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四 十地品之一▪P25

  ..續本文上一頁依止者 此四句言攝持化導衆生之德。「導」的涵義是「分別法義正說」,「『將』者,令他證得義,滅諸煩惱故。」只是「爲帥」一句似乎有誤。菩提流支譯的《十地經論》卷叁中作「爲師」,而現存的梵本也是「爲師」。可見,實叉難陀此處所譯應該改作「爲師」。「『師』者,教授令入正道故。」「乃至爲一切智智依止」句的涵義是「以大菩提道教化故。」而澄觀則明確指出,「爲導」句從「教」即宣說教法角度言之,其余叁句則是顯現修證所得。「爲將」句「約斷德」,後二句「約智」,二者構成「前因後果」的關系。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對大衆說:「佛子!菩薩摩诃薩住于此初地,大多顯現作爲閻浮提王,雄偉寶貴自在,常常護持正法,能夠以大布施攝取衆生,善于除去衆生悭、貪的汙垢,常常實行大布施而無有窮盡。」

  「布施、愛語、利行、同事──菩薩如此一切所作的業,都不遠離念佛,不遠離念法,不遠離念僧;不遠離念同行菩薩;不遠離念菩薩行,不遠離念十種波羅蜜多,不遠離念諸地;不遠離念十力,不遠離念四無畏,不遠離念十八不共佛法,乃至不遠離念具足一切種、一切智。」

  「菩薩又産生了這樣的想法:『我應當在一切衆生中爲首,爲勝、爲殊勝,爲妙、爲微妙,爲上、爲無上;爲導,爲將,爲師,甚至爲一切智智(佛智)的依止者。』」

  「是菩薩若欲舍家,于佛法中勤行精進①,便能舍家、妻子、五欲②,依如來教出家學道。」

  「既出家已,勤行精進,于一念頃,得百叁昧。得見百佛;知百佛神力;能動百佛世界,能過百佛世界,能照百佛世界,能教化百世界衆生③。能住壽百劫;能知前後際各百劫事④。能入百法門;能示現百身;于一一身能示百菩薩以爲眷屬⑤。」

  【章 旨】此章爲「攝報果利益勝」的第二部分「出家果勝」的內容。世親將其歸納爲:「出家菩薩禅定勝業。勝業有二種:一者,叁昧勝。所謂『于一念間得百叁昧』,得叁昧自在力故。二者,叁昧所作勝,謂見百佛等,以得是叁昧力故。」而「叁昧所作勝」則是從「自利」與「利他」兩個層面來說明的,共有十一句叁個層次,其具體涵義見注釋。

  【注 釋】①精進 又作「精勤」、「勤精進」、「進」、「勤」,指勇猛勤策進修諸善法。也指六波羅蜜多的「精進波羅蜜」。依照佛教教義,在修善斷惡、去染轉淨之修行過程中,不懈怠地努力上進。②五欲 指染著色、聲、香、味、觸「五塵」所引起的貪欲。③得見百佛知百佛神力等六句 依照澄觀的解釋,此六句是從橫向來說明出家菩薩所得勝果所具的自利、利他之功能的。前二句是言「自利」的,第一句「見百佛」的意思爲「十方各十他受用身。」第二句的涵義是知曉佛所加持給初地菩薩的神力。其後四句是言「利他」,其中「能動百佛世界」一句的涵義是,面對對佛教有信仰的衆生,可以爲其顯現震動國土的神通。「能過百佛世界,能照百佛世界,能教化百世界衆生」叁句是說,針對悟機殊勝的衆生,可以前往衆生所住的國土以光明照耀其身,然後爲其傳授正法。④能住壽百劫能知前後際各百劫事 依照澄觀的解釋,此二句是從縱向來說明出家菩薩所得勝果所具的自利、利他之功能的。「能住壽百劫」是「自攝勝生」,以留命長久的自利形式完成利他行。「能知前後際各百劫事」,是說此地的菩薩所具的勝果具有類似于「宿命通」的功能,可以窮照衆生的過去、現在、未來叁世之業果報應,爲其顯示事物的善惡。⑤能入百法門能示現百身于一一身能示百菩薩以爲眷屬 依照世親、澄觀的解釋,此叁句是說明自利、利他行爲實現的速疾的。「能入百法門」的涵義是「爲增長自智,能思惟種種法門義故。」(世親《十地經論》卷叁)「能示現百身,于一一身能示百菩薩以爲眷屬」的涵義則是「分身速疾,作多利益故。」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對大衆說:「這些菩薩如果想舍棄家,在佛法中勤行精進,便能舍棄告別妻與子、棄絕五欲,依照如來的教導出家學道。」

  「在出家之後,這些菩薩勤行精進,在一念之間,就獲得數百種叁昧。得以觀見數百的佛;知曉數百佛的神力;能夠使數百個佛的世界發生震動,能夠超越數百佛的世界,能夠照耀數百個佛的世界,能夠教化數百個世界中的衆生。這些菩薩能夠住壽數百劫而不轉生;能夠知曉衆生過去、現在、未來數百劫之中所發生的事情。這些菩薩能夠進入數百法門;能夠示現數百個身體;而每一身都能夠示現數百個菩薩作爲自己的眷屬。」

  「若以菩薩殊勝願力自在示現,過于是數,百劫、千劫、百千劫,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數知①。」

