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厌恶满足,因为想成就那些地中之法的缘故。」
「是菩萨善知诸地障对治,善知地成坏①;善知地相果,善知地得修,善知地法清净②;善知地地转行,善知地地处、非处,善知地地殊胜智③;善知地地不退转④;善知净治一切菩萨地乃至转入如来地⑤。」
「佛子!菩萨如是善知地相,始于初地起行不断,如是乃至入第十地,无有断绝。」
「由此诸地智光明故,成于如来智慧光明。」
【章 旨】此章有三方面的内容:其一为「知」,证入初地的菩萨通过请教求道而获知五种方便,经文中十句分别属于:「一、观方便。二、得方便。三、增上方便。四、不退方便。五、尽至方便。」(世亲《十地经论》卷三)其二为「行」,即「十地」修行。其三为「到」,即所到达之所。而正面阐述「发趣果」之内容的四个部分——「一问」、「二知」、「三行」、「四到」之间的关系,如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四所解释的:「『知』是名解,正能发趣。然由『问』故知,所以先『问』。『知』意在『行』,『行』必能『到』。」
【注 释】①知诸地障对治善知地成坏 依照世亲的归纳、澄观的解释,这两句是指「观方便」,「观」是「观解」的意思。第一句「诸地障对治」是「以能治观解,治十种障,立十地。」这是从「所断」的角度来说明「观」。第二句「善知地成坏」是「揽行成位集故,名『成』诸行;各住散故,名『坏』。」这是从「所知」的角度来说明「观」。「成」的意思是积累「行」而成就初地等果位,「坏」则是指修行未达到目的而未成就。②善知地相果善知地得修善知地法清净 依照世亲的归纳、澄观的解释,这三句是指「得方便」,又包含三种方便:「善知地相果」句为「欲入方便」,指「方便智,带相观终,故名『相果』。」「善知地得修」句的意思为「已入方便,即根本智,显是证修,非缘修故。」「善知地法清净」句为「胜进方便」,是指「后得智,谓『信』等成地之法,离障清净故。」③善知地地转行善知地地处非处善知地地殊胜智 依照世亲的归纳、澄观的解释,这三句是指「增上方便」,「进修后位,故名『增上』。」「善知地地转行」的意思为:「依前起后,地背相舍故。」这是说,每一地都有不同的修行相状。「善知地地处、非处」中,「二执名『非处』,二空为『住处』。」「二执」即「人执」、「法执」;「二空」即「人空」、「我空」。「善知地地殊胜智」中,「以后胜前,增长善巧,名殊胜智。」④善知地地不退转 依照世亲的归纳、澄观的解释,这一句是指「不退转方便」,即前述「三方便,无退息故。」⑤善知净治一切菩萨地乃至转入如来地 依照世亲的归纳、澄观的解释,这一句是指「尽至方便」,「净治,菩萨地尽,转至佛智地故。」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对大众说:「这些菩萨善于知晓诸地障碍的对治方法,善于知晓修行地的成与坏;善于知晓诸地的相与果,善于知晓诸地的得与修,善于知晓诸地法的清净;善于知晓每一地的转变之行,善于知晓每一地的住处与非住处,善于知晓每一地的殊胜智慧;善于知晓每一地的不退转境界;善于知晓净治一切菩萨地之后进入如来地。」
「佛子!菩萨如此善知诸地之相,是从初地修习信、悲、慈、舍等十行开始,并且从此不再间断,如此直至进入第十地而无有断绝。」
「由此诸地智慧光明的缘故,成就了如来智慧光明。」
「佛子!譬如商主善知方便,欲将诸商人往诣大城①,未发之时,先问道中功德过失,及住止之处安危可不,然后具道资粮②,作所应作。佛子!彼大商主虽未发足,能知道中所有一切安危之事,善以智慧筹量观察,备其所须令无乏少,将诸商众乃至安隐到彼大城,身及众人悉免忧患。佛子!菩萨商主亦复如是,住于初地,善知诸地障对治,乃至善知一切菩萨地清净,转入如来地,然后乃具福智资粮,将一切众生经生死旷野险难之处,安隐得至萨婆若城③,身及众生不经患难。」
「是故,菩萨常应匪懈勤修诸地殊胜净业,乃至趣入如来智地。」
「佛子!是名『略说菩萨摩诃萨入菩萨初地门』,广说则有无量无边百千阿僧祇差别事。」
【章 旨】此章先以譬喻来说明「发趣果利益胜」之内容的四个部分——「一问」、「二知」、「三行」、「四到」。譬喻的具体层次见注释。此章的最后,总结「发趣果殊胜」的内容。
【注 释】①譬如商主善知方便欲将诸商人往诣大城 佛陀跋陀罗译《华严经》为:「如大商主,多将贾人,欲至大城。」(佛陀跋陀罗译《华严经》卷二十三)而菩提流支译《十地经论》则为:「善巧导师多将人众,向彼大城。」(世亲《十地经论》卷三)可见,此中的「商主」大概是指商队中的领头人兼向导。关于此譬喻的意义,世亲、澄观的解释较为详细。「『多将人众向彼大城』者,令得正行故。」这是譬喻的概括意义。其中,含有两种方便:第一为「不迷道方便」,「于道路中是利是退、患,于道路处是胜是过咎,皆善巧知。」第二为「资具利益方便,如经具道资粮,作所应作故。」(世亲《十地经论》卷三)②资粮 即必需品、积集、准备之意。「资」为资助,「粮」为粮食。如人远行,必假粮食以资助其身,故欲证三乘之果者,宜以善根功德之粮以资助己身。