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浅谈对唯识种子的认识(贤戒法师)▪P2

  ..续本文上一页有生灭:即有为生灭法,刹那刹那的转变,若无生灭转变就不能产生现行果报。如同种子,要生灭转变,才有作用生起现行果法,此遮无为法,前后不变无生长作用,故不能为能熏法。 

  (2)有胜用:谓有能缘而强胜的作用,能缘的作用就是心、心所法,强胜的胜用就是心、心所法的善性、恶性、染污性,如此就有熏种能力。此遮异熟心心所等势力赢弱,故非能熏。 

  (3)有增减:在作用上尚要有增减的性质,方能熏习种子。此遮佛果圆满的善法,无增无减,不可成为“能熏。” 

  (4)与所熏和合性:谓前七识现行时必须与根本识同时同处互相相应,这样才能产生种子。此遮他身相望及前后异时,无和合相应,不能为能熏法。具此四义为是能熏。 

  2、种子与现行的因果关系 

  关于种子与现行之因果关系,分为二种:一、同时因果;二、异时因果。 

  (1)同时因果者:即含藏于第八阿赖耶识中的每一种子,一但与众缘和合时,顿时现行,生起各自的果法,这种情形是名种子生现行。种子现行之际有一种强盛的势力,刹那间熏习于第八识自体中是名现行熏种子。这种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的互为因果的情形,犹如灯炷,能生火焰,故灯炷是能生火焰生因,火焰生起的同时焰能烧炷,所以焰是烧炷之燃因,炷为焰生因,焰为炷燃因,同时间更互相为因果。又如芦束的三脚互相依持,阿赖耶识所藏的种子,种现熏生,能熏杂染法与所熏第八识同时互为因果亦尔。由此说明种子与现行,没有后的分别。 

  (2)异时因果:即一切种子,由无始以来,含藏于第八阿赖耶识中,前刹那种子,生后刹那种子,前灭后生,自类相续,犹如川流,昼夜不息,是为种子生种子。又如我们人的生命体,由前世的业力引生现世的果报体,今生所造的善恶业又将引生未来的果报体。这种前生后灭,自类相续的生灭,就名异时因果。 

  总之,以上所说的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种子生种子,有情自无始以来,展转相续生灭不断。就是从第八识中的种子所生的七转识现行诸法;而又熏习种子于第八识中生灭相续;遇缘具足又生现行。中间虽经过百千万亿的变化,而始终没有超越过这个历程。 

  佛法依缘起建立流转还灭两大门,就是因为有种子识。流转是生死往来,还灭是生死解脱;如何解除生死的系缚,获得涅槃的解脱,可说是学佛的唯一目的,唯有达到这个目的,才能完成学佛者的能事。有情的生命体,是色、受、想、行、识五蕴的组合,但组合的五蕴,不一定要流转在生死中,只因众生智慧被无明覆盖,不明诸法实相之理,执有实在的我法,而贪恋执着,致使杀、盗、淫、妄,由此烦恼系缚的牵引,不得在不生死中流传。若以智慧通达诸法,离去爱取的烦恼,弃舍惑业所感的五取蕴身,永远离去五蕴的系缚,入于究意的无余涅境界,就能真正得到彻底的解脱。《阿毗达磨大乘经》亦云:“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颂中的“界”字,是指诸法的种子,亦即一切法所依的因体,因无始来有这有漏诸法的种子,所以就有了生死流转的诸都,等到将诸有漏种子灭去,就可证得清净还灭的涅槃。 

  种子识就是染净诸法之所依。烦恼所知的二障,皆是根本第八识之所执的;菩提涅槃的二果,亦间根本识之所本具的。佛法常举譬喻说:根本识所执持的烦恼所知的二障,如金矿中恶夹杂了一种粗重的矿垢,有了这种粗重的矿垢夹杂在里面,那金子就有了杂质而不能称为纯金。当知我们的菩提涅槃也是如此,有了烦恼所知二障的粗重,夹杂在里面便不能活泼的自由自在困想得到心智的活泼自在,非用猛烈的智慧之火,炼除我们的必垢的转去向来依住于阿赖耶识中的一切杂染不清净的诸法种子,而使它成为无漏的,清净的。如是则须修闻思修之慧,特别是多闻熏习。如《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读诵经典,亲近善知识,把世俗之见改为正见,用功办道。《法句经·多闻品》言:“多闻令志明,已明智慧增,智者博解意,见义行法安。”即说能够多闻,你的志向就明白了,善恶是非就有比较了,就能走正道,有利于人,有利于己,故说多闻令志明,已明智慧增。既然志明慧增就可体验一切,了达真理,在行动方面就会如理如法,不单自己身心安乐自在,还可使别人达到身心安乐自在,圆满自利利他行,成就佛果。 

