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佛子!菩萨住此欢喜地已,以大愿力得见多佛①。所谓:见多百佛、多千佛、多百千佛、多亿佛、多百亿佛、多千亿佛、多百千亿佛、多亿那由他②佛、多百亿那由他佛、多千亿那由他佛、多百千亿那由他佛。」
「悉以大心、深心,恭敬尊重,承事供养③,衣服、饮食、卧具④、医药,一切资生⑤悉以奉施,亦以供养一切众僧,以此善根皆悉回向⑥无上菩提。佛子!此菩萨因供养诸佛故,得成就众生法。」
【章 旨】从此章进入「果利益校量胜」之一——「调柔果利益胜」的内容。「调柔」的语言涵义是「和柔」、「和顺」、「调和顺适」。关于其涵义,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四解释说:「通称『果』者,地中满足故。别言『调柔』者,谓调炼柔熟,以供养、摄化等为能调,炼『信』等十行为所调。炼由行供等,令『信』等调柔。随意堪用故,名『调柔』。」「调柔果」的意思是,通过前述「大愿」与「十行」的修炼,使得其果更加柔美成熟。此章有两层面的内容:一是因大愿力而见佛,澄观称其为「炼行缘」;二是菩萨以大心承事供养诸佛,澄观称其为「所炼行体」。为何称之为「炼行」?澄观解释说:「『所炼行体』中,以行入行,故名为『炼』,如金入火。」此中有三种方法:「然有三种『入』,即分为三:一、入功德,即供佛行,去薄福垢亦兼供僧。二、『以此善』下,入无上果,即回向行,去下劣垢。《论》当第三(这是指《十地经论》将此列为第二条,澄观认为应该列为第三),意明通回二行故。三、『佛子此菩萨』下,入大悲心,即利生行,去懈怠垢。」
【注 释】①以大愿力得见多佛 关于在初地见佛的体验,世亲《十地经论》卷三说:「『以大神通力见诸佛』者,以胜神通力见色身佛;『大愿力』者,以内正愿力见法身佛;『多百佛乃至百千亿那由他佛』者,方便善巧示现多佛,显多数故。」关于「善巧」,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四解释说:「此『善巧』有二:一、不直云『无量』,而巧历百千等数,为方便显多。二、言『多百』者,是多个百,多千等亦然,是为一数之中已摄于多,故名『善巧』,理实入华藏剎海,见法界身云也。」②那由他 数目字,相当于今天的亿数。③供养 关于此处「供养」的涵义,世亲《十地经论》卷三解释说:「『供养』者有三种:一、恭敬供养,谓赞叹等,显佛功德故。二、尊重供养,谓礼拜等。三、奉施供养,谓花、香、涂香、末香、幡盖等,以诸菩萨上妙乐具者,是诸菩萨所有世间不供之物,具足奉施一切众僧故。」④卧具 又作「敷具」,指床榻、被褥、帏帐、枕等寝具。依《四分律》卷七之规定,僧尼之卧具禁用蚕丝、羊毛,然边远地方的比丘可以使用羺羊皮。佛教戒律还规定,用满六年方可更换新卧具,否则违犯「舍堕罪」。⑤资生 即衣、食、住、行等生活用具,因为这些能够资助人之生命,使其延续。⑥回向 「回」为回转的意思,「向」是趣向的意思。回转自己所修的功德以趣向于其他方面,叫做「回向」。「回向」可分为三类,即「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自向他」。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对大众说:「佛子!菩萨住于此欢喜地之后,以大愿力得以观见很多佛。具体而言,见多百佛、多千佛、多百千佛、多亿佛、多百亿佛、多千亿佛、多百千亿佛、多亿那由他佛、多百亿那由他佛、多千亿那由他佛、多百千亿那由他佛。」
「菩萨都以大心、深心,恭敬尊重诸佛,承事供养诸佛,以衣服、饮食、卧具、医药等等一切生存所需的资料、物品来奉施诸佛,也以这些物品供养一切众僧,并且以此善根全部回向无上菩提。佛子!此菩萨凭借供养诸佛之功德的缘故,获得了使众生成就的方法。」
「以前二摄摄取众生,谓布施、爱语①;后二摄法,但以信解力故,行未善通达②。是菩萨,十波罗蜜中,檀波罗蜜增上;余波罗蜜非不修行,但随力随分③。」
「是菩萨随所勤修,供养诸佛,教化众生,皆以修行清净地法,所有善根悉以回向一切智地,转转④明净,调柔成就,随意堪用。佛子!譬如金师善巧炼金,数数入火,转转明净,调柔成就,随意堪用⑤。菩萨亦复如是,供养诸佛,教化众生,皆为修行清净地法,所有善根悉以回向一切智地,转转明净,调柔成就,随意堪用。」
【章 旨】此章为「果利益校量胜」之一——「调柔果利益胜」的第二部分内容,有两层涵义:其一为「别地行相」,即其后将宣说的二地、三地乃至十地的行相都是以此地所修为基础的,并且胜过此地。而十波罗蜜多中,初地主修「檀波罗蜜多」,而在其他「地」中续修加强。其二为「炼行成熟」,「『所炼行成』中,总收三入:初,牒供佛化生,以为能炼,『信』等净法以为所炼。后,举前回向能炼,令『信』等净也。」(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四)「三入」为「供佛行」、「回向行」、「利生行」。