诸经中亦每以「资粮」一词引申为趋向菩提之资本,或谓长养资益菩提之因的诸善法。③萨婆若城 「萨婆若」指一切种智,即诸佛究竟圆满果位的大智慧。此处用「城」来喻指佛教修行的最终目标,以与上述商主带领商人前往大城的譬喻对应。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对大众说:「佛子!譬如商主善于知晓各种方便,想带领很多商人前往到达大城,在未曾出发之前,他会先询问路途中的有利之处与过失之处,以及可以住止之处等等的安危与否,然后纔准备道路上使用的资粮,以及作应该做的事情。佛子!那大商主虽然还未起步出发,就已经能够知晓路途中所有一切安全与危险之事项,善于以智慧筹量观察诸事,准备所需要的物品不使其缺乏,这样纔能带领诸商众安全、稳当地到达那座大城,使自己的身体以及众人都完全免于忧虑与患难。佛子!菩萨和商主也是一样的,住于初地,善于知晓诸地障碍的对治方法,甚至善于知晓一切菩萨之地的清净,转变进入如来之地,然后乃具备福分与智慧的资粮,带领一切众生经过生死的旷野和危险困难之地方,安全、稳当地到达萨婆若城,自己的身体以及众生都不经过患难。」
「因为这些缘故,菩萨常常应该不懈怠,勤奋地修行诸地殊胜的净业,直至趣入如来智地。」
「佛子!这就叫『略说菩萨摩诃萨入菩萨初地门』,具体地说则有无量无边百千阿僧祇差别事相。」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初地,多作阎浮提王①,豪贵自在,常护正法②,能以大施摄取众生,善除众生悭、贪之垢,常行大施无有穷尽。」
「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诸所作业,皆不离念佛,不离念法,不离念僧;不离念同行菩萨;不离念菩萨行,不离念诸波罗蜜,不离念诸地;不离念力,不离念无畏,不离念不共佛法,乃至不离念具足一切种、一切智③。」
「复作是念:『我当于一切众生中为首,为胜、为殊胜,为妙、为微妙,为上、为无上④;为导,为将,为帅,乃至为一切智智依止者⑤。』」
【章 旨】从此章进入「果利益校量胜」之三——「摄报果利益胜」的内容。关于其涵义,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四解释说:「王位之身酬因,名『报』;因成纳果,故名为『摄』。」澄观说到十地每一地的修习渐次时说过:「此即十地之中,加行、根本、后得三智,为地地中初、中、后相也。」地中「初相」即「初住地」,地中「中相」也就是「地满相」。而「从初住地乃至地满,所受王身说为『摄报』。」此章为其第一部分——「在家果胜」的内容。「在家果胜」又有两方面:第一为「上胜身」,即上等的「身」报,经文中的阎浮提王即是此义。第二为「上胜果」,如经文中所言,「善除众生悭、贪之垢」等等。
【注 释】①阎浮提王 「阎浮提」,佛教所说的「四大部洲」之一,也称「南赡部洲」。此土位于须弥山之南,呈三角形状,北广南狭,尖点向南,圆周约六千由旬。因其有赡部林而名之为「赡部洲」;又跟从恒河上游之名称阎浮提河而得名「阎浮提洲」。佛教起初将印度和周围国家都看作「赡部洲」,后来则将整个人类所居住的星球都看作「阎浮提洲」。关于此处以「阎浮提王」来称说初地的果报,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四解释说:阎浮提王「即铁轮王。然《璎珞仁王》地前四位已配四轮,今在初地方作『铁轮』,正明皆寄不可定执。」这是说,关于初地的果报,佛教经典中所说不一,不可定执拘泥于文字。②常护正法 关于阎浮提王护持正法的内容,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四解释说:「『护法』有二:一、护国正法,则赏罚以宜。二、护佛正法,护教理等,兴建摈斥。」③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等十二句 此十二句是言菩萨在作利他行之时,也不失自利。关于此中十一个「不离」的涵义,世亲解释说:「『不离念佛』等者,示现不离念自利益事,如是诸念于事中行已,成大恭敬,除诸妄想。」此十一「不离念」可分为四层次:「一者,上念,念三宝故。二者,同法念,念诸菩萨故。三者,功德念,念自身、他身菩萨行,自体转胜故。四者,求义念,念诸力等,此是真实究竟故。」(世亲《十地经论》卷三)「上念」即前三句,「同法念」为第四句,「功德念」为第五、六、七三句,「求义念」为后四句。④为首为胜为殊胜为妙为微妙为上为无上 菩萨所发十一愿的前七愿为显现「自德」。第一愿「为首」,意思为「大菩提位尊高故」(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四),其余则具体说明其所证境界的殊胜、高妙、无与伦比。⑤为导为将为帅乃至为一切智智…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四 十地品之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