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分无性”之说,中土唯识宗诸师在沿用无性阐提没有无漏种子的说法之外,又提出了理佛性、行佛性之理据以圆成诸说,这可算作一大创发。
三、识体理体与一分无性
所谓“一分无性”论是说,有一类“一阐提”众生即使累世修行也不能成佛。但关于它有无佛性,经论中有不同说法。然而,自从竺道生首倡“一阐提”也有佛性,特别是北本《涅槃经》流行以后,“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的思想已经风行。在此情况下,法相唯识宗仍坚持“一分无性”论自然需要提出新的理据出来。
窥基首先在“一阐提”的定义上寻求突破,其文曰:
第五姓合有三种:一名一阐底迦,二名阿阐底迦,三名阿颠底迦。一阐底迦是乐欲义乐生死故,阿阐底迦是不乐欲义、不乐涅槃故。
p. 104
此二通在断善根人不信愚痴所覆蔽故,亦通大悲菩萨大智大悲所熏习故。阿颠底迦名为毕竟毕竟无涅槃姓故,此无姓人亦得前二名也。前二久久会当成佛,后必不成”。[16]
《楞伽经》有二种阐提的说法,但又说其也有 “以佛威力故,或当善根生”[17]的可能。窥基为了会通《楞伽经》等诸经的此类说法,在二种阐提之外再加一种“毕竟毕竟无涅槃性”以成“一分无性”之说。看似可通实际少有说服力。倒是他提出的理佛性、行佛性之说,可算作有所创发。
窥基在《唯识枢要》卷一说明三种阐提之别时说: “一因成果不成,谓大悲阐提;二果成因不成,谓有姓断善阐提;三因果俱不成,谓无姓阐提”。在此段话之后,窥基接著有句结语:“总而言之,涅槃据理性及行性中少分一切唯说有一”。这是窥基著述中仅见的理、行佛性之语。从其上下文看,理佛性似乎指“因”,行佛性似乎指“果”而言。此“因”到底指真如抑或种子,难于确言,但“果”指佛果则是明确的,如“有姓断善阐提”尽管断灭善根但因为佛力加持而生善根故可成佛果。窥基弟子慧沼则将这两个概念加以明确界定,在《能显中边慧日论》中将议论中心放在理佛与行佛性有无必然相应的关系上,所论自然就深了一层。
慧沼为与“一切皆成”论者辩难,撰《能显中边慧日论》四卷,前三卷为反驳敌论,第四卷专树己说。慧沼言:
依诸经论所明佛性不过三种:一理性,二行性,三隐密性。言理性者,《佛性论》云:为除此执故佛说佛性。佛性者即是人法二空所显真如……行性者,通有漏、无漏一切万行。若望三身,无漏为正生了,有漏为缘,疏名生了。无漏正名佛性,有漏假名非正佛性。
p. 105
[18]
至于“隐密性”从其下文看,是为会通天台、华严诸宗“烦恼即菩提”之说而言的,略同于《涅槃经》卷二十二的“一切无明烦恼等结悉是佛性”的说法,此处不赘言。慧沼认定,所谓理佛性即是真如理体;行佛性即是有漏、无漏种子,亦即识体。其中,无漏种子为正因佛性,有漏种子为缘因佛性,了因佛性即为真如理体。从这一规定出发,慧沼认为:
若是理性,阐提不断;……若论行性,复有二种,谓有漏无漏,此二,种性有无不定。若有漏性一切有情种子定有,现行之者或成或不成。若无漏者据现行说,凡夫不成,若据种子,有成不成[19]
在此,慧沼沿用窥基关于三阐提的分类,认为前两种阐提有无漏种子而难起现行,而第三之阿颠底迦则无无漏种子。慧沼论佛性有两大特点:一是以理、行二层面言佛性,即将真如理体与识体剥离为二,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变换成一切众生皆有理佛性;二是将有漏种子当作佛性之一,并且认为其具遍在性。这样一来,“一分无性”变换成只缺少无漏种子,而其它,如理佛性、有漏行佛性,阿颠底迦阐提亦照样可有。这表面上并不违反众生皆有佛性的规定,当然是一种更为圆滑的说法。此外,关于行佛性,慧沼沿用唯识宗惯用的种子(功能)与现行二分互动的说法以分疏种姓论。