  五、唯识学建立种子的理论意义 

  梦罗万象的宇宙万有,是多样性和变化性的世界,为了在观念上把这个世界关系阐明,唯识学建立了符合自身理论旨趣的种子论。人是通过心识功能来认识世界和自我的,心识的有意活动,就是一种模拟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讲,唯识学就是内心模拟思维学,种子是内心虚拟世界的单元。唯识学认为,转染成净,转识成智,首先要对心识内在的功能进行如理认识和向智化方面转移。唯识学是了别学,是对符号性世界的认识学。不知道唯识学的特殊性,就无法真正得到唯识学的底蕴。唯识学为了说明认识的发生,当然认识与存在是同一规律,对唯识的认识就等于对存在的认识。认识就是世界,世界就是认识。在方法论上,不建立种子论,就无法描述认识存在之过程。中观学讲发生论只在困缘无性上讲,真常学讲发生论,全在于一心真如之体上讲,唯识学与它们都有不同。唯识学认为中观学式的因缘论可以把现象实理讲出,但无从说明认识的逻辑关系,种子论的提出就是要克服中观学在认识论上的不足,真常学之发生论是一种一体多用论,在唯识学看来,这违反因果规律,至少在世俗谛上是这样的。为了说明什么因得什么果,或者说什么果必有什么因,所以唯识学才建立种子论。 

  在佛都中,只有唯识学的认识论,方法实践论是完整的、有效的,所以玄奘法师才极尽全力弘扬阐发唯识妙理。我人不能离开思想进行思维,不能离开逻辑来理解事物,唯识学的种子论就是构成我人的思想逻辑的基本要素。学习唯识学种子论,是彻悟唯识奥蕴的玄机。种子论的理论意义在于为唯识学的内在认识提供了坚固的基石,唯识学把世界的原理,纳入种子的范畴中进行研究与揭示。在某种意义上讲,唯识学就是研究种子与现行之原理,讲转识成智。凡人之识有分别、妄想、迷执,转为智后就消灭虚妄分别,远离颠倒妄想,消除了我法二执,这样才能达到转识成智,证得无上菩提。所以必须要听闻正法,熏习成为一种清净种子,达到染污种子逐步消灭,善法种子逐步增长,最后达到真正转识成智,完成佛果。 

  了解种子义后,应如何净化心灵,由染转净,由迷转悟,由凡成圣,这就是佛法所讲的信解行证。所谓信解行证,有信必有解,有解有证才能巩固信,也才能行,有行才有证,这方法对修学佛法的人非常重要,以此来净化人间更是相当重要的。在新世纪,宏扬佛学就要起此种重要作用,要物质科学昌明,必须以精神文明,特别是佛学作指导。世界就在净化中得到安定,人类就会在净化中得到和谐,消灭战争,实现和平,这就是佛家的精神,也是我们修学佛法的目的。 

  结语 

  任何一个人在生命的长河中,没有种子的熏习,就没有他自身无始以来的生命流转;当然也就没有人类世界的千差万别及延续,更没有世间到出世间过度的津梁。众生流浪生死的漫漫长途,是因为种子的熏习,才使得人们流转后世的“业”具有存在形式。种子论明白地告诉每一位沉缅于五欲的众生,生命并不始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也不终结在正终寿寝的那一刹那。它将把人们从对业力存在形式和处所的困惑中,以及业力对生命个体的层层纠缠中解脱出来。以善念、善行来熏习固有的漏种子,使之“转染成净”并与无漏种共同得到培植,直趋正道,达到佛果净圆的目的。 

  参考资料: 

  ①《唯识读本》杨白衣著 

  ②《摄大乘论讲记》印顺大师著 

  ③《唯识思想论集》主编张曼涛现代佛教学术业刊(25) 

  ④《法音》1999年第4期

  

《浅谈对唯识种子的认识(贤戒法师)》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