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厭惡滿足,因爲想成就那些地中之法的緣故。」
「是菩薩善知諸地障對治,善知地成壞①;善知地相果,善知地得修,善知地法清淨②;善知地地轉行,善知地地處、非處,善知地地殊勝智③;善知地地不退轉④;善知淨治一切菩薩地乃至轉入如來地⑤。」
「佛子!菩薩如是善知地相,始于初地起行不斷,如是乃至入第十地,無有斷絕。」
「由此諸地智光明故,成于如來智慧光明。」
【章 旨】此章有叁方面的內容:其一爲「知」,證入初地的菩薩通過請教求道而獲知五種方便,經文中十句分別屬于:「一、觀方便。二、得方便。叁、增上方便。四、不退方便。五、盡至方便。」(世親《十地經論》卷叁)其二爲「行」,即「十地」修行。其叁爲「到」,即所到達之所。而正面闡述「發趣果」之內容的四個部分——「一問」、「二知」、「叁行」、「四到」之間的關系,如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四所解釋的:「『知』是名解,正能發趣。然由『問』故知,所以先『問』。『知』意在『行』,『行』必能『到』。」
【注 釋】①知諸地障對治善知地成壞 依照世親的歸納、澄觀的解釋,這兩句是指「觀方便」,「觀」是「觀解」的意思。第一句「諸地障對治」是「以能治觀解,治十種障,立十地。」這是從「所斷」的角度來說明「觀」。第二句「善知地成壞」是「攬行成位集故,名『成』諸行;各住散故,名『壞』。」這是從「所知」的角度來說明「觀」。「成」的意思是積累「行」而成就初地等果位,「壞」則是指修行未達到目的而未成就。②善知地相果善知地得修善知地法清淨 依照世親的歸納、澄觀的解釋,這叁句是指「得方便」,又包含叁種方便:「善知地相果」句爲「欲入方便」,指「方便智,帶相觀終,故名『相果』。」「善知地得修」句的意思爲「已入方便,即根本智,顯是證修,非緣修故。」「善知地法清淨」句爲「勝進方便」,是指「後得智,謂『信』等成地之法,離障清淨故。」③善知地地轉行善知地地處非處善知地地殊勝智 依照世親的歸納、澄觀的解釋,這叁句是指「增上方便」,「進修後位,故名『增上』。」「善知地地轉行」的意思爲:「依前起後,地背相舍故。」這是說,每一地都有不同的修行相狀。「善知地地處、非處」中,「二執名『非處』,二空爲『住處』。」「二執」即「人執」、「法執」;「二空」即「人空」、「我空」。「善知地地殊勝智」中,「以後勝前,增長善巧,名殊勝智。」④善知地地不退轉 依照世親的歸納、澄觀的解釋,這一句是指「不退轉方便」,即前述「叁方便,無退息故。」⑤善知淨治一切菩薩地乃至轉入如來地 依照世親的歸納、澄觀的解釋,這一句是指「盡至方便」,「淨治,菩薩地盡,轉至佛智地故。」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對大衆說:「這些菩薩善于知曉諸地障礙的對治方法,善于知曉修行地的成與壞;善于知曉諸地的相與果,善于知曉諸地的得與修,善于知曉諸地法的清淨;善于知曉每一地的轉變之行,善于知曉每一地的住處與非住處,善于知曉每一地的殊勝智慧;善于知曉每一地的不退轉境界;善于知曉淨治一切菩薩地之後進入如來地。」
「佛子!菩薩如此善知諸地之相,是從初地修習信、悲、慈、舍等十行開始,並且從此不再間斷,如此直至進入第十地而無有斷絕。」
「由此諸地智慧光明的緣故,成就了如來智慧光明。」
「佛子!譬如商主善知方便,欲將諸商人往詣大城①,未發之時,先問道中功德過失,及住止之處安危可不,然後具道資糧②,作所應作。佛子!彼大商主雖未發足,能知道中所有一切安危之事,善以智慧籌量觀察,備其所須令無乏少,將諸商衆乃至安隱到彼大城,身及衆人悉免憂患。佛子!菩薩商主亦複如是,住于初地,善知諸地障對治,乃至善知一切菩薩地清淨,轉入如來地,然後乃具福智資糧,將一切衆生經生死曠野險難之處,安隱得至薩婆若城③,身及衆生不經患難。」
「是故,菩薩常應匪懈勤修諸地殊勝淨業,乃至趣入如來智地。」
「佛子!是名『略說菩薩摩诃薩入菩薩初地門』,廣說則有無量無邊百千阿僧祇差別事。」
【章 旨】此章先以譬喻來說明「發趣果利益勝」之內容的四個部分——「一問」、「二知」、「叁行」、「四到」。譬喻的具體層次見注釋。此章的最後,總結「發趣果殊勝」的內容。
【注 釋】①譬如商主善知方便欲將諸商人往詣大城 佛陀跋陀羅譯《華嚴經》爲:「如大商主,多將賈人,欲至大城。」(佛陀跋陀羅譯《華嚴經》卷二十叁)而菩提流支譯《十地經論》則爲:「善巧導師多將人衆,向彼大城。」(世親《十地經論》卷叁)可見,此中的「商主」大概是指商隊中的領頭人兼向導。關于此譬喻的意義,世親、澄觀的解釋較爲詳細。「『多將人衆向彼大城』者,令得正行故。」這是譬喻的概括意義。其中,含有兩種方便:第一爲「不迷道方便」,「于道路中是利是退、患,于道路處是勝是過咎,皆善巧知。」第二爲「資具利益方便,如經具道資糧,作所應作故。」(世親《十地經論》卷叁)②資糧 即必需品、積集、准備之意。「資」爲資助,「糧」爲糧食。如人遠行,必假糧食以資助其身,故欲證叁乘之果者,宜以善根功德之糧以資助己身。