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四 十地品之一▪P25

  ..续本文上一页依止者 此四句言摄持化导众生之德。「导」的涵义是「分别法义正说」,「『将』者,令他证得义,灭诸烦恼故。」只是「为帅」一句似乎有误。菩提流支译的《十地经论》卷三中作「为师」,而现存的梵本也是「为师」。可见,实叉难陀此处所译应该改作「为师」。「『师』者,教授令入正道故。」「乃至为一切智智依止」句的涵义是「以大菩提道教化故。」而澄观则明确指出,「为导」句从「教」即宣说教法角度言之,其余三句则是显现修证所得。「为将」句「约断德」,后二句「约智」,二者构成「前因后果」的关系。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对大众说:「佛子!菩萨摩诃萨住于此初地,大多显现作为阎浮提王,雄伟宝贵自在,常常护持正法,能够以大布施摄取众生,善于除去众生悭、贪的污垢,常常实行大布施而无有穷尽。」

  「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菩萨如此一切所作的业,都不远离念佛,不远离念法,不远离念僧;不远离念同行菩萨;不远离念菩萨行,不远离念十种波罗蜜多,不远离念诸地;不远离念十力,不远离念四无畏,不远离念十八不共佛法,乃至不远离念具足一切种、一切智。」

  「菩萨又产生了这样的想法:『我应当在一切众生中为首,为胜、为殊胜,为妙、为微妙,为上、为无上;为导,为将,为师,甚至为一切智智(佛智)的依止者。』」

  「是菩萨若欲舍家,于佛法中勤行精进①,便能舍家、妻子、五欲②,依如来教出家学道。」

  「既出家已,勤行精进,于一念顷,得百三昧。得见百佛;知百佛神力;能动百佛世界,能过百佛世界,能照百佛世界,能教化百世界众生③。能住寿百劫;能知前后际各百劫事④。能入百法门;能示现百身;于一一身能示百菩萨以为眷属⑤。」

  【章 旨】此章为「摄报果利益胜」的第二部分「出家果胜」的内容。世亲将其归纳为:「出家菩萨禅定胜业。胜业有二种:一者,三昧胜。所谓『于一念间得百三昧』,得三昧自在力故。二者,三昧所作胜,谓见百佛等,以得是三昧力故。」而「三昧所作胜」则是从「自利」与「利他」两个层面来说明的,共有十一句三个层次,其具体涵义见注释。

  【注 释】①精进 又作「精勤」、「勤精进」、「进」、「勤」,指勇猛勤策进修诸善法。也指六波罗蜜多的「精进波罗蜜」。依照佛教教义,在修善断恶、去染转净之修行过程中,不懈怠地努力上进。②五欲 指染着色、声、香、味、触「五尘」所引起的贪欲。③得见百佛知百佛神力等六句 依照澄观的解释,此六句是从横向来说明出家菩萨所得胜果所具的自利、利他之功能的。前二句是言「自利」的,第一句「见百佛」的意思为「十方各十他受用身。」第二句的涵义是知晓佛所加持给初地菩萨的神力。其后四句是言「利他」,其中「能动百佛世界」一句的涵义是,面对对佛教有信仰的众生,可以为其显现震动国土的神通。「能过百佛世界,能照百佛世界,能教化百世界众生」三句是说,针对悟机殊胜的众生,可以前往众生所住的国土以光明照耀其身,然后为其传授正法。④能住寿百劫能知前后际各百劫事 依照澄观的解释,此二句是从纵向来说明出家菩萨所得胜果所具的自利、利他之功能的。「能住寿百劫」是「自摄胜生」,以留命长久的自利形式完成利他行。「能知前后际各百劫事」,是说此地的菩萨所具的胜果具有类似于「宿命通」的功能,可以穷照众生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业果报应,为其显示事物的善恶。⑤能入百法门能示现百身于一一身能示百菩萨以为眷属 依照世亲、澄观的解释,此三句是说明自利、利他行为实现的速疾的。「能入百法门」的涵义是「为增长自智,能思惟种种法门义故。」(世亲《十地经论》卷三)「能示现百身,于一一身能示百菩萨以为眷属」的涵义则是「分身速疾,作多利益故。」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对大众说:「这些菩萨如果想舍弃家,在佛法中勤行精进,便能舍弃告别妻与子、弃绝五欲,依照如来的教导出家学道。」

  「在出家之后,这些菩萨勤行精进,在一念之间,就获得数百种三昧。得以观见数百的佛;知晓数百佛的神力;能够使数百个佛的世界发生震动,能够超越数百佛的世界,能够照耀数百个佛的世界,能够教化数百个世界中的众生。这些菩萨能够住寿数百劫而不转生;能够知晓众生过去、现在、未来数百劫之中所发生的事情。这些菩萨能够进入数百法门;能够示现数百个身体;而每一身都能够示现数百个菩萨作为自己的眷属。」

  「若以菩萨殊胜愿力自在示现,过于是数,百劫、千劫、百千劫,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不能数知①。」

