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四 十地品之一▪P22

  ..續本文上一頁緣成,故無作、受。……五陰造業,故名『作者』,當陰招報名爲『受』者。今並遣之。」理解「無作無受」,首先要從何爲「作」與「受」著手。「作」與「受」有「能」(主體)和「所」(對象)兩方面。如果從因果關系言之,「作」爲「因」,「受」爲「果」。如果從「五蘊」的角度去理解,「五蘊」造業,即名之爲「作」;而「業」所照之果報,即名之爲「受」。④如草木石壁 關于此比喻,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四解釋說:「草木則動,石壁不動,皆無知覺故。」如《維摩诘經》卷二所說:「是身無知,如草木瓦礫。」⑤如影像 關于此比喻,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四解釋說:「言『亦如影像』者,顯從緣有,似而非真。」十二因緣及其由之所流轉而出的諸法,都是如同影像一樣,是因緣而有的暫時存在,因而並非真實的存在。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對大衆說:「其實,這些都是空的,是遠離我、我所,無知、無覺的,無作、無受的,如同草木石壁,也如同影像一樣。」

  「然諸衆生不覺不知。」

  【章 旨】此章爲「明叁觀爲方便」之叁——「二顛倒苦觀」的內容。「十二因緣」本來就是空的,「妄苦本空,得而不覺;真樂本有,失而不知。而遠樂就苦,名彼『二顛倒』。」(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四)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對大衆說:「但是,這些衆生卻並不覺知十二因緣本身是空的道理。」

  「菩薩見諸衆生于如是苦聚不得出離,是故即生大悲智慧。複作是念:『此諸衆生我應救拔,置于究竟安樂之處。是故即生大慈光明智。』」

  【章 旨】此章爲爲「慈、悲行所成相」的第二部分——「正起慈悲」的內容,即菩薩見到衆生皆苦而興起救拔衆生,將其置于安樂之處的大行。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對大衆說:「菩薩看見這些衆生在如此苦聚之中掙紮而不能出離,因此隨即産生大悲智慧。菩薩又産生這樣的念想:『這些衆生我應該救度拔濟他們,將他們安置于最究竟最安樂的地方。因爲這種緣故,菩薩隨即産生大慈光明智慧。』」

  「佛子!菩薩摩诃薩隨順如是大悲、大慈,以深重心①住初地時,于一切物無所吝惜,求佛大智,修行大舍,凡是所有一切能施。」

  「所謂:財谷、倉庫、金銀、摩尼②、真珠③、琉璃④、珂貝⑤、璧玉、珊瑚⑥等物,珍寶、璎珞⑦、嚴身之具,象馬、車乘、奴婢、人民、城邑、聚落、園林、臺觀、妻妾、男女、內外眷屬及余所有珍玩之具,頭目、手足、血肉、骨髓、一切身分⑧皆無所惜,爲求諸佛廣大智慧。是名菩薩住于初地大舍成就。」

  【章 旨】此章爲「修行勝」部分第二層次「顯所成行相」的第叁方面——「舍行所成相」的內容。

  【注 釋】①深重心 關于此心,澄觀解釋說:此地已經完全實現了「布施波羅蜜多」行,因此有「深重心」。②摩尼 又作「末尼」,意譯作「珠」、「寶珠」,爲珠玉之總稱。一般傳說摩尼有消除災難、疾病以及澄清濁水、改變水色之德。③真珠 即珍珠。形圓如豆,乳白色,有光澤,是某些軟體動物(如蚌)殻內所産。爲珍貴的裝飾品,並可入藥。④琉璃 意譯「青色寶」、「遠山寶」,又作「流璃」、「吠琉璃」、「毗琉璃」等,爲貓眼石之一種。種類有青、白、赤、黑、綠等各種顔色。古代人所說的琉璃實際上是指一種不透明或半透明的彩色玻璃,甚至也將一種彩色的陶質釉也當作琉璃。佛教文獻中說,琉璃具有將任何接近琉璃之物都同化爲琉璃之色的功能,相傳虛空之顔色(青色)即是由須彌山南方之琉璃寶所映現。⑤珂貝 「珂」,美石。「貝」,古代貨幣。⑥珊瑚 海中出産的寶物。《翻譯名義集》卷叁載:「珊瑚,梵語『缽攞娑福羅』。應法師雲:『初一年青色,次年黃色,叁年蟲食敗也。』《大論》雲:『珊瑚出海中石樹。』」⑦璎珞 又作「纓絡」,由珠玉或花等編綴成之飾物,可挂在頭、頸、胸或手腳等部位。⑧身分 指身體之一部分或身體全部。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對大衆說:「佛子!菩薩摩诃薩隨順如此大悲、大慈,以深重之心住于初地之時,對于一切物都沒有吝惜,追求佛的大智,修行大舍,凡是所有一切都能夠施予。」

  「譬如:財谷、倉庫、金銀、摩尼、真珠、琉璃、珂貝、璧玉、珊瑚等物,珍寶、璎珞、裝飾身體的物品,象馬、車乘、奴隸仆人、人民、城鎮、村落、園林、臺觀、妻妾、男女、內外眷屬以及其它所有珍玩之具,自己的頭目、手足、血肉、骨髓以及身體的其他部分都沒有什麼可惜的,只是爲了追求諸佛的廣大智慧。這就是菩薩住于初地的大舍成就。」

