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法无相时所显之相,不说诸法无相就是真如。又说空、无相、无愿是三解脱门,也不说空等就是真如。所以真如与其说诸法的空相空性空理,毋宁说是诸法的本来面目。这本来面目还是空呢?还是有呢?纵然空,也必不像世间所谓空,纵然有,也不必像世间所谓有。总须亲证,然后明白。所以还是说他非空非有为佳。但是世间诸法的非空非有,是如幻的,是有所表的,真如的非空非有,是非如幻的,是无所表的,是无同法喻的。我们断不能以世谛的非空非有,概括第一义谛的非空非有。
复次,真如不在诸法之外,离了诸法去找真如,便永远找不出真如。犹如离了所妄见的蛇,便永远找不出那一条绳子。但是要执现前所妄见的诸法之一法,说是诸法真如,或是一种道理,或是一种性相,也永不会是真如。犹如要执现前所妄见的蛇之一部,说是此蛇的真面目,或是蛇头,或是蛇尾,永不会是蛇的真面目。
复次,真如无转变。岂但真如无转变,诸法本来面目即是真如,所以诸法实无转变。无转变而认为有转变,是妄心的妄见,或虚妄分别。好像一个人睡在床上,本来未动,当他做梦的时候,尽可梦见自己在外面东奔西跑,纵横驰驱,一旦瞿然惊醒,才晓得以前的动作都是妄心妄见,实际上是无来无去本来寂静的。众生从无始以来,就落在这生灭流转的大梦里,直待菩提大觉,247页才得解脱。至于这个真如,和数论的自性,外道的上帝大梵等等,有无分别,可以一望而知。复次,真如既是诸法本来面目,诸法是幻,真如是真。幻或待真,真不待幻。所以宁可说以昧真如故,而万法生灭,不可说由万法生灭不息,而真如之理存。
复次,所谓生灭流转,指妄心所见不遍,前后变异而言。例如此时见一山,彼时见一水, 此时睡眠,彼时醒觉,此时喜乐,彼时悲哀,此时堕地狱,彼时生人间,如是等种种变异,总由局于此彼之分别。到了诸佛一切智,智照一切境,前前后后,毫无增减,既无增减,即无变异,既无变异,即无生灭。所以虽是我们以己之心度佛之意,说是“净法等流”,然而这种等流,又何尝不可说是无生灭,何尝不可说是常寂光。以是义故,涅槃经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以上是就唯识宗的“虚妄分别”讲的,再就三论宗的“假名”讲,也是一样。何以见得“假名”便是“虚妄分别”
呢?名是名字,也就是观念,也就是意识。思想和言语本是一种东西,思想是无声的言语,言语是有声的思想。现在的心理学家,大都明白这种关系,甚且有说将来可于筋肉之颤动,测知人之思想的。 [吾常看见学生考试做文章思索的时候,不知不觉的唇动头摇,自言自语,这却又不止于筋肉之颤动了。] 哲学家如罗素,也称思想为在内的语言,(InnerSpeech)其实这种道理,在几千年前,佛家早已见到了。无著菩萨的摄大乘论,讲得尤其清楚。他说:“名有二种,一言说名,二思248页惟名。”“名”是言语思维的单位。言语思维是名字的相续。积字成句,积观念成道理,句又叫言,所以名言云云,包括一切观念和道理。观念和道理,人都知道是心的主观作用,不能得到客观的真相。例如毒药是能毒死人的。但是假如仅仅嘴里喊一声毒药的名字,或者心里起了个毒药的观念,是决不会被毒死的。观念表诸法的自相,尚且是假,道理是若干观念相续,而表诸法的差别,当然离心也不能存在。推之,一切记忆的事情,想像的事情,梦幻的事情,所得的也无非名言。三论家说:既然一切都由缘生,一切都如梦幻,自然一切只有名言。你说有一样东西不是因缘所生吗?能离去心而独立吗?能不如梦如幻吗?