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缘成,故无作、受。……五阴造业,故名『作者』,当阴招报名为『受』者。今并遣之。」理解「无作无受」,首先要从何为「作」与「受」着手。「作」与「受」有「能」(主体)和「所」(对象)两方面。如果从因果关系言之,「作」为「因」,「受」为「果」。如果从「五蕴」的角度去理解,「五蕴」造业,即名之为「作」;而「业」所照之果报,即名之为「受」。④如草木石壁 关于此比喻,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四解释说:「草木则动,石壁不动,皆无知觉故。」如《维摩诘经》卷二所说:「是身无知,如草木瓦砾。」⑤如影像 关于此比喻,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四解释说:「言『亦如影像』者,显从缘有,似而非真。」十二因缘及其由之所流转而出的诸法,都是如同影像一样,是因缘而有的暂时存在,因而并非真实的存在。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对大众说:「其实,这些都是空的,是远离我、我所,无知、无觉的,无作、无受的,如同草木石壁,也如同影像一样。」
「然诸众生不觉不知。」
【章 旨】此章为「明三观为方便」之三——「二颠倒苦观」的内容。「十二因缘」本来就是空的,「妄苦本空,得而不觉;真乐本有,失而不知。而远乐就苦,名彼『二颠倒』。」(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四)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对大众说:「但是,这些众生却并不觉知十二因缘本身是空的道理。」
「菩萨见诸众生于如是苦聚不得出离,是故即生大悲智慧。复作是念:『此诸众生我应救拔,置于究竟安乐之处。是故即生大慈光明智。』」
【章 旨】此章为为「慈、悲行所成相」的第二部分——「正起慈悲」的内容,即菩萨见到众生皆苦而兴起救拔众生,将其置于安乐之处的大行。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对大众说:「菩萨看见这些众生在如此苦聚之中挣扎而不能出离,因此随即产生大悲智慧。菩萨又产生这样的念想:『这些众生我应该救度拔济他们,将他们安置于最究竟最安乐的地方。因为这种缘故,菩萨随即产生大慈光明智慧。』」
「佛子!菩萨摩诃萨随顺如是大悲、大慈,以深重心①住初地时,于一切物无所吝惜,求佛大智,修行大舍,凡是所有一切能施。」
「所谓:财谷、仓库、金银、摩尼②、真珠③、琉璃④、珂贝⑤、璧玉、珊瑚⑥等物,珍宝、璎珞⑦、严身之具,象马、车乘、奴婢、人民、城邑、聚落、园林、台观、妻妾、男女、内外眷属及余所有珍玩之具,头目、手足、血肉、骨髓、一切身分⑧皆无所惜,为求诸佛广大智慧。是名菩萨住于初地大舍成就。」
【章 旨】此章为「修行胜」部分第二层次「显所成行相」的第三方面——「舍行所成相」的内容。
【注 释】①深重心 关于此心,澄观解释说:此地已经完全实现了「布施波罗蜜多」行,因此有「深重心」。②摩尼 又作「末尼」,意译作「珠」、「宝珠」,为珠玉之总称。一般传说摩尼有消除灾难、疾病以及澄清浊水、改变水色之德。③真珠 即珍珠。形圆如豆,乳白色,有光泽,是某些软体动物(如蚌)殻内所产。为珍贵的装饰品,并可入药。④琉璃 意译「青色宝」、「远山宝」,又作「流璃」、「吠琉璃」、「毗琉璃」等,为猫眼石之一种。种类有青、白、赤、黑、绿等各种颜色。古代人所说的琉璃实际上是指一种不透明或半透明的彩色玻璃,甚至也将一种彩色的陶质釉也当作琉璃。佛教文献中说,琉璃具有将任何接近琉璃之物都同化为琉璃之色的功能,相传虚空之颜色(青色)即是由须弥山南方之琉璃宝所映现。⑤珂贝 「珂」,美石。「贝」,古代货币。⑥珊瑚 海中出产的宝物。《翻译名义集》卷三载:「珊瑚,梵语『钵攞娑福罗』。应法师云:『初一年青色,次年黄色,三年虫食败也。』《大论》云:『珊瑚出海中石树。』」⑦璎珞 又作「缨络」,由珠玉或花等编缀成之饰物,可挂在头、颈、胸或手脚等部位。⑧身分 指身体之一部分或身体全部。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对大众说:「佛子!菩萨摩诃萨随顺如此大悲、大慈,以深重之心住于初地之时,对于一切物都没有吝惜,追求佛的大智,修行大舍,凡是所有一切都能够施予。」
「譬如:财谷、仓库、金银、摩尼、真珠、琉璃、珂贝、璧玉、珊瑚等物,珍宝、璎珞、装饰身体的物品,象马、车乘、奴隶仆人、人民、城镇、村落、园林、台观、妻妾、男女、内外眷属以及其它所有珍玩之具,自己的头目、手足、血肉、骨髓以及身体的其他部分都没有什么可惜的,只是为了追求诸佛的广大智慧。这就是菩萨住于初地的大舍成就。」
「佛子!菩萨以此慈、悲、大施心,为欲救护一切众生,转更推求世、出世间诸利益事无疲厌故,即得成就无疲厌心。」
「得无疲厌心已,于一切经论,心无怯弱;无怯弱故,即得成就一切经论智。」
「获①是智已,善能筹量应作、不应作,于上、中、下一切众生,随应②、随力③、随其所习④,如是而行,是故菩萨得成世智。」
【章 旨】此章为「修行胜」部分第二层次「显所成行相」第四、五、六方面——「无有疲厌行」、「知诸经论行」、「善解世法行」的内容。