  「佛子!菩薩以此慈、悲、大施心,爲欲救護一切衆生,轉更推求世、出世間諸利益事無疲厭故,即得成就無疲厭心。」

  「得無疲厭心已,于一切經論,心無怯弱;無怯弱故,即得成就一切經論智。」

  「獲①是智已,善能籌量應作、不應作,于上、中、下一切衆生,隨應②、隨力③、隨其所習④,如是而行,是故菩薩得成世智。」

  【章 旨】此章爲「修行勝」部分第二層次「顯所成行相」第四、五、六方面——「無有疲厭行」、「知諸經論行」、「善解世法行」的內容。

  【注 釋】①獲 「得」之一種,是「不獲」之對稱。有兩種情況:一是指獲得未曾得到的。二是雖然曾經獲得但卻失去過,此番重新得到。②隨應 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四解釋說:「言『隨應』者,隨機所應宜以何法。」此語類似于菩薩所具有的「七辯」之一「隨應辯」。菩薩隨應衆生之所須,應時應機,無有差異,隨其所問,應答無礙。③隨力 澄觀解釋說:「『隨力』者,隨己智力所能,隨他智力所堪。」(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四)也就是針對自己的所能以及他者的承受、接受能力。④習 習氣;根機。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對大衆說:「佛子!菩薩以此慈、悲、大施心,爲欲救護一切衆生,輾轉更推求世間、出世間諸利益事而無疲厭的緣故,隨即獲得成就無疲厭心。」

  「菩薩獲得無疲厭心之後,對于一切經、論,心中無有怯懦;因爲沒有怯懦的緣故,隨即獲得成就一切經論之智。」

  「菩薩在獲得成就一切經論之智之後,善于並且能夠籌化度量應該作、不應該作的事情,針對上、中、下根機的一切衆生,隨應、隨力、隨其所習,如此而行,由于這些,菩薩獲得了成就世間的智慧。」

  「成世智已,知時知量①,以慚愧莊嚴勤修自利、利他之道,是故成就慚愧莊嚴。」

  「于此行中勤修出離,不退不轉②,成堅固力。」

  「得堅固力已,勤供諸佛,于佛教法能如說行③。」

  【章 旨】此章爲「修行勝」部分第二層次「顯所成行相」的內容的第七、八、九方面——「慚愧行」、「堅固力行」以及「供養諸佛,依教修行」。

  【注 釋】①知時知量 關于此,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四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時』有叁種:一者,念時,如是時中宜修定等,剎那不間故。二、日夜時,晝則存心,初、中、後夜皆勿廢故。叁、所作得必不斷時。此即智量,謂量力所能,亦愛亦策,勿令過分,後休廢故。以此叁時,修前八科二利之行。」②勤修出離不退不轉 世親《十地經論》卷叁解釋說:「精勤修行者,有二種:一、不退力,不舍行故。二、不轉力,精進不息故。」③勤供諸佛于佛教法能如說行 關于此,世親《十地經論》卷叁解釋說:「『供養諸佛如說修行』者,有二種:一、利養供養。二、修行供養。」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對大衆說:「菩薩在獲得了成就世間的智慧之後,知曉時機知曉量度,以慚愧之心爲莊嚴,勤奮地修行自利、利他之道,因此緣故而成就慚愧莊嚴。」

  「菩薩在慚愧行中勤奮修行,並且勤奮地修行出離之道,不倒退,也不轉移,隨即成就堅固力。」

  「菩薩獲得堅固力之後,又勤奮地供養諸佛,對于佛所教誨的法能夠如佛所說的修行。」

  「佛子!菩薩如是成就十種淨諸地法,所謂信;悲;慈;舍;無有疲厭;知諸經論;善解世法;慚愧;堅固力;供養諸佛,依教修行。」

  【章 旨】此章爲「修行勝」部分第叁層次「結十名體用」的內容,也就是「修行勝」部分的結語。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對大衆說:「佛子!菩薩如此成就十種淨諸地法,這就是信;悲;慈;舍;無有疲厭;知諸經論;善解世法;慚愧;堅固力;供養諸佛,依教修行。」

  【說 明】「校量勝分」之二「修行勝」的內容到此已經結束。這裏所言的「成就十種淨諸地法」也就是「初地」菩薩在修行方面,超越于凡夫、聲聞、緣覺的所在。「十行」的名稱就是:「信」;「悲」;「慈」;「舍」;「無有疲厭」;「知諸經論」;「善解世法」;「慚愧」;「堅固力」;「供養諸佛,依教修行」。關于此,澄觀的若幹解釋值得重視,可以作爲理解其深層次涵義的指南:

  其一,從修行行相的差別觀之,「十行分二:前叁是行意樂,故名爲『心』。後七,加行造修,故名爲『行』。」(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四)世親《十地經論》卷叁說:「此十種行,顯二種勝成就:一、深心成就,謂『信』、『悲』、『慈』等。二、修行成就,謂『舍』、『不疲惓』、『知諸經論』、『善解世法』、『慚愧』、『堅固力』、『供養諸佛如說修行』等。」

  其二,從自利、利他的角度觀之,「前七別顯二利,信及無疲是自利行,余五利他。後叁通約二利,攝護前七故。于中,前二護前七,謂慚愧治障護,令離惡,能令信等成無著行。由堅固力護,令住善,能令信等成不可動。後一攝前七,一攝令成行,二攝令得果。」(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四)

  其叁,十行的排列有明確的次第。「先自證信因果,既自證信,愍傷妄苦,誓與真樂,爲救他故。舍而無吝,求法無倦,便能了知經論,籌量世法,止惡慚愧,進善堅固,能真供佛。」(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四)

  …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四 十地品之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