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略論唯識叁自性(慧仁)▪P2

  ..續本文上一頁無漏”概念來稱呼這理之圓成實性。這兩種圓成實性與依他起性都是不一不異的關系。事圓成實性即是轉依後的清淨依他起,理圓成實即是依他起之本性。

  《成唯識論》對叁自性有一段總結性的論述:“謂心心所及所變現衆緣生故。如幻事等非有似有诳惑愚夫。一切皆名依他起性。愚夫于此橫執我法有無一異俱不俱等。如空花等性相都無。一切皆名遍計所執。依他起上彼所妄執我法俱空。此空所顯識等真性名圓成實”。 ⑦ 結合上面所述,至此我們可以將叁自性分別所指明確對應了。遍計所性即指認知主體産生的認知意相(虛妄錯誤的判斷概念,在唯識學中一般是指能所對立之二元判斷)。依他起性則分染淨二重,在染位即指染汙的認知主體(指第七、六二識),及其認知對象。而淨位,則是指轉依後的清淨智慧智之心識主體、即其認知對象。圓成實性也分二重,事之圓成實即是淨分依他起(有爲無漏),理之圓成實性即是依他起法的本性(緣起空性)。

  在唯識學中與叁自性理論相關的還有叁無性論。關于叁無性之論述在唯識學的各大經論當中基本一致。叁無性即相無性、生無性、勝義無性,《解深密經》有雲叁無性論屬佛密意說,而非了義說。《成唯識論》雲:“謂即相生勝義無性。故佛密意說一切法皆無自性非性全無。說密意言顯非了義。謂後二性雖體非無。而有愚夫于彼增益妄執實有我法自性。此即名爲遍計所執。爲除此執故。佛世尊于有及無總說無性。雲何依此而立彼叁。謂依此初遍計所執立相無性由此體相畢竟非有如空華故。依次依他立生無性。此如幻事托衆緣生。無如妄執自然性故假說無性非性全無。依後圓成實立勝義無性。謂即勝義由遠離前遍計所執我法性故假說無性非性全無”。 ⑧ 叁無性分別對應叁自性。相無性是就遍計所執性而言,遍計所執是心識在認知活動過程中産生的錯誤概念(意相),其與對象本質不符,就此概念之虛妄錯誤角度而言立(意)相無性。生無性是就依他起性而立,心識及由種子顯現的認知對象都是因緣所生法,而非無因自然有法,故爲生無性。勝義無自性則就圓成實性建立,無論事、理之圓成實性與依他起都是不一不異的關系,而非脫離依他起的存在本身有所謂獨立的圓成實性,故說爲勝義無性。其實叁自性理論本身已將各自所指的性質作了清楚的說明,之所以還要單立叁無性這是唯識學基于對治人類根深蒂固的實體主義思維模式而立,故屬“密意說”,而非“了義說”,佛法核心基調是“空”,但隨著《般若經》的出現,一些學人將空(性)與(虛)無等同,有虛無主義(惡趣空)的傾向。此原因是多重的,既有經典中固有概念定義之模糊原因,也有原始佛教與大乘初期對生命主體性問題沒有很好解決,以及隨之帶來的完整解脫道原理問題沒有成型原因所致。所以原本叁無性論因針對實體主義(即對依他起與圓成實性産生的實體計度)而立,但是隨著《般若經》的盛行而産生的虛無主義式的空見,往往將叁自性之本質差異混淆,即將染淨依他起的“相續有”與圓成實性之“理有”等同于遍計所執(意相概念)的徹底“虛妄不實”,對叁者都計爲無。所以論中強調了依他起與圓成實性與遍計所執就存在而言的本質差異:遍計所執是徹底的虛妄不實,而後二者就存在而言是實有的。《解深密經》對此亦特別指出:“彼若聽聞如是法已。于我甚深密意言說不能如實解了。于如是法雖生信解。然于其義隨言執著。謂一切法決定皆無自性。決定不生不滅。決定本來寂靜。決定自性涅槃。由此因緣于一切法。獲得無見及無相見。由得無見無相見故。撥一切相皆是無相。誹撥諸法遍計所執相。依他起相圓成實相。何以故。由有依他起相及圓成實相故。遍計所執相方可施設。若于依他起相及圓成實相見爲無相。彼亦誹撥遍計所執相”。 ⑨ 經中不但對由惡趣空見而導致對叁自性本質混淆的觀點進行了批判,並著重指出遍計所執相是依著依他起與圓成實相才得産生(施舍),這就是唯識學著名的“假必依實”說。所謂假是指遍計所執,它是虛妄錯誤的認知意相(假),而此認知意相是基于認知主體及認知對象(實)才能得以産生(這是認知發生論的必然)。“假必依實”說是從認知層面就認知主體、認知對象及認知意相叁者相關性問題而言,就認知論有著重要意義。而望文生義者從本體論角度對之非議,産生所謂的空有之爭,實是對唯識學的無知造成。