【注 释】①获 「得」之一种,是「不获」之对称。有两种情况:一是指获得未曾得到的。二是虽然曾经获得但却失去过,此番重新得到。②随应 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四解释说:「言『随应』者,随机所应宜以何法。」此语类似于菩萨所具有的「七辩」之一「随应辩」。菩萨随应众生之所须,应时应机,无有差异,随其所问,应答无碍。③随力 澄观解释说:「『随力』者,随己智力所能,随他智力所堪。」(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四)也就是针对自己的所能以及他者的承受、接受能力。④习 习气;根机。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对大众说:「佛子!菩萨以此慈、悲、大施心,为欲救护一切众生,辗转更推求世间、出世间诸利益事而无疲厌的缘故,随即获得成就无疲厌心。」
「菩萨获得无疲厌心之后,对于一切经、论,心中无有怯懦;因为没有怯懦的缘故,随即获得成就一切经论之智。」
「菩萨在获得成就一切经论之智之后,善于并且能够筹化度量应该作、不应该作的事情,针对上、中、下根机的一切众生,随应、随力、随其所习,如此而行,由于这些,菩萨获得了成就世间的智慧。」
「成世智已,知时知量①,以惭愧庄严勤修自利、利他之道,是故成就惭愧庄严。」
「于此行中勤修出离,不退不转②,成坚固力。」
「得坚固力已,勤供诸佛,于佛教法能如说行③。」
【章 旨】此章为「修行胜」部分第二层次「显所成行相」的内容的第七、八、九方面——「惭愧行」、「坚固力行」以及「供养诸佛,依教修行」。
【注 释】①知时知量 关于此,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四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时』有三种:一者,念时,如是时中宜修定等,剎那不间故。二、日夜时,昼则存心,初、中、后夜皆勿废故。三、所作得必不断时。此即智量,谓量力所能,亦爱亦策,勿令过分,后休废故。以此三时,修前八科二利之行。」②勤修出离不退不转 世亲《十地经论》卷三解释说:「精勤修行者,有二种:一、不退力,不舍行故。二、不转力,精进不息故。」③勤供诸佛于佛教法能如说行 关于此,世亲《十地经论》卷三解释说:「『供养诸佛如说修行』者,有二种:一、利养供养。二、修行供养。」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对大众说:「菩萨在获得了成就世间的智慧之后,知晓时机知晓量度,以惭愧之心为庄严,勤奋地修行自利、利他之道,因此缘故而成就惭愧庄严。」
「菩萨在惭愧行中勤奋修行,并且勤奋地修行出离之道,不倒退,也不转移,随即成就坚固力。」
「菩萨获得坚固力之后,又勤奋地供养诸佛,对于佛所教诲的法能够如佛所说的修行。」
「佛子!菩萨如是成就十种净诸地法,所谓信;悲;慈;舍;无有疲厌;知诸经论;善解世法;惭愧;坚固力;供养诸佛,依教修行。」
【章 旨】此章为「修行胜」部分第三层次「结十名体用」的内容,也就是「修行胜」部分的结语。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对大众说:「佛子!菩萨如此成就十种净诸地法,这就是信;悲;慈;舍;无有疲厌;知诸经论;善解世法;惭愧;坚固力;供养诸佛,依教修行。」
【说 明】「校量胜分」之二「修行胜」的内容到此已经结束。这里所言的「成就十种净诸地法」也就是「初地」菩萨在修行方面,超越于凡夫、声闻、缘觉的所在。「十行」的名称就是:「信」;「悲」;「慈」;「舍」;「无有疲厌」;「知诸经论」;「善解世法」;「惭愧」;「坚固力」;「供养诸佛,依教修行」。关于此,澄观的若干解释值得重视,可以作为理解其深层次涵义的指南:
其一,从修行行相的差别观之,「十行分二:前三是行意乐,故名为『心』。后七,加行造修,故名为『行』。」(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四)世亲《十地经论》卷三说:「此十种行,显二种胜成就:一、深心成就,谓『信』、『悲』、『慈』等。二、修行成就,谓『舍』、『不疲惓』、『知诸经论』、『善解世法』、『惭愧』、『坚固力』、『供养诸佛如说修行』等。」
其二,从自利、利他的角度观之,「前七别显二利,信及无疲是自利行,余五利他。后三通约二利,摄护前七故。于中,前二护前七,谓惭愧治障护,令离恶,能令信等成无着行。由坚固力护,令住善,能令信等成不可动。后一摄前七,一摄令成行,二摄令得果。」(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四)
其三,十行的排列有明确的次第。「先自证信因果,既自证信,愍伤妄苦,誓与真乐,为救他故。舍而无吝,求法无倦,便能了知经论,筹量世法,止恶惭愧,进善坚固,能真供佛。」(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四)
…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四 十地品之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