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浅谈对唯识种子的认识(贤戒法师)

  浅谈对唯识种子的认识

  贤戒法师

  种子,是万法生起之因,它是唯识学中一个分重要的范畴,也是一整套“赖耶缘起”理论建立的基石。宇宙间一切万法无一不是缘起的。即一切事物现象的产生必有其因,佛说无一法非因缘生,然而能为诸法的亲因者,就是阿赖耶识中的“功能差别。”此功能差别者,就是种子,不过种子生起的诸法,不同于外道认为的一因而生多;或由多因而生一法。而是由各各不同的善恶种子,生起各各差别的现象。理解它,分析它,能够使我人净化心灵,转识成智,转染成净,由凡至圣,完成菩提佛果。本文从种子的名义、来源,种类、与识及现行之间的因果关系,说明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等情况,显示唯识学建立种子的理论意义。 

  一、何谓种子 

  种子,就是生起宇宙万法各别不同现象的功能。此功能是潜伏在第八识中,能够亲自果的潜在功能,所以说种子者,即是摄藏于第八识中能亲生自果的各种潜在之功能差别。《成唯识论》卷二云:“谓本识中亲生自果功能差别。”在阿赖耶识之中含藏产生色、心诸法现行的功能,这就是种子。此功能遇到一定的时间即可产生行果。如春天各类植物的种子,只要遇到阳光、水分、土壤等缘,就可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都是由于有种子的缘故。此种子亲生自果之功能,即是什么因产生什么果,因果不相杂乱。具体的讲:就是摄藏于第八识中能够亲自果的潜在功能就名种子。潜在力量可以推动生命的延续,事物的发展。世间的各种现象均离不开种子。如现代物理学讲,没有“能”事物就不会产生和发展,这种“能”就是相当于唯识学的种子。唯识学讲,有种子才有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即包括精神、物质界。宇宙万有,都离不开种子。总之,一切有漏、无漏的色心诸法,无不从第八阿赖耶识中的功能开发而来的,这种能开发的功能就是所谓的种子。但作为种子必须具足:刹那灭、果俱有、恒随转、性决定、待从缘、引自果等六种性质。 

  一、刹那灭:即种子的自体一定是有为刹那生灭之法,有生灭转变,才能结果;反之,就无果的产生。假如不是刹那生灭,则不能起变化作用。此遮常法无转变,不可说有能生用故。 

  二、果俱有:指种子必须要能生、所生二条件的和合方行。即种子现行的时间,其能生的种子和所生的现行,必须同时俱有,不得相离。 

  三、恒随转:即种子恒时一类的相续,没有间断,没有转易。诸法中恒时相续者,唯第八阿赖耶识。转易间断与种子法不相应故。 

  四、性决定:谓种子要随其能熏因力的善恶等性各别决定,即善种子决定生起善的现行,恶种子决定生起恶的现行,决不可以混乱。此遮余部执异性因,生异性果。 

  五、待众缘:种子必须待种种助缘的和合始能发生果报,决不能单独现行。这是针对外道所执的自然顿生的迷执而立的。 

  六、引自果:指种子必须要色心各自引生自果,即色法由色法的种子生,心法由心法的种子生,丝毫不能差错。这是针对外道所执的,万法由大自在天一因生的迷妄而立的。 

  二、种子的起源 

  据《述记》载:关于种子来源的问题,佛灭后一千年左右,唯识学很昌盛,于十大论师中,曾有过三种不同的观点。 

  1、护月论师认为种子,无论有漏无漏种,善恶种都是本有的,所谓本有者就是生性带来的,先天有的。如中国儒家孟子讲,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讲,人之初,性本恶。护月论师说,熏习只是增长养成本有种子而已。 

  2、难陀论师主张新熏,一切种子都是后天熏的,人生本来是一张白纸,把它涂成什么颜色就是什么颜色。如遇邪师恶友就熏习恶法,染法;亲近良师益友就熏习善法,清净法。他说:能熏与所熏无始以来就同时存在。种子又名习气,说明由熏而有。 

  3、护法论师,主张即本有又亲熏,种子即有先天的,又有后天的。如佛性本有,众生都具,一直延续在佛果,佛种都保持着,只因众生无始以来,被无明障蔽不显,若学佛修行多闻熏习,净种增长,恶种逐步消灭,佛性种就可显发,这就由于新熏。其中有“理佛性”和“行佛性”。理佛性就是本有的,行佛性就是后天熏习的。“行”即修行,修行就是必须多闻熏习,佛性若本来没有就无从开发。如开金矿、银矿,矿里本身没有金银,你怎么再开发也没有。可见众生本来有佛性,但由于无明障蔽了,所以不显,一旦经明师善友指点,精进修行,佛性就能开发出来,使佛果灵珠(真性)放光。若遇邪师恶友,听了邪教,恶教变熏成了恶种子,佛性被越盖越厚,流转的时间也就越来越久。本有种子叫本性住种,新熏种子名习所成种。这是护法论师的主张,比较圆融合理。 