若说梦幻中的东西无用,实在的东西有用,例如火能烧,梦中幻中的火不能烧,所以非如梦如幻,当知梦境幻境,也能叫人颠倒迷惑,也能叫人悲欢啼笑,黄梁一梦,转瞬百年,当那梦人未醒的时候,何尝不把梦中的东西件件看成有用。若说有实他心,非如梦幻,自心尚且是因缘所生,是刹那生灭,是如梦如幻,何况他心。推之,唯识家所说的八识七识根身器界之类,也都是因缘所生,也都是刹那生灭,也都是如梦如幻。世人对于如梦如幻的东西,每每太认真了,横起贪执恐怖,所以般若经要叫人观空。清辨菩萨立量说: [见掌珍论。]““真性有为”空。 [(宗)真性谓按之实际,有为谓现前诸法。] 缘生故。(因)如幻。(喻)”
何以空?缘生故空。如何空?如幻之空。懂得缘生和如幻,便说他不空也不妨。譬如说:249页真性有为不空(宗),缘生故。(因)如幻。(喻)或者说:真性有为非空非有(宗),缘生故。(因)如幻。(喻)都无不可。般若经说:“诸法无所有,如是有”。无所有,是如幻而空,如是有,是如幻而有,合起来是非空非有。
有人说:有一样东西,非名言,便是你们所说的真如,或诸法的本来面目。我说:诚然,不过真如不是同诸法并列的一样东西。诸法的幻相幻性是名言,诸法的离言实性是真如。真如既然离言,吾们自然不能说他是怎样怎样。但是吾们提起真如,已经落了名言计度,不到亲证真如的时候,总不能摆脱名言的范围。世人尚未亲证真如的时候,每每以名言计度,揣测真如的相用。其实名言所得,唯是名言;计度所得,唯是计度。想来想去,总是有为的诸法,而非无为的真如。因为这缘故,所以佛家少谈真如。纵然谈到,也只说他空无有相,空无有用,决不说他怎样怎样。清辨菩萨立量说:““无为”无有实。(宗) 不起故。(因) 似空华。(喻) ”
空华是虚空之华,虚空是诸色无性所显,也如真如是二空所显,都是所谓以遮作表。复次,当人说空华时,惟有名言,此外更无一相可得,说真如或无为时,也是如此,所以比做空华。复250页次,空华无用,一说他有用,已经不空;也如真如无为,一说他有为,已经非真。所以名为不起。但是对法第十一说:“待名言者,一切皆假;离名言者,一切皆实。”可见此所谓无有实者,仍是名言计度之真如,而非离言实性。有人说:名言是意识的作用,此外五识缘色声等,确是现量,怎能也说是名言。我说:如果色声等真是现量所得,那色声等便已经是真如了,而实则不然。五识八识,虽有真现量,却被意识和七识的非量隐了。直待转八识成四智, [八识成大圆镜智。七识成平等性智。六识成妙观察智。五识成成所作智。] 亲证真如的时候,才会出现。且如常人张目就能辨远近,总以为远近是眼识的现量。而据现在心理学家的研究,远近实是意识的作用。丧明的人骤然复明,看许多东西,无远无近,都在目前,好像一张平面风景画似的。小孩最初视听,也似浑然一体,不辨方所远近。美国詹姆氏论之最详。吾们瞠目看远山近水,也每每成一平面。这都可以证明意识未发达或未专注的时候,眼识并无远近之相,远近之觉,既然如此,色声香味,安见其必不然。
复次,吾们总以为色声香味等,是现前一刹那间的单纯感觉,而不知一刹那间的单纯感觉实不可得。例如,吾们把手指从灯焰中一刷而过,并不觉得热。或把一张影片,从吾们面前飞驰过去,也必定看不见什么。这一来一去,已经不知经过多少刹那,吾们尚且不能得著什么感觉,何况真正的一刹那呢。所以常人所有感觉,可说都是若干相续意识的记忆,想像综合推求所成的。就是所谓功能,所谓势用,所谓动作,所谓因果,也莫非意识所得。幻幻相应,假说为真。
究竟251页这幻的真相怎样,还是无从捉摸,纵然相应,终究不出虚妄分别。譬如梦中说梦,纵然说得不错。终究见不到世间的真相。这样一讲,便说一切但有名言,又有何妨。龟毛兔角,也有名言,此名言所依之意识,也是依他,那么,便说幻法与龟毛兔角平等,平等又有何妨。名言是什么,正是佛所说的“六尘缘影”之妄心。
