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唯識論與精神分析學▪P2

  ..續本文上一頁格一樣。它們是自主的,有自己的驅力,而且可以強有力地控製我們的思想和行爲。”(4)在這諸多的情結中,居于主導地位的情結往往決定著一個人的性格和人格。榮格說:“不是人支配著情結,而是情結支配著人。”(5)正是情結支配著自我的意識系統,支配著人的心理結構協同動作。所以榮格提出的個人無意識,在本質和功能上,都與末那識極爲接近。

  末那識與弗洛伊德的無意識和榮格的個人無意識也有不同之處。其一是在善惡的本質上更接近于弗洛伊德的無意識,而不同于榮格的個人無意識。在佛教唯識論中,末那識基本上是惡的力量,支配著人有源源不斷的欲求,掩埋了人的固有的智慧,所以佛教修練最終要泯化掉末那識。弗洛伊德所說的無意識,是人的原始欲望,也是惡的力量,因此要由意識對之加以節製,以使它不侵犯他人和社會。而榮格的個人無意識,盡管也是由人的欲望形成的一個個情結構成,但這些情結卻不是惡的,而是有善有惡,處于中性的狀態。其二是在産生的根源上更接近于榮格的個人無意識而不同于弗洛伊德的無意識。佛教唯識論認爲,末那識産生于阿賴耶識,是阿賴耶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位于阿賴耶識與意識之間,是彼此的屏障。弗洛伊德的無意識,卻不是流而是源,是人的心理的終極動力和最後原因。榮格的個人無意識則介于集體無意識與意識之間,個人無意識控製意識去認識和實現集體無意識。反過來說,集體無意識通過個人無意識,在意識中實現自己。所以就末那識與個人無意識在整個心理結構中的位置看,二者是較爲接近的。其叁是在所具有的作用上不同于弗洛伊德的無意識,而更接近于榮格的個人無意識。佛教唯識論,把末那識說成是不僅無用而且有害的東西,因此主張除掉它。弗洛伊德盡管把無意識說成是惡的力量,但卻認爲它是創造的力量,是一切文化的源泉。認爲文化的形成是無意識本能升華的結果。榮格雖然把個人無意識說成是非善非惡、有善有惡的中性的東西,但卻認爲它在文化創造中應被摒除掉。文化和藝術應該是集體無意識的發露,是人類心靈的回聲,而不應該是個人潛吟低唱的工具。他認爲,“作者的個性在一部作品中所占的份量並不是很重的。……在藝術的領域裏,作者的個性成分是一種缺陷,甚至可以說是一種罪惡。”(6)這種在文化創造中排斥個人無意識的思想,與佛教唯識論是非常接近的。

  叁、叁種意識

  在佛教唯識論和弗洛伊德、榮格的精神分析心理學中,均提出了叁維心理結構的學說,並均有意識一維。這叁種意識,在形成機製、內容、本質和功用上,亦有相同或不同之處。 佛教唯識論所說的意識與弗洛伊德和榮格所說的意識的一致性是非常明顯的。

  首先,這叁種理論都認爲意識根源于無意識。佛教唯識論認爲意識是阿賴耶識和末那識的變現,弗洛伊德認爲意識是無意識通過前意識産生出來的,榮格則認爲意識是集體無意識和個人無意識共同作用的結果。其次,這叁種理論都認爲意識是個人的內在與外在相互聯系的窗口和樞紐,即意識不僅感受認識外在的世界,而且感受認識內在的世界,並且能夠把外在的變成內在的,把內在的變成外在的。最後,這叁種理論都認爲意識有直覺的功能。弗洛伊德和榮格都認爲,所謂意識就是對外在事物和內在無意識的直覺或直接觀照;而佛教唯識論所說的五俱意識(分別與眼、耳、鼻、舌、身五識相應的意識)或獨頭意識(不需以眼、耳、鼻、舌、身五識爲中介,直接認識阿賴耶識內在種子的意識),其中都有很大的直覺成分。

  當然,這叁種意識理論也有明顯的不同之處。其一,佛教唯識論的意識理論,在承認直覺思維的同時,還承認理性思維。意識是由阿賴耶識中見分派生出來的,而見分則分爲現量、比量、非量、聖言量四大部分。所謂現量,就是對感覺的直接顯現。眼、耳、鼻、舌、身五識對外在事物有直接感受,必然在意識中反映出來,這就是現量。所謂非量,是非由其實客體引發的那種主觀的精神感受和認識,也就是對生命自身的感受和認識。這兩種意識,很顯然都帶有直覺的性質。而比量,則是理性的認識活動,包括了判斷、分析、綜合、演繹、歸納等邏輯推理的過程。可見,佛教唯識論的意識理論是較爲全面的。而弗洛伊德和榮格的意識理論,則把意識主要說成是直覺,認爲理性意識是即時的、斷斷續續的、不起很大作用的。其二,在佛教唯識論中,意識沒有主體。它就象一面沒有主人的鏡子,一方面鑒照外在的境象,一方面鑒照阿賴耶識自身。如果說它有主人,那麼這個主人則是末那識,末那識是自我的代表,是染汙識,是應該破除的。而在弗洛伊德和榮格的意識理論中,意識都是自我的代表,決定著自我的性格和形象。在弗洛伊德看來,意識對無意識的控製程度,決定這個人的倫理道德風範。在榮格看來,由于意識層次中人的心態和心理功能的不同,決定人有不同的性格。其叁,在佛教唯識論中,意識的主要作用是要通過般若和禅定等修爲,擺脫末那識的控製直接把阿賴耶識全部照亮,最後轉凡成聖,化煩惱爲菩提,實現所謂的“大圓鏡智”。而在弗洛伊德的理論中,意識則執行現實原則,對熱衷于快樂原則的無意識加以監督和節製。在榮格的理論中,意識僅僅是通道,即實現集體無意識、個人無意識與外在現實之間的溝通。

  通過以上的比較研究,勾畫出了佛教唯識論、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和榮格的分析心理學的大致要點。在這個基礎上,再研究由這叁種理論派生出來的各自的哲學、美學、倫理學、文化學等,就是簡單而輕省的了。

  注:

  (1)《當代西方美學思潮評述》,遼甯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16頁。

  (2)《榮格心理學入門》,叁聯書店,1987年版,第39頁。

  (3)《性愛與文明》,安徽文藝出版社,1987年版,第308頁。

  (4)《當代西方美學思潮評述》,遼甯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15頁。

  (5)《當代西方美學思潮評述》,遼甯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16頁。

  (6)《探索心靈奧秘的現代人》,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7年版,第160頁。

  

《佛學唯識論與精神分析學》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