  这三种观点之间有过激烈的争认,最终结果是,护法的观点之间有过激烈的争论,最终结果是,护法的观点得到大多数教内外学者的赞同甚至后来还一直被视为“唯识正义”。其中的原因是,一方面因为护法那种既主张“本有”又强调“新熏”的观点相对于其他任何一种只承认“本有”或只承认“新熏”的说法的确圆融得多,并且可以说是一种卓见慧识;另一方面,护法本人又是唯识思想嫡传后学,种子说由此而来。 

  三、种子的种类 

  种子可分为二类:1、为本有种子,2、为新熏种子。 本有种子是:无始以来就在第八阿赖耶识的自体中具足,而能开发万法的功能势力。功能就是种子的别名,同时,也是表其特性的。这在哲学上叫做性能。是含有力量和作用的意思。如一芥子中含藏无量种子的功能一样,有庞大的性能。因它是先天固有的,所以名本性住种。新熏种子是与本有种子相反,不是原来就有的,而是通过互相熏习而来的。这是由于七转识的作用,在第八识的自体中,再为熏习现行的习气,故又名习所成种。诸法的生起,除了见道初刹那的无漏智,是从本有种子生起外,其作的一切法,无不由本有、新熏二种子的和合而生。 

  按其性质,1、从有漏无漏分,流转生死的有为法就是有漏种子;属于解脱法门熏成的就是无漏法种子。有漏即有烦恼,有变化的;无漏即清净不变的。2、以三性分,善性有人天善、解脱善、菩萨善。人天善即修五戒十善法;解脱善即修戒定慧的解脱行,菩萨善就是以悲愿心修六度四摄等。恶性就是造五逆十恶如杀父、杀母、出佛身血、焚毁寺庙、破和合僧等,为五逆;十恶即、杀、盗、淫、妄等。无记就是非善非恶的中性。3、名言种子和异熟种子,凡是可以用语言文字了解的,属第六意识的范围所熏成的种子,叫名种子。名言就是表示能依文解义,包括概念、推理、判断。某种概念和思维熏成了某一种潜在的种子,此限于第六意识,叫表义名言。另有显境名言,指前七转识有缘外境的作用、由缘境所熏成的种子可由名言显示就叫显境名言。 

  异熟种子又名业种子,是有漏善恶的前六识所熏习的种子。此种子性能很强,作为增上缘能助长将来感各种异熟果,引生总别二报。即于第六识相应心所,依身、口、意三造作善恶等业,熏自识心所种子于阿赖耶识。引远果使业力不绝为牵引因。 

  由此可以看出我们人之所以流转生死,并有种种不同的果报,就是因为七转识对外境起攀缘,执有实在的我法,致使身、口、意造作种种业,由此业种聚集在第八识中,因缘成熟又感未来的果报体。都是因为我们所种的业种子不同,若种善种即得善报,种恶种即得恶报,若多闻熏习,持戒修行即可转染成净,转识成智,(即转染污的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出离生死轮回,得到人生的解脱,成就大菩提果。 

  四、种子与识及现行因果的关系 

  1、种子与识的关系: 

  种子是藏于第八识自体中的生果功能,非离了第八识另有异体的存在。二者的关系:从体用上说,第八识是有情的主体,种子是其作用,摄用归体,其性都为无记,故非异。若体用别说,第八识的体是无记性,而种子为三性诸法所生,又生起三性诸法现行,故非一。从因果上说,第八识是现行,种子是生因,两者间有因果关联。相顺不相违,其性不异。但种子是隐伏于第八识中的能生作用,现行是其所生果,且已显现故,其一隐、一显,故非一。从体用、因果二门看有不异不一的关系。《摄大乘论讲记》亦云:第八识与种子,是不一不异的浑融,有种子识之称,可见第八识对种子,一方面要保持体用与因果关系,一方面又要为七转识熏习新生种子的场所——熏处。但种子的熏习,必须要有能熏法和所熏处的和合。所熏是第八阿赖耶识,它是无覆无记性。以其本身力量很薄弱,无抗拒力,所以受熏。能熏是前七识心、心所法,有强有力的活动性,这种活动即是我们的行为动作,心思意想等,由此活动力能熏第八识。总之,这熏习义明显的说,就是能熏法与所熏法俱时和合,由能熏法击发所熏的法,能令未生的种子,新生起来,令已生的种子,熏令增长。然而,能熏和所熏必须具备四个条件才能进行熏习作用。 

  (一)所熏四义: 

  (1)坚住性:即从始至终,其性质一类相续不断,没有变易,此简别不是前七识和色法等,有变易故,非坚住性。 

  (2)无记性:为所熏的法,一定是势力庸劣,性是无覆无记的,这样才能够不与能熏的善恶法相违,能受熏善恶等习气,如善法不能受恶法熏,恶法不能受善法熏。此遮善染,势力强胜,无所容纳,故非所熏。 

  (3)可熏性:即本身是自在,又不是一种常住坚密的实体,因此非自在的假法和常住坚密法就是不能受熏。如依于他起的心心所法、色法和坚密常住的无为法都不能受熏。 

  (4)与能熏共和合性:此谓所熏与能熏和合,须同时同处,不即不离。若不同时同处,则无关系,不可以言和合。如讲经说法,说法者与听法者合无间才能接受。 

  (二)能熏四义: 

  (1)…

《浅谈对唯识种子的认识(贤戒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