  【章 旨】此章为「果利益校量胜」之四——「愿智果利益胜」的内容。所谓「愿智」就是以大愿之力辅助所证智慧。

  【注 释】①若以菩萨殊胜愿力自在示现三句 菩提流支所译的《十地经论》卷三为:「若以愿力自在胜上,菩萨愿力示现过于此数,示种种神通。或身,或光明,或神通,或眼,或境界,或音声,或行,或庄严,或加,或信,或业。是诸神通,乃至无量百千万亿那由他劫不可数知。」可见,此句的「自在示现」是指的以大愿力示显不可计数的神通以救度众生。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对大众说:「如果凭借菩萨殊胜的大愿之力自在示现,就可以超过前述所说的『数百』的数字,甚至花费百劫、千劫、百千劫,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的时间都无法计算清楚。」

  【说 明】关于「果利益校量胜」的内容,以下几点须略加强调:

  其一,金刚藏菩萨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初地所证「果」的殊胜。这四个方面为「调柔果利益胜」、「发趣果利益胜」、「摄报果利益胜」、「愿智果利益胜」。「调柔果利益胜」的意思是,通过前述「大愿」与「十行」的修炼,使得其果更加柔美成熟。「发趣果利益胜」的涵义是,以此地所修的境界为依托,归向更进一层的境地。「摄报果利益胜」的涵义是「王位之身酬因,名『报』;因成纳果,故名为『摄』。」(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四)澄观说到十地每一地的修习渐次时说过:「此即十地之中,『加行』、『根本』、『后得』三智,为地地中初、中、后相也。」地中「初相」即「初住地」,地中「中相」也就是「地满相」。而「从初住地乃至地满,所受王身说为『摄报』。」而「愿智果利益胜」的涵义则是以大愿之力辅助所证智慧。

  其二,关于「调柔果利益胜」、「, 发趣果利益胜」、「摄报果利益胜」、「愿智果利益胜」四个部分的属性及其相互关系,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四解释说:「初二是其行修方便,后二是其报行纯熟。行修唯在地满,报行该于始终。从初住地乃至地满,所受王身说为『摄报』,所有作用说为『愿智』。又初二、后一,此地定有。『摄报』一果,有无不定,容有不作,故云『多作』。而定能作故,亦定有。又,初二果亦是地法,初『行』,次『解』,是『所修』故。后之二果唯『果』非『法』,初体,后用,非『所修』故。是以经于二果之后,便有结文云『略说初地法门』。不得此意,则似论家谬取法门,滥为果称。」可见,四者的关系有三层较为重要:第一,「调柔果利益胜」、「发趣果利益胜」指「行修方便」,而「摄报果利益胜」、「愿智果利益胜」则指「报行纯熟」。前者在「地满」便能完成,后者则在十地的每一地修行的「前、中、后」三个阶次中始终起作用。第二,从初住地至「地满」即「正住」之「报行」为「摄报」,其所起的作用称之为「愿智」。第三,「调柔果」、「发趣果」、「愿智果」等三者在初地一定形成,而「摄报果」则或有或无。第四,「『发趣』文局初地,以最在初故。义通十地,通解十地故。」在后面的九地中,不再有「发趣果」。

  其三,「校量胜分」的内容至此宣说完毕。而初地部分的「长行」即散文部分到此也结束了。

  (三)、重颂分

  尔时,金刚藏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曰:「若人集众善,具足白净法,供养天、人尊,随顺慈、悲道,信解极广大,志乐亦清净。」

  「为求佛智慧,发此无上心。净一切智、力,及以无所畏。成就诸佛法,救摄群生众。为得大慈悲,及转胜*轮,严净佛国土,发此最胜心。一念知三世,而无有分别,种种时不同,以示于世间。略说求诸佛,一切胜功德,发生广大心,量等虚空界。」

  「悲先慧为主,方便共相应,信解清净心,如来无量力。无碍智现前,自悟不由他,具足同如来,发此最胜心。」

  「佛子始发生,如是妙宝心,则超凡夫位,入佛所行处,生在如来家,种族无瑕玷,与佛共平等,决成无上觉。纔生如是心,即得入初地,志乐不可动,譬如大山王。」

  【章 旨】此章之后为「初地」部分的「应颂」(又作「重颂」、「重颂偈」)。金刚藏菩萨为了会众更加清晰地把握此义,而以偈颂的形式再次宣说初地欢喜地的修行方法以及所得之果。此四十六偈半,大分为二,前四十四偈半重新说明了「说分」、「校量胜分」中所宣讲的内容。最后二偈为总结。在此章的十一偈颂,金刚藏菩萨为会众重宣「说分」中「住分」的内容。最初一颂半说明凭借什么身相而进入初地,其次的四颂半说明修行菩萨行是为了获得什么境界(「义」),再其次的二颂说明以什么为根据而进入此地,后三颂说明进入初地有何相状。

  【语 译】那时,金刚藏菩萨为了重新宣示这些道理而以偈颂形式说:「如果人们聚集了很多的善行,具备满足了清净法,并且供养作为天、人之尊的佛,随顺着慈悲之道,他们的信解就极其广大,志向和快乐也是清净的。」

  「菩萨为了求得佛的智慧,而开发出追求无上佛道的心。菩萨想获得一切智及其力,以及佛所具有的四无所畏。菩萨的目的是成就诸佛之法,并且以之救拔摄持众生群体。菩萨是为了获得大慈大悲,以及能够旋转殊胜的*轮为众生说法,为了庄严清…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四 十地品之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