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唯识论与精神分析学▪P2

  ..续本文上一页格一样。它们是自主的,有自己的驱力,而且可以强有力地控制我们的思想和行为。”(4)在这诸多的情结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情结往往决定着一个人的性格和人格。荣格说:“不是人支配着情结,而是情结支配着人。”(5)正是情结支配着自我的意识系统,支配着人的心理结构协同动作。所以荣格提出的个人无意识,在本质和功能上,都与末那识极为接近。

  末那识与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和荣格的个人无意识也有不同之处。其一是在善恶的本质上更接近于弗洛伊德的无意识,而不同于荣格的个人无意识。在佛教唯识论中,末那识基本上是恶的力量,支配着人有源源不断的欲求,掩埋了人的固有的智慧,所以佛教修练最终要泯化掉末那识。弗洛伊德所说的无意识,是人的原始欲望,也是恶的力量,因此要由意识对之加以节制,以使它不侵犯他人和社会。而荣格的个人无意识,尽管也是由人的欲望形成的一个个情结构成,但这些情结却不是恶的,而是有善有恶,处于中性的状态。其二是在产生的根源上更接近于荣格的个人无意识而不同于弗洛伊德的无意识。佛教唯识论认为,末那识产生于阿赖耶识,是阿赖耶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位于阿赖耶识与意识之间,是彼此的屏障。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却不是流而是源,是人的心理的终极动力和最后原因。荣格的个人无意识则介于集体无意识与意识之间,个人无意识控制意识去认识和实现集体无意识。反过来说,集体无意识通过个人无意识,在意识中实现自己。所以就末那识与个人无意识在整个心理结构中的位置看,二者是较为接近的。其三是在所具有的作用上不同于弗洛伊德的无意识,而更接近于荣格的个人无意识。佛教唯识论,把末那识说成是不仅无用而且有害的东西,因此主张除掉它。弗洛伊德尽管把无意识说成是恶的力量,但却认为它是创造的力量,是一切文化的源泉。认为文化的形成是无意识本能升华的结果。荣格虽然把个人无意识说成是非善非恶、有善有恶的中性的东西,但却认为它在文化创造中应被摒除掉。文化和艺术应该是集体无意识的发露,是人类心灵的回声,而不应该是个人潜吟低唱的工具。他认为,“作者的个性在一部作品中所占的份量并不是很重的。……在艺术的领域里,作者的个性成分是一种缺陷,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罪恶。”(6)这种在文化创造中排斥个人无意识的思想,与佛教唯识论是非常接近的。

  三、三种意识

  在佛教唯识论和弗洛伊德、荣格的精神分析心理学中,均提出了三维心理结构的学说,并均有意识一维。这三种意识,在形成机制、内容、本质和功用上,亦有相同或不同之处。 佛教唯识论所说的意识与弗洛伊德和荣格所说的意识的一致性是非常明显的。

  首先,这三种理论都认为意识根源于无意识。佛教唯识论认为意识是阿赖耶识和末那识的变现,弗洛伊德认为意识是无意识通过前意识产生出来的,荣格则认为意识是集体无意识和个人无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次,这三种理论都认为意识是个人的内在与外在相互联系的窗口和枢纽,即意识不仅感受认识外在的世界,而且感受认识内在的世界,并且能够把外在的变成内在的,把内在的变成外在的。最后,这三种理论都认为意识有直觉的功能。弗洛伊德和荣格都认为,所谓意识就是对外在事物和内在无意识的直觉或直接观照;而佛教唯识论所说的五俱意识(分别与眼、耳、鼻、舌、身五识相应的意识)或独头意识(不需以眼、耳、鼻、舌、身五识为中介,直接认识阿赖耶识内在种子的意识),其中都有很大的直觉成分。

  当然,这三种意识理论也有明显的不同之处。其一,佛教唯识论的意识理论,在承认直觉思维的同时,还承认理性思维。意识是由阿赖耶识中见分派生出来的,而见分则分为现量、比量、非量、圣言量四大部分。所谓现量,就是对感觉的直接显现。眼、耳、鼻、舌、身五识对外在事物有直接感受,必然在意识中反映出来,这就是现量。所谓非量,是非由其实客体引发的那种主观的精神感受和认识,也就是对生命自身的感受和认识。这两种意识,很显然都带有直觉的性质。而比量,则是理性的认识活动,包括了判断、分析、综合、演绎、归纳等逻辑推理的过程。可见,佛教唯识论的意识理论是较为全面的。而弗洛伊德和荣格的意识理论,则把意识主要说成是直觉,认为理性意识是即时的、断断续续的、不起很大作用的。其二,在佛教唯识论中,意识没有主体。它就象一面没有主人的镜子,一方面鉴照外在的境象,一方面鉴照阿赖耶识自身。如果说它有主人,那么这个主人则是末那识,末那识是自我的代表,是染污识,是应该破除的。而在弗洛伊德和荣格的意识理论中,意识都是自我的代表,决定着自我的性格和形象。在弗洛伊德看来,意识对无意识的控制程度,决定这个人的伦理道德风范。在荣格看来,由于意识层次中人的心态和心理功能的不同,决定人有不同的性格。其三,在佛教唯识论中,意识的主要作用是要通过般若和禅定等修为,摆脱末那识的控制直接把阿赖耶识全部照亮,最后转凡成圣,化烦恼为菩提,实现所谓的“大圆镜智”。而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意识则执行现实原则,对热衷于快乐原则的无意识加以监督和节制。在荣格的理论中,意识仅仅是通道,即实现集体无意识、个人无意识与外在现实之间的沟通。

  通过以上的比较研究,勾画出了佛教唯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的大致要点。在这个基础上,再研究由这三种理论派生出来的各自的哲学、美学、伦理学、文化学等,就是简单而轻省的了。

  注:

  (1)《当代西方美学思潮评述》,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16页。

  (2)《荣格心理学入门》,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39页。

  (3)《性爱与文明》,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308页。

  (4)《当代西方美学思潮评述》,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15页。

  (5)《当代西方美学思潮评述》,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16页。

  (6)《探索心灵奥秘的现代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第160页。

  

《佛学唯识论与精神分析学》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