  【章 旨】此章爲「果利益校量勝」之四——「願智果利益勝」的內容。所謂「願智」就是以大願之力輔助所證智慧。

  【注 釋】①若以菩薩殊勝願力自在示現叁句 菩提流支所譯的《十地經論》卷叁爲:「若以願力自在勝上,菩薩願力示現過于此數,示種種神通。或身,或光明,或神通,或眼,或境界,或音聲,或行,或莊嚴,或加,或信,或業。是諸神通,乃至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不可數知。」可見,此句的「自在示現」是指的以大願力示顯不可計數的神通以救度衆生。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對大衆說:「如果憑借菩薩殊勝的大願之力自在示現,就可以超過前述所說的『數百』的數字,甚至花費百劫、千劫、百千劫,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的時間都無法計算清楚。」

  【說 明】關于「果利益校量勝」的內容,以下幾點須略加強調:

  其一,金剛藏菩薩從四個方面闡述了初地所證「果」的殊勝。這四個方面爲「調柔果利益勝」、「發趣果利益勝」、「攝報果利益勝」、「願智果利益勝」。「調柔果利益勝」的意思是,通過前述「大願」與「十行」的修煉,使得其果更加柔美成熟。「發趣果利益勝」的涵義是,以此地所修的境界爲依托,歸向更進一層的境地。「攝報果利益勝」的涵義是「王位之身酬因,名『報』;因成納果,故名爲『攝』。」(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四)澄觀說到十地每一地的修習漸次時說過:「此即十地之中,『加行』、『根本』、『後得』叁智,爲地地中初、中、後相也。」地中「初相」即「初住地」,地中「中相」也就是「地滿相」。而「從初住地乃至地滿,所受王身說爲『攝報』。」而「願智果利益勝」的涵義則是以大願之力輔助所證智慧。

  其二,關于「調柔果利益勝」、「, 發趣果利益勝」、「攝報果利益勝」、「願智果利益勝」四個部分的屬性及其相互關系,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四解釋說:「初二是其行修方便,後二是其報行純熟。行修唯在地滿,報行該于始終。從初住地乃至地滿,所受王身說爲『攝報』,所有作用說爲『願智』。又初二、後一,此地定有。『攝報』一果,有無不定,容有不作,故雲『多作』。而定能作故,亦定有。又,初二果亦是地法,初『行』,次『解』,是『所修』故。後之二果唯『果』非『法』,初體,後用,非『所修』故。是以經于二果之後,便有結文雲『略說初地法門』。不得此意,則似論家謬取法門,濫爲果稱。」可見,四者的關系有叁層較爲重要:第一,「調柔果利益勝」、「發趣果利益勝」指「行修方便」,而「攝報果利益勝」、「願智果利益勝」則指「報行純熟」。前者在「地滿」便能完成,後者則在十地的每一地修行的「前、中、後」叁個階次中始終起作用。第二,從初住地至「地滿」即「正住」之「報行」爲「攝報」,其所起的作用稱之爲「願智」。第叁,「調柔果」、「發趣果」、「願智果」等叁者在初地一定形成,而「攝報果」則或有或無。第四,「『發趣』文局初地,以最在初故。義通十地,通解十地故。」在後面的九地中,不再有「發趣果」。

  其叁,「校量勝分」的內容至此宣說完畢。而初地部分的「長行」即散文部分到此也結束了。

  (叁)、重頌分

  爾時,金剛藏菩薩欲重宣其義而說頌曰:「若人集衆善,具足白淨法,供養天、人尊,隨順慈、悲道,信解極廣大,志樂亦清淨。」

  「爲求佛智慧,發此無上心。淨一切智、力,及以無所畏。成就諸佛法,救攝群生衆。爲得大慈悲,及轉勝*輪,嚴淨佛國土,發此最勝心。一念知叁世,而無有分別,種種時不同,以示于世間。略說求諸佛,一切勝功德,發生廣大心,量等虛空界。」

  「悲先慧爲主,方便共相應,信解清淨心,如來無量力。無礙智現前,自悟不由他,具足同如來,發此最勝心。」

  「佛子始發生,如是妙寶心,則超凡夫位,入佛所行處,生在如來家,種族無瑕玷,與佛共平等,決成無上覺。纔生如是心,即得入初地,志樂不可動,譬如大山王。」

  【章 旨】此章之後爲「初地」部分的「應頌」(又作「重頌」、「重頌偈」)。金剛藏菩薩爲了會衆更加清晰地把握此義,而以偈頌的形式再次宣說初地歡喜地的修行方法以及所得之果。此四十六偈半,大分爲二,前四十四偈半重新說明了「說分」、「校量勝分」中所宣講的內容。最後二偈爲總結。在此章的十一偈頌,金剛藏菩薩爲會衆重宣「說分」中「住分」的內容。最初一頌半說明憑借什麼身相而進入初地,其次的四頌半說明修行菩薩行是爲了獲得什麼境界(「義」),再其次的二頌說明以什麼爲根據而進入此地,後叁頌說明進入初地有何相狀。

  【語 譯】那時,金剛藏菩薩爲了重新宣示這些道理而以偈頌形式說:「如果人們聚集了很多的善行,具備滿足了清淨法,並且供養作爲天、人之尊的佛,隨順著慈悲之道,他們的信解就極其廣大,志向和快樂也是清淨的。」

  「菩薩爲了求得佛的智慧,而開發出追求無上佛道的心。菩薩想獲得一切智及其力,以及佛所具有的四無所畏。菩薩的目的是成就諸佛之法,並且以之救拔攝持衆生群體。菩薩是爲了獲得大慈大悲,以及能夠旋轉殊勝的*輪爲衆生說法,爲了莊嚴清…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四 十地品之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