三论宗意在直接叫人遣幻观空,去遍计执, [意识计度的范围最广,没有的东西可以计度为有,无常的东西,可以计度为常,妄的东西,可以计度为真,这种妄执叫遍计所执。] 故认一切但有能诠之名,更无所诠之相。唯识宗意在叫人分别幻有,明依他起,虽不说有能诠所诠之体,却也认有能诠所诠之相。所以只说独头意识中的言说思想观念道理之类是“名”,其余哩,能缘的见分为“分别”,所缘的相分为“相”,合“正智”“真如”为“五法”。举名而言,可说一切为名,举相而言,可说一切为相,举分别而言,可说一切为分别,总是说明一个幻之为幻,真之为真 [真如正智为圆成实性,合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为“三性”] 。罢了。
三论宗说空而不著空,可以破世人之“有见”。 [中论云“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
] 唯识宗说,有而不著有,可以破世人之“空见”。 [成唯识论云“若执唯识,真实有者亦是法执。”] 或空或有,相反相成,非空非有,同一中道。当他们讲世谛的非空非有时,一个说缘生,一个说缘起, [三论宗不立种子,所以叫生,唯识宗立种子,故名依他起。] 一个说唯假名,一个说唯虚妄分别,大体上固252页然无甚乖异。至于讲到第一义谛的非空非有,都承认他是。
无为,无相,无用,是诸法实性,而不能生诸法,不离诸法而有名言道断,唯证相应,更是如出一轨。这是就道理上说明两宗的会通,若就事实而论,更无不可会通的余地。
华严经“三界唯心”的话,是唯识宗的根本。然而华严经确是到了三论宗初祖龙树菩萨手里,才发辉光大起来。那么,就称龙树是唯识宗的远祖,有何不可。此其一。
龙树菩萨著中论,唯识宗的无著菩萨替他著顺中论释论,安慧菩萨也替他著中观释论,三论宗提婆菩萨著百论,唯识宗的天亲菩萨替他著释论,提婆菩萨著广百论,唯识宗的护法菩萨替他著释论。此外无著造金刚般若论,天亲造金刚般若经论,玄奘法师译大般若经,窥基法师著心经幽赞等,都可证明空有两宗,简直是一家人,毫无一点隔阂。此其二。
广百论最后偈说:“虚妄分别缚,证空见能除”,明明承认“虚妄分别”是有的。所以辨中边论“虚妄分别有”一偈,长行解云:“如是理趣,妙契中道,亦善符顺般若等经,非空非有。”其他不谋而同的话,不可胜举。此其三。
复次,还有一个共通之点,不但大乘空有两宗是如此,一切佛教都如此,就是阐明因果,提倡实践。这一类的话,实在太多了,引不胜引。从前求那跋摩法师,有遗文偈云:“诸论各异端,修行理无二,偏执有是非,达者无违诤。”
可谓一语破的。善恶的判别,修行的共轨,道德的253页所以然,唯有佛家能与以理论上的根据。至于禅定止观种种法门,人人都能实验,毫无迷信,更毫无玄想。这正是他圆融智信,超出其他哲学宗教处。他日当再详论,姑止于此。
上来略解能所双忘,非空非有义讫。因为讲唯识,便连带把识性真相略一解释。因为讲空有,便连带把空宗有宗会通一番。但是法相宗的系统完密,妙义重重,本篇单提出两点来讲,自不免有挂一漏万之弊。而且佛家学说,大体上虽然一致,也不少有待讨论的地方,内中真如问题,尤其是纷争的焦点,本篇所述,难保不有以私意去取,失去真相的所在。伏愿海内唯识学者,以及其他哲学学者,加以批评改正,幸甚幸甚!
《能所双忘空有并遣的唯识观(景昌极)》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