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子!菩薩住此歡喜地已,以大願力得見多佛①。所謂:見多百佛、多千佛、多百千佛、多億佛、多百億佛、多千億佛、多百千億佛、多億那由他②佛、多百億那由他佛、多千億那由他佛、多百千億那由他佛。」
「悉以大心、深心,恭敬尊重,承事供養③,衣服、飲食、臥具④、醫藥,一切資生⑤悉以奉施,亦以供養一切衆僧,以此善根皆悉回向⑥無上菩提。佛子!此菩薩因供養諸佛故,得成就衆生法。」
【章 旨】從此章進入「果利益校量勝」之一——「調柔果利益勝」的內容。「調柔」的語言涵義是「和柔」、「和順」、「調和順適」。關于其涵義,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四解釋說:「通稱『果』者,地中滿足故。別言『調柔』者,謂調煉柔熟,以供養、攝化等爲能調,煉『信』等十行爲所調。煉由行供等,令『信』等調柔。隨意堪用故,名『調柔』。」「調柔果」的意思是,通過前述「大願」與「十行」的修煉,使得其果更加柔美成熟。此章有兩層面的內容:一是因大願力而見佛,澄觀稱其爲「煉行緣」;二是菩薩以大心承事供養諸佛,澄觀稱其爲「所煉行體」。爲何稱之爲「煉行」?澄觀解釋說:「『所煉行體』中,以行入行,故名爲『煉』,如金入火。」此中有叁種方法:「然有叁種『入』,即分爲叁:一、入功德,即供佛行,去薄福垢亦兼供僧。二、『以此善』下,入無上果,即回向行,去下劣垢。《論》當第叁(這是指《十地經論》將此列爲第二條,澄觀認爲應該列爲第叁),意明通回二行故。叁、『佛子此菩薩』下,入大悲心,即利生行,去懈怠垢。」
【注 釋】①以大願力得見多佛 關于在初地見佛的體驗,世親《十地經論》卷叁說:「『以大神通力見諸佛』者,以勝神通力見色身佛;『大願力』者,以內正願力見法身佛;『多百佛乃至百千億那由他佛』者,方便善巧示現多佛,顯多數故。」關于「善巧」,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四解釋說:「此『善巧』有二:一、不直雲『無量』,而巧曆百千等數,爲方便顯多。二、言『多百』者,是多個百,多千等亦然,是爲一數之中已攝于多,故名『善巧』,理實入華藏剎海,見法界身雲也。」②那由他 數目字,相當于今天的億數。③供養 關于此處「供養」的涵義,世親《十地經論》卷叁解釋說:「『供養』者有叁種:一、恭敬供養,謂贊歎等,顯佛功德故。二、尊重供養,謂禮拜等。叁、奉施供養,謂花、香、塗香、末香、幡蓋等,以諸菩薩上妙樂具者,是諸菩薩所有世間不供之物,具足奉施一切衆僧故。」④臥具 又作「敷具」,指床榻、被褥、帏帳、枕等寢具。依《四分律》卷七之規定,僧尼之臥具禁用蠶絲、羊毛,然邊遠地方的比丘可以使用羺羊皮。佛教戒律還規定,用滿六年方可更換新臥具,否則違犯「舍墮罪」。⑤資生 即衣、食、住、行等生活用具,因爲這些能夠資助人之生命,使其延續。⑥回向 「回」爲回轉的意思,「向」是趣向的意思。回轉自己所修的功德以趣向于其他方面,叫做「回向」。「回向」可分爲叁類,即「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自向他」。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對大衆說:「佛子!菩薩住于此歡喜地之後,以大願力得以觀見很多佛。具體而言,見多百佛、多千佛、多百千佛、多億佛、多百億佛、多千億佛、多百千億佛、多億那由他佛、多百億那由他佛、多千億那由他佛、多百千億那由他佛。」
「菩薩都以大心、深心,恭敬尊重諸佛,承事供養諸佛,以衣服、飲食、臥具、醫藥等等一切生存所需的資料、物品來奉施諸佛,也以這些物品供養一切衆僧,並且以此善根全部回向無上菩提。佛子!此菩薩憑借供養諸佛之功德的緣故,獲得了使衆生成就的方法。」
「以前二攝攝取衆生,謂布施、愛語①;後二攝法,但以信解力故,行未善通達②。是菩薩,十波羅蜜中,檀波羅蜜增上;余波羅蜜非不修行,但隨力隨分③。」
「是菩薩隨所勤修,供養諸佛,教化衆生,皆以修行清淨地法,所有善根悉以回向一切智地,轉轉④明淨,調柔成就,隨意堪用。佛子!譬如金師善巧煉金,數數入火,轉轉明淨,調柔成就,隨意堪用⑤。菩薩亦複如是,供養諸佛,教化衆生,皆爲修行清淨地法,所有善根悉以回向一切智地,轉轉明淨,調柔成就,隨意堪用。」
【章 旨】此章爲「果利益校量勝」之一——「調柔果利益勝」的第二部分內容,有兩層涵義:其一爲「別地行相」,即其後將宣說的二地、叁地乃至十地的行相都是以此地所修爲基礎的,並且勝過此地。而十波羅蜜多中,初地主修「檀波羅蜜多」,而在其他「地」中續修加強。其二爲「煉行成熟」,「『所煉行成』中,總收叁入:初,牒供佛化生,以爲能煉,『信』等淨法以爲所煉。後,舉前回向能煉,令『信』等淨也。」(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四)「叁入」爲「供佛行」、「回向行」、「利生行」。
