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无漏”概念来称呼这理之圆成实性。这两种圆成实性与依他起性都是不一不异的关系。事圆成实性即是转依后的清净依他起,理圆成实即是依他起之本性。
《成唯识论》对三自性有一段总结性的论述:“谓心心所及所变现众缘生故。如幻事等非有似有诳惑愚夫。一切皆名依他起性。愚夫于此横执我法有无一异俱不俱等。如空花等性相都无。一切皆名遍计所执。依他起上彼所妄执我法俱空。此空所显识等真性名圆成实”。 ⑦ 结合上面所述,至此我们可以将三自性分别所指明确对应了。遍计所性即指认知主体产生的认知意相(虚妄错误的判断概念,在唯识学中一般是指能所对立之二元判断)。依他起性则分染净二重,在染位即指染污的认知主体(指第七、六二识),及其认知对象。而净位,则是指转依后的清净智慧智之心识主体、即其认知对象。圆成实性也分二重,事之圆成实即是净分依他起(有为无漏),理之圆成实性即是依他起法的本性(缘起空性)。
在唯识学中与三自性理论相关的还有三无性论。关于三无性之论述在唯识学的各大经论当中基本一致。三无性即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解深密经》有云三无性论属佛密意说,而非了义说。《成唯识论》云:“谓即相生胜义无性。故佛密意说一切法皆无自性非性全无。说密意言显非了义。谓后二性虽体非无。而有愚夫于彼增益妄执实有我法自性。此即名为遍计所执。为除此执故。佛世尊于有及无总说无性。云何依此而立彼三。谓依此初遍计所执立相无性由此体相毕竟非有如空华故。依次依他立生无性。此如幻事托众缘生。无如妄执自然性故假说无性非性全无。依后圆成实立胜义无性。谓即胜义由远离前遍计所执我法性故假说无性非性全无”。 ⑧ 三无性分别对应三自性。相无性是就遍计所执性而言,遍计所执是心识在认知活动过程中产生的错误概念(意相),其与对象本质不符,就此概念之虚妄错误角度而言立(意)相无性。生无性是就依他起性而立,心识及由种子显现的认知对象都是因缘所生法,而非无因自然有法,故为生无性。胜义无自性则就圆成实性建立,无论事、理之圆成实性与依他起都是不一不异的关系,而非脱离依他起的存在本身有所谓独立的圆成实性,故说为胜义无性。其实三自性理论本身已将各自所指的性质作了清楚的说明,之所以还要单立三无性这是唯识学基于对治人类根深蒂固的实体主义思维模式而立,故属“密意说”,而非“了义说”,佛法核心基调是“空”,但随着《般若经》的出现,一些学人将空(性)与(虚)无等同,有虚无主义(恶趣空)的倾向。此原因是多重的,既有经典中固有概念定义之模糊原因,也有原始佛教与大乘初期对生命主体性问题没有很好解决,以及随之带来的完整解脱道原理问题没有成型原因所致。所以原本三无性论因针对实体主义(即对依他起与圆成实性产生的实体计度)而立,但是随着《般若经》的盛行而产生的虚无主义式的空见,往往将三自性之本质差异混淆,即将染净依他起的“相续有”与圆成实性之“理有”等同于遍计所执(意相概念)的彻底“虚妄不实”,对三者都计为无。所以论中强调了依他起与圆成实性与遍计所执就存在而言的本质差异:遍计所执是彻底的虚妄不实,而后二者就存在而言是实有的。《解深密经》对此亦特别指出:“彼若听闻如是法已。于我甚深密意言说不能如实解了。于如是法虽生信解。然于其义随言执着。谓一切法决定皆无自性。决定不生不灭。决定本来寂静。决定自性涅槃。由此因缘于一切法。获得无见及无相见。由得无见无相见故。拨一切相皆是无相。诽拨诸法遍计所执相。依他起相圆成实相。何以故。由有依他起相及圆成实相故。遍计所执相方可施设。