【注 释】①前二摄摄取众生谓布施爱语 此指「四摄」的前两摄,即「布施摄」、「爱语摄」。「四摄」是菩萨应该修行的四种法门。菩萨济度众生,必须先行此四摄法,使众生爱我敬我信我,然后方能听我劝导,修行佛道。「布施摄」是对于钱财心重的人,用财施;对于求知心重的人,用法施,使双方情谊逐渐深厚,而达到我度化对方的目的。「爱语摄」是随着众生的根性,以温和慈爱的言语相对,使他生欢喜心,感到我和蔼可亲而与我接近,以达到我度化对方的目的。②后二摄法但以信解力故行未善通达 此指「四摄」的后两摄,即「利行摄」、「同事摄」。「利行摄」是修菩萨道者,以身、口、意诸行都有利于人,以损己利人的行为,感化众生共修佛道,以达到我度人的目的。「同事摄」是修菩萨道者,要深入社会各阶层中,与各行各业的人相接近,做其朋友,与其同事,在契机契缘的情况下,而度化之。「通达」,通于事理而无壅。③随力随分 谓随能力、资质之限度而行。④转转 即转折而上。这是说,修行有三次转折。第一次是刚入地、住于初地之时,以入地之前的修行转成「真修」。第二次,是修行校量中以「十行」对治各种障碍之法,使其转为清净。第三次是指初地之后,再历经三次修行。⑤譬如金师善巧炼金数数入火转转明净调柔成就随意堪用 这里以金师炼金来比喻初地的修行。这是说,菩萨在初地修行就如同金师加工金器一样,「金」就是前述「十行」,「火」就是此处所言的「供佛行」、「回向行」、「利生行」。至于为何可以以此比喻来说明「信」等「十行」的修炼呢?澄观说,在未曾证得「真性」之前,是以「妄识」为体的。「真性」虽为修证而显现,但「真性」却并非修而始得。这些都与「金」与金器的关系相似。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对大众说:「此菩萨以前二摄——布施摄、爱语摄来摄取众生;以后二摄——利行摄、同事摄来摄法,只是因为信解力的缘故,其修行未能很好地通达无碍。这些菩萨,在十波罗蜜多中,以「檀波罗蜜多」为增上;并非不去修行其余诸波罗蜜多,只是仅仅根据自己的力量以及资质的限度而已。」
「这些菩萨随着自己的勤奋修行,供养诸佛,教化众生,都已经修行清净地法,将所有善根都回向一切智地,转转使其心明净,调柔成就,随意使用。佛子!譬如金师善巧炼金,多次将金放入火中,转转使其明净,调柔使其成就,随意使用。菩萨也是如此,供养诸佛,教化众生,都是为了修行清净地法,所有善根都是完全用来回向一切智地,转转使其心明净,调柔成就,随意使用。」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于初地,应从诸佛、菩萨、善知识所推求请问,于此地中相及得果①,无有厌足,为欲成就此地法②故;亦应从诸佛、菩萨、善知识所推求请问,第二地中相及得果,无有厌足,为欲成就彼地法故;亦应如是推求请问,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地中相及得果,无有厌足,为欲成就彼地法故。」
【章 旨】从此章进入「果利益校量胜」之二——「发趣果利益胜」的内容。关于其涵义,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四解释说:「『发』谓发进,『趣』谓趣向。于地满中,更求明解,为能发趣。发自此地,趣向后后,为所发趣。」这是说,以此地所修的境界为依托,归向更进一层的境地。此章宣明,证入此地的菩萨应该善于推求请问初地及其它九地的修行相状以及得果之情形。
【注 释】①相及得果 关于此语,依照世亲、澄观的这些解释,「相」即所对治的诸障,以及「能对治」——「方便智」;「得」是「根本智」;「果」是「后得智」。「方便智」,又作「权智」,是与「实智」相应而言的,指熟达方便法之智,也指行善巧方便之智。佛、菩萨有三业方便之法:其一为「身巧」,为化度众生,而权现佛、猕猴、鹿、马等各类身形。其二为「口巧」,实无三乘之差异,随顺众生根机,而权说三乘之法。其三为「意巧」,寻念过去诸佛之善巧方便行化,我今所得道,亦应宣说三乘之法。「根本智」,又作「根本无分别智」、「无分别智」等,乃直证二空所显真如之理,断惑障之智,也即照了无差别之智。「后得智」,又称「后得差别智」,乃转有为之事境,了知依他起性之如幻,而不生我法之迷惑,也即照了差别之智。②欲成就此地法 此处所言也就是初地的核心内容「信、悲、慈、舍」等「十行」。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对大众说:「佛子!菩萨摩诃萨住于初地,应该跟从诸佛、菩萨以及善知识的所在去求学请教,对于此地中的相以及所获得的果,无有厌恶满足,因为想成就此地之法的缘故;菩萨也应该跟从诸佛、菩萨以及善知识的所在去求学请教,对于第二地中的相以及所获得的果,无有厌恶满足,因为想成就那地中之法的缘故;菩萨也应该如此去求学请教,对于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地中的相以及所获得的果,无有…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四 十地品之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