諸經中亦每以「資糧」一詞引申爲趨向菩提之資本,或謂長養資益菩提之因的諸善法。③薩婆若城 「薩婆若」指一切種智,即諸佛究竟圓滿果位的大智慧。此處用「城」來喻指佛教修行的最終目標,以與上述商主帶領商人前往大城的譬喻對應。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對大衆說:「佛子!譬如商主善于知曉各種方便,想帶領很多商人前往到達大城,在未曾出發之前,他會先詢問路途中的有利之處與過失之處,以及可以住止之處等等的安危與否,然後纔准備道路上使用的資糧,以及作應該做的事情。佛子!那大商主雖然還未起步出發,就已經能夠知曉路途中所有一切安全與危險之事項,善于以智慧籌量觀察諸事,准備所需要的物品不使其缺乏,這樣纔能帶領諸商衆安全、穩當地到達那座大城,使自己的身體以及衆人都完全免于憂慮與患難。佛子!菩薩和商主也是一樣的,住于初地,善于知曉諸地障礙的對治方法,甚至善于知曉一切菩薩之地的清淨,轉變進入如來之地,然後乃具備福分與智慧的資糧,帶領一切衆生經過生死的曠野和危險困難之地方,安全、穩當地到達薩婆若城,自己的身體以及衆生都不經過患難。」
「因爲這些緣故,菩薩常常應該不懈怠,勤奮地修行諸地殊勝的淨業,直至趣入如來智地。」
「佛子!這就叫『略說菩薩摩诃薩入菩薩初地門』,具體地說則有無量無邊百千阿僧祇差別事相。」
「佛子!菩薩摩诃薩住此初地,多作閻浮提王①,豪貴自在,常護正法②,能以大施攝取衆生,善除衆生悭、貪之垢,常行大施無有窮盡。」
「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諸所作業,皆不離念佛,不離念法,不離念僧;不離念同行菩薩;不離念菩薩行,不離念諸波羅蜜,不離念諸地;不離念力,不離念無畏,不離念不共佛法,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一切智③。」
「複作是念:『我當于一切衆生中爲首,爲勝、爲殊勝,爲妙、爲微妙,爲上、爲無上④;爲導,爲將,爲帥,乃至爲一切智智依止者⑤。』」
【章 旨】從此章進入「果利益校量勝」之叁——「攝報果利益勝」的內容。關于其涵義,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四解釋說:「王位之身酬因,名『報』;因成納果,故名爲『攝』。」澄觀說到十地每一地的修習漸次時說過:「此即十地之中,加行、根本、後得叁智,爲地地中初、中、後相也。」地中「初相」即「初住地」,地中「中相」也就是「地滿相」。而「從初住地乃至地滿,所受王身說爲『攝報』。」此章爲其第一部分——「在家果勝」的內容。「在家果勝」又有兩方面:第一爲「上勝身」,即上等的「身」報,經文中的閻浮提王即是此義。第二爲「上勝果」,如經文中所言,「善除衆生悭、貪之垢」等等。
【注 釋】①閻浮提王 「閻浮提」,佛教所說的「四大部洲」之一,也稱「南贍部洲」。此土位于須彌山之南,呈叁角形狀,北廣南狹,尖點向南,圓周約六千由旬。因其有贍部林而名之爲「贍部洲」;又跟從恒河上遊之名稱閻浮提河而得名「閻浮提洲」。佛教起初將印度和周圍國家都看作「贍部洲」,後來則將整個人類所居住的星球都看作「閻浮提洲」。關于此處以「閻浮提王」來稱說初地的果報,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四解釋說:閻浮提王「即鐵輪王。然《璎珞仁王》地前四位已配四輪,今在初地方作『鐵輪』,正明皆寄不可定執。」這是說,關于初地的果報,佛教經典中所說不一,不可定執拘泥于文字。②常護正法 關于閻浮提王護持正法的內容,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四解釋說:「『護法』有二:一、護國正法,則賞罰以宜。二、護佛正法,護教理等,興建擯斥。」③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等十二句 此十二句是言菩薩在作利他行之時,也不失自利。關于此中十一個「不離」的涵義,世親解釋說:「『不離念佛』等者,示現不離念自利益事,如是諸念于事中行已,成大恭敬,除諸妄想。」此十一「不離念」可分爲四層次:「一者,上念,念叁寶故。二者,同法念,念諸菩薩故。叁者,功德念,念自身、他身菩薩行,自體轉勝故。四者,求義念,念諸力等,此是真實究竟故。」(世親《十地經論》卷叁)「上念」即前叁句,「同法念」爲第四句,「功德念」爲第五、六、七叁句,「求義念」爲後四句。④爲首爲勝爲殊勝爲妙爲微妙爲上爲無上 菩薩所發十一願的前七願爲顯現「自德」。第一願「爲首」,意思爲「大菩提位尊高故」(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四),其余則具體說明其所證境界的殊勝、高妙、無與倫比。⑤爲導爲將爲帥乃至爲一切智智…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四 十地品之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