若于依他起相及圆成实相见为无相。彼亦诽拨遍计所执相”。 ⑨ 经中不但对由恶趣空见而导致对三自性本质混淆的观点进行了批判,并着重指出遍计所执相是依着依他起与圆成实相才得产生(施舍),这就是唯识学著名的“假必依实”说。所谓假是指遍计所执,它是虚妄错误的认知意相(假),而此认知意相是基于认知主体及认知对象(实)才能得以产生(这是认知发生论的必然)。“假必依实”说是从认知层面就认知主体、认知对象及认知意相三者相关性问题而言,就认知论有着重要意义。而望文生义者从本体论角度对之非议,产生所谓的空有之争,实是对唯识学的无知造成。
在瑜伽行派思想出现之前,佛教是以二谛(俗、真二谛)概括存在之本质,相对唯识三自性,二谛论显然过于笼统颟顸,缺乏深刻有效的认知论意义。这是早期佛教在整体理论上的缺陷所致,所谓缺憾主要指主体心识结构没有建构完型,认知理论的欠发达与完整。《成唯识论》中特意将三自性对应二谛作了一段论述。“此三云何摄彼二谛。应知世俗具此三种胜义唯是圆成实性。世俗有三。一假世俗。二行世俗。三显了世俗。如次应知即此三性。胜义有三。一义胜义。谓真如胜之义故。二得胜义。谓涅槃胜即义故。三行胜义。谓圣道胜为义故。无变无倒随其所应故皆摄在圆成实性”。 ⑩ 若以二谛判摄三自性,则俗谛可以包摄整个三自性,而真谛则只对应于圆成实性。俗谛三自性分别指:一、假世俗即遍计所执性,唯有假名,属无体假。二、行世俗即依他起性,心识主体乃相续之存在,属有体假。三、显了世俗即圆成实性,这是指凡夫位对存在本质(真如)的比量认知,但非亲证,未达到圣者对现、比二量的真正统一,故此圆成实性亦属俗谛。真谛之圆成实性有三层所指:一、义胜义,指存在之本然。二、得胜义,指涅槃果,它是佛教修行的终极目标。三、行胜义,指正确的修行方法。上三相对俗谛为胜义而无颠倒,所以真谛三义都唯属圆成实性。
三自性与二谛一样是就存在本质判定之理论,同属法性论范畴。如用“无”、“空”“有”三概念分别定义三自性,则遍计所执是“无”,它是心识错误的判断意相与实相不符,故为彻底的虚妄不实。而(染净)依他起则为“空”,心识主体包括认知对象都是种子的显示,都是因缘所生之法,此空是就其性而言,而非否定其存在性,或者说依他起即是空性的相续存在之法。而圆成实性就理来说则为“有”,理之圆成实乃依他起存在的真实本性,此有是理有,是不生不灭的存在法性。唯识三自性理论是以依他起性为轴心而展开,依他起是三自性的核心。若从存有角度而论,其隐现了唯识学于心识结构论就主体性问题的解决。从认知角度而论,其有关能遍计、所遍计及遍计所执(即认知主体与认知对象及认知意向)三者相关性之理论,使得“唯识无境”这一唯识学核心命题具有了认知论意义上的有效性。再就解脱论而言,染净依他起的转辗关系,彰显了唯识学的转依解脱论意趣。三自性理论与唯识学整体理论密切相关,这也是基于唯识心识结构论、唯识无境认知论、唯识转依解脱论于法性论的理论升华。学习唯识三自性,必要联系整体唯识理论而研,如此才能真正领会把握其深义。
注释:
① 《大正藏》第30册, p0703b
② 《大正藏》第31册, p0045c
③ 《大正藏》第31册, p0045c
④ 《大正藏》第31册, p0046a
⑤ 《大正藏》第31册, p0046a
⑥ 《大正藏》第31册, p0046b
⑦ 《大正藏》第31册, p0046c
⑧ 《大正藏》第31册, p0048a
⑨ 《大正藏》第16册, p0695c
⑩ 《大正藏》第31册, p0047b-0047c
《略论唯识三自性(慧仁)》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