  在瑜伽行派思想出現之前,佛教是以二谛(俗、真二谛)概括存在之本質,相對唯識叁自性,二谛論顯然過于籠統颟顸,缺乏深刻有效的認知論意義。這是早期佛教在整體理論上的缺陷所致,所謂缺憾主要指主體心識結構沒有建構完型,認知理論的欠發達與完整。《成唯識論》中特意將叁自性對應二谛作了一段論述。“此叁雲何攝彼二谛。應知世俗具此叁種勝義唯是圓成實性。世俗有叁。一假世俗。二行世俗。叁顯了世俗。如次應知即此叁性。勝義有叁。一義勝義。謂真如勝之義故。二得勝義。謂涅槃勝即義故。叁行勝義。謂聖道勝爲義故。無變無倒隨其所應故皆攝在圓成實性”。 ⑩ 若以二谛判攝叁自性,則俗谛可以包攝整個叁自性,而真谛則只對應于圓成實性。俗谛叁自性分別指:一、假世俗即遍計所執性,唯有假名,屬無體假。二、行世俗即依他起性,心識主體乃相續之存在,屬有體假。叁、顯了世俗即圓成實性,這是指凡夫位對存在本質(真如)的比量認知,但非親證,未達到聖者對現、比二量的真正統一,故此圓成實性亦屬俗谛。真谛之圓成實性有叁層所指:一、義勝義,指存在之本然。二、得勝義,指涅槃果,它是佛教修行的終極目標。叁、行勝義,指正確的修行方法。上叁相對俗谛爲勝義而無顛倒,所以真谛叁義都唯屬圓成實性。

  叁自性與二谛一樣是就存在本質判定之理論,同屬法性論範疇。如用“無”、“空”“有”叁概念分別定義叁自性,則遍計所執是“無”,它是心識錯誤的判斷意相與實相不符,故爲徹底的虛妄不實。而(染淨)依他起則爲“空”,心識主體包括認知對象都是種子的顯示,都是因緣所生之法,此空是就其性而言,而非否定其存在性,或者說依他起即是空性的相續存在之法。而圓成實性就理來說則爲“有”,理之圓成實乃依他起存在的真實本性,此有是理有,是不生不滅的存在法性。唯識叁自性理論是以依他起性爲軸心而展開,依他起是叁自性的核心。若從存有角度而論,其隱現了唯識學于心識結構論就主體性問題的解決。從認知角度而論,其有關能遍計、所遍計及遍計所執(即認知主體與認知對象及認知意向)叁者相關性之理論,使得“唯識無境”這一唯識學核心命題具有了認知論意義上的有效性。再就解脫論而言,染淨依他起的轉輾關系,彰顯了唯識學的轉依解脫論意趣。叁自性理論與唯識學整體理論密切相關,這也是基于唯識心識結構論、唯識無境認知論、唯識轉依解脫論于法性論的理論升華。學習唯識叁自性,必要聯系整體唯識理論而研,如此才能真正領會把握其深義。

  注釋:

  ① 《大正藏》第30冊, p0703b

  ② 《大正藏》第31冊, p0045c

  ③ 《大正藏》第31冊, p0045c

  ④ 《大正藏》第31冊, p0046a

  ⑤ 《大正藏》第31冊, p0046a

  ⑥ 《大正藏》第31冊, p0046b

  ⑦ 《大正藏》第31冊, p0046c

  ⑧ 《大正藏》第31冊, p0048a

  ⑨ 《大正藏》第16冊, p0695c

  ⑩ 《大正藏》第31冊, p0047b-0047c

  

《略論唯識叁自性(慧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