩薩善于理解世間的種種義趣,能夠隨順世間的所行;菩薩以慚愧莊嚴自身;菩薩的修行非常堅固;菩薩供養無數無量的佛,恭敬而且尊重地依照諸佛的的教誨行動。」
「如是常修習,日夜無懈倦,善根轉明淨,如火煉真金。菩薩住于此,淨修于十地,所作無障礙,具足不斷絕。」
「譬如大商主,爲利諸商衆,問知道險易,安隱至大城。菩薩住初地,應知亦如是,勇猛無障礙,到于第十地。」
「住初地中,作大功德王,以法化衆生,慈心無損害。統領閻浮地,化行靡不及,皆令住大舍,成就佛智慧。欲求最勝道,舍己國王位,能于佛教中,勇猛勤修習。則得百叁昧,及見百諸佛,震動百世界,光照行亦爾,化百土衆生,入于百法門,能知百劫事,示現于百身,及現百菩薩,以爲其眷屬。」
「若自在願力,過是數無量。」
【章 旨】在此章的十頌中,金剛藏菩薩又以偈頌形式向會衆重新宣說初地菩薩修行所得之果的殊勝之處,也即初地「校量勝分」的第叁部分「果利益校量勝」的內容。開始二頌重新宣說「調柔果利益勝」的內容,其涵義爲通過前述「大願」與「十行」的修煉,使得其果更加柔美成熟。其次二頌重新宣說「發趣果利益勝」的內容,其涵義是以此地所修的境界爲依托,歸向更進一層的境地。其後五頌半重新宣說「攝報果利益勝」的內容。最後半偈重新宣說「願智果利益勝」的內容,其涵義則是以大願之力輔助所證智慧。
【語 譯】金剛藏菩薩以偈頌形式繼續對大衆說:「菩薩常常如此修習,日夜修習而無有任何懈殆、疲倦,其善根逐漸變得明亮清淨,如火煉出真金。菩薩住于此地,再接著修習其他九地,其所作無有任何障礙,具足各種因緣而沒有斷絕。」
「譬如大商主,爲了諸位商人的生意順利,在出發之前先向人詢問並且搞清楚道路的危險處與簡易處,然後纔能安定穩當地到達大城。菩薩住于初地,應該也是如此,勇猛而無障礙地到達第十地。」
「菩薩住于此初地之中,作爲大功德王,以法教化衆生,以大慈之心使衆生不受任何損害。菩薩作爲閻浮之王統領閻浮提地,其教化衆生的行爲任何人都不能與其相比,這些菩薩住于大舍,成就佛的智慧。這些進入初地的菩薩,爲了追求最殊勝的方法,舍棄自己國王的寶座,在佛的教誨之下,勇…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四 十地品之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