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成唯识论》卷三,《大正藏》册31,页15上
[12]《解深密经》卷一,《大正藏》册16,页692中
[13]《解深密经》卷一,《大正藏》册16,页692中
[14]《瑜伽师地论记》卷二○之下,《大正藏》册42,页773下
[15]《摄大乘论本》卷上,《大正藏》册31,页134中
[16]《瑜伽师地论记》卷二○之下,《大正藏》册42,页773中
[17]《瑜伽师地论记》卷二○之下,《大正藏》册42,页773下
[18]《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一,《大正藏》册31,页666上
[19]《显扬圣教论》卷一,《大正藏》册31,页578下
[20]《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二,《大正藏》册31,页701中
[21]《大乘成业论》,《大正藏》册31,页784下
[22] 关于说赖耶缘起变现器界的世界观,那是后来唯识学者对本识论的发展,可参阅拙文《阿陀那识的思想根源及其演变》,载《闽南佛学》第一辑,页435—462,(长沙)岳麓书社,2002年12月1版
[23]《显扬圣教论》卷一,《大正藏》册31,页578下
[24]《摄大乘论本》卷上,《大正藏》册31,页134下
[25]《阿毗达磨俱舍论》卷一,《大正藏》册29,页4中
[26]《杂阿含经》(一一七○)卷四三,《大正藏》册2,页313上
[27]《阿毗达磨法蕴足论》卷一○,《大正藏》册26,页499中
[28]《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卷二,《大正藏》册26,页372中
[29]《阿毗达磨品类足论》卷一五,《大正藏》册26,页754中
[30]《阿毗达磨法蕴足论》卷一○,《大正藏》册26,页499中
[31]《阿毗昙心论》卷一,《大正藏》册26,页809下
[32]《大乘庄严经论》卷三,《大正藏》册31,页605上
[33]《显扬圣教论》卷一七,《大正藏》册31,页566中
[34]《瑜伽师地论记》卷二○之下,《大正藏》册42,页773下
[35] 陈译《摄大乘论释》卷一,《大正藏》册31,页158上
[36] 印顺《以佛法研究佛法》,页364,(台北)正闻出版社,1992年2月修订1版
[37]《解深密经》卷三,《大正藏》册16,页702中
[38]《成唯识论》卷二,《大正藏》册31,页11中
[39]《成唯识论》卷二,《大正藏》册31,页9下
[40]《成唯识论》卷二,《大正藏》册31,页10上
[41]《瑜伽师地论记》卷二○之下,《大正藏》册42,页782下
[42]《解深密经》卷一,《大正藏》册16,页692中
[43]《瑜伽师地论记》卷二○之下,《大正藏》册42,页773下
[44]《成唯识论述记》卷二末,《大正藏》册43,页301上
[45]《摄大乘论本》卷上,《大正藏》册31,页134上
[46] 无性《摄大乘论释》卷二,《大正藏》册31,页386上
[47] 《解深密经》卷一,此颂《大正藏》(册16,页692下)原作“阿陀那识甚深细,我于凡愚不开演。一切种子如瀑流,恐彼分别执为我。”现依金陵本改。
[48] 陈译《摄大乘论释》卷一,《大正藏》册31,页157中
[49] 隋译《摄大乘论释论》卷一,《大正藏》册31,页273下
[50]《深密解脱经》卷一,《大正藏》册16,页669上
[51]《成唯识论》卷三,《大正藏》册31,页14下
[52]《杂阿含经》(三一二)卷一三,《大正藏》册2,页90上—中
[53]《杂阿含经》卷一三,第323到332、336到342经,《大正藏》册2,页91下—93下
[54]《杂阿含经》(三三三)卷一三,《大正藏》册2,页92中
[55]《杂阿含经》(三三五)卷一三,《大正藏》册2,页92下
[56]《萨婆多宗五事论》,《大正藏》册26,页995下
[57]《五事毗婆沙论》卷上,《大正藏》册26,页991中
[58]《解深密经》卷一,《大正藏》册16,页692中—下
[59] 转引自明·广益《百法明门论·八识规矩颂纂释》,页142—144,(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1994年11月影印本
[60]《唯识三十论颂》,《大正藏》册31,页60中
[61]《成唯识论》卷二,《大正藏》册31,页9中
[62]《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一,《大正藏》册16,页484中
[63]《成唯识论》卷三,《大正藏》册31,页14下
[64]《瑜伽师地论》卷一,《大正藏》册30,页279上—280中
[65]《瑜伽师地论》卷一,《大正藏》册30,页279上
[66]《解深密经》卷二,《大正藏》册16,页698上—中
[67]《摄大乘论本》卷中,《大正藏》册31,页138中
[68] 韩清净《〈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略释》上篇,页94—95,(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1版
[69]《杂阿含经》(二八九)卷一二,《大正藏》册2,页81下
[70]《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二七,《大正藏》册27,页371上—中
[71]《五事毗婆沙论》卷下,《大正藏》册26,页993中
[72]《成唯识论》卷五,《大正藏》册31,页24下
[73]《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一九,《大正藏》册10,页102上—中
[74]《增壹阿含经》(四七○)卷五一,《大正藏》册2,页827中
[75]《杂阿含经》(一三一八)卷四九,《大正藏》册2,361下—362上
[76]《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卷二七,《大正藏》册28,页734上
[77]《舍利弗阿毗昙论》卷二七,《大正藏》册28,页697中
[78]《大乘二十颂论》,《大正藏》册30,页256下
[79]《大智度论》卷二九,《大正藏》册25,页276上—中
[80]《解深密经》卷三,《大正藏》册16,页698中
[81]《成唯识论》卷二,《大正藏》册31,页11上
《瑜伽唯识学心意识之探究——以《解深密经·心意识相品》为核心(张化蒙)》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