【注 釋】①前二攝攝取衆生謂布施愛語 此指「四攝」的前兩攝,即「布施攝」、「愛語攝」。「四攝」是菩薩應該修行的四種法門。菩薩濟度衆生,必須先行此四攝法,使衆生愛我敬我信我,然後方能聽我勸導,修行佛道。「布施攝」是對于錢財心重的人,用財施;對于求知心重的人,用法施,使雙方情誼逐漸深厚,而達到我度化對方的目的。「愛語攝」是隨著衆生的根性,以溫和慈愛的言語相對,使他生歡喜心,感到我和藹可親而與我接近,以達到我度化對方的目的。②後二攝法但以信解力故行未善通達 此指「四攝」的後兩攝,即「利行攝」、「同事攝」。「利行攝」是修菩薩道者,以身、口、意諸行都有利于人,以損己利人的行爲,感化衆生共修佛道,以達到我度人的目的。「同事攝」是修菩薩道者,要深入社會各階層中,與各行各業的人相接近,做其朋友,與其同事,在契機契緣的情況下,而度化之。「通達」,通于事理而無壅。③隨力隨分 謂隨能力、資質之限度而行。④轉轉 即轉折而上。這是說,修行有叁次轉折。第一次是剛入地、住于初地之時,以入地之前的修行轉成「真修」。第二次,是修行校量中以「十行」對治各種障礙之法,使其轉爲清淨。第叁次是指初地之後,再曆經叁次修行。⑤譬如金師善巧煉金數數入火轉轉明淨調柔成就隨意堪用 這裏以金師煉金來比喻初地的修行。這是說,菩薩在初地修行就如同金師加工金器一樣,「金」就是前述「十行」,「火」就是此處所言的「供佛行」、「回向行」、「利生行」。至于爲何可以以此比喻來說明「信」等「十行」的修煉呢?澄觀說,在未曾證得「真性」之前,是以「妄識」爲體的。「真性」雖爲修證而顯現,但「真性」卻並非修而始得。這些都與「金」與金器的關系相似。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對大衆說:「此菩薩以前二攝——布施攝、愛語攝來攝取衆生;以後二攝——利行攝、同事攝來攝法,只是因爲信解力的緣故,其修行未能很好地通達無礙。這些菩薩,在十波羅蜜多中,以「檀波羅蜜多」爲增上;並非不去修行其余諸波羅蜜多,只是僅僅根據自己的力量以及資質的限度而已。」
「這些菩薩隨著自己的勤奮修行,供養諸佛,教化衆生,都已經修行清淨地法,將所有善根都回向一切智地,轉轉使其心明淨,調柔成就,隨意使用。佛子!譬如金師善巧煉金,多次將金放入火中,轉轉使其明淨,調柔使其成就,隨意使用。菩薩也是如此,供養諸佛,教化衆生,都是爲了修行清淨地法,所有善根都是完全用來回向一切智地,轉轉使其心明淨,調柔成就,隨意使用。」
「佛子!菩薩摩诃薩住于初地,應從諸佛、菩薩、善知識所推求請問,于此地中相及得果①,無有厭足,爲欲成就此地法②故;亦應從諸佛、菩薩、善知識所推求請問,第二地中相及得果,無有厭足,爲欲成就彼地法故;亦應如是推求請問,第叁、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地中相及得果,無有厭足,爲欲成就彼地法故。」
【章 旨】從此章進入「果利益校量勝」之二——「發趣果利益勝」的內容。關于其涵義,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四解釋說:「『發』謂發進,『趣』謂趣向。于地滿中,更求明解,爲能發趣。發自此地,趣向後後,爲所發趣。」這是說,以此地所修的境界爲依托,歸向更進一層的境地。此章宣明,證入此地的菩薩應該善于推求請問初地及其它九地的修行相狀以及得果之情形。
【注 釋】①相及得果 關于此語,依照世親、澄觀的這些解釋,「相」即所對治的諸障,以及「能對治」——「方便智」;「得」是「根本智」;「果」是「後得智」。「方便智」,又作「權智」,是與「實智」相應而言的,指熟達方便法之智,也指行善巧方便之智。佛、菩薩有叁業方便之法:其一爲「身巧」,爲化度衆生,而權現佛、猕猴、鹿、馬等各類身形。其二爲「口巧」,實無叁乘之差異,隨順衆生根機,而權說叁乘之法。其叁爲「意巧」,尋念過去諸佛之善巧方便行化,我今所得道,亦應宣說叁乘之法。「根本智」,又作「根本無分別智」、「無分別智」等,乃直證二空所顯真如之理,斷惑障之智,也即照了無差別之智。「後得智」,又稱「後得差別智」,乃轉有爲之事境,了知依他起性之如幻,而不生我法之迷惑,也即照了差別之智。②欲成就此地法 此處所言也就是初地的核心內容「信、悲、慈、舍」等「十行」。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對大衆說:「佛子!菩薩摩诃薩住于初地,應該跟從諸佛、菩薩以及善知識的所在去求學請教,對于此地中的相以及所獲得的果,無有厭惡滿足,因爲想成就此地之法的緣故;菩薩也應該跟從諸佛、菩薩以及善知識的所在去求學請教,對于第二地中的相以及所獲得的果,無有厭惡滿足,因爲想成就那地中之法的緣故;菩薩也應該如此去求學請教,對于第叁、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地中的相以及所獲得的果,無有…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四 十地品之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