唯识宗五种姓论及其一分无性说一经提倡,便遭天台、华严诸宗的反对。两种心性思想的差异是明显而深刻的,其根本处在于唯识宗将众生之心性与真如理体加以分离,使得众生之本识作为有为法的本体而不作无为法的体性。无为法是以理体即客观真理为自体的。既然真如理体并非有为法之本体,那么其自然是“凝然”而不能随缘的。天台、华严诸中国化的佛教宗派与唯识宗在真如观上的差异,
p. 106
其根本的原因在于是否将真如作为本体。唯识宗以藏识即种子识为本体,真如只是客观真理之代名词,众生只要修得此理体便可成佛。真如理体作为理佛性遍在于众生,因此从理论上每位有情众生均有成佛的可能性,这是唯识宗也认可的,但实际上由于有一类众生心性本体中未含有足以引发真如理体的无漏种子,因此从结果上言此类众生永远无法成佛。这就是中土唯识宗津津乐道的理佛性皆有,行佛性阿颠底伽(阐提)独无的主张,使佛与众生的关系有了一定程度的疏离。天台、华严及禅宗于各具特色的“心佛众生是三无差别”的立场上,当然会对其提出批评。此外,还有一个难解的理论问题,即无漏种子虽是法尔本有且可经熏习而增强,但唯识宗坚持阿赖耶识体妄染而无漏种子呈“客居”状态而不能改变识体的性质。从心性论角度看,接受的是有部的心性本不净的模式,而这一理论模式最大的理论难点就在于如何说明本不净的心如何可能变为净。唯识宗坚持无为法生无为法、有为法生有为法的割裂立场,唯一可以联系二者的是有为识体贮藏的无漏种子。心体之无漏种子如何可以舍弃识体而“转依”至真如法界确实是一大疑难。有学者将此转依持疑为有为法生无为法,也是有道理的。
尽管如此,作为层级化了的唯识宗之种姓论,对于众生可证果位的可能性之分类评估,有过于确定而失掉佛教众生平等的大悲精神之嫌。特别是预设“无种性”即使累世修行亦难于成佛,作为一种宗教理论,未将所有众生摄纳其中加以抚慰,在强化道德的惩戒功能的时候,客观上,也减低了对信徒的吸引力。这是一方面。然而,若换一个角度论之,五种姓理论在心性论方面也有足于启示后学者,最突出的是将众生本身的根机和潜能当作关注的重心所在,实际上是将众生之心性状况看作其能得何种果位的判定标准。这种分析方法和理论旨趣比那些只强调众生平等的成佛可能性而忽略众生本身所包含的个体差别性,从理论内涵上要显得更为全面而丰富。学界向来惯于以后来的历史接受状况论其理论得失,当然是有些道理的,也能说明一些问题。但如果仅仅属于这一角度而不扩大视野。对于唯识宗就有些不够公允、客观了。
[1] 详见《瑜伽师地论道伦记》卷54。
[2] 《解深密经》卷2,《大正藏》第16卷第695页上。
[3] 《大乘入楞伽经》卷2,《大正藏》第16卷第525页。
[4] 《佛地经论》卷2,《大正藏》第26卷第298页上。
[5] 《瑜伽师地论》卷27,《大正藏》第30卷第395页下。
[6] 《成唯识论述记》卷9末,《大正藏》第43卷第556页上。
[7] 此段引文均见于《成唯识论》卷2,《大正藏》第31卷第8页。
[8] 《瑜伽师地论》卷52,《大正藏》第30卷第589页。
[9] 《瑜伽师地论》卷52,《大正藏》第31卷第589页。
[10] 玄奘译《摄大乘论本》,《大正藏》第31卷第136页。
[11] 《成唯识论》卷2,《大正藏》第31卷第8页。
[12] 《成唯识论述记》卷2,《大正藏》第43卷第306页下。
[13] 《成唯识论述记》卷2,《大正藏》第43卷第305页上。
[14] 《瑜伽师地论》卷35,《大正藏》第30卷第478页下。
[15] 《成唯识论述记》卷2,《大正藏》第43卷305。
[16] 窥基《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1,金陵刻经处本。
[17] 七卷本《楞伽经》卷2,《大正藏》第16卷第597页。
[18] 慧沼《能显中边慧日论》卷2,《大正藏》第45卷第439页。
[19] 同上,第440页下。
《识体理体两分与“一分无性”说──法相唯识宗佛性思想论析(杨维中)》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