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淺談對唯識種子的認識(賢戒法師)▪P2

  ..續本文上一頁有生滅:即有爲生滅法,刹那刹那的轉變,若無生滅轉變就不能産生現行果報。如同種子,要生滅轉變,才有作用生起現行果法,此遮無爲法,前後不變無生長作用,故不能爲能熏法。 

  (2)有勝用:謂有能緣而強勝的作用,能緣的作用就是心、心所法,強勝的勝用就是心、心所法的善性、惡性、染汙性,如此就有熏種能力。此遮異熟心心所等勢力贏弱,故非能熏。 

  (3)有增減:在作用上尚要有增減的性質,方能熏習種子。此遮佛果圓滿的善法,無增無減,不可成爲“能熏。” 

  (4)與所熏和合性:謂前七識現行時必須與根本識同時同處互相相應,這樣才能産生種子。此遮他身相望及前後異時,無和合相應,不能爲能熏法。具此四義爲是能熏。 

  2、種子與現行的因果關系 

  關于種子與現行之因果關系,分爲二種:一、同時因果;二、異時因果。 

  (1)同時因果者:即含藏于第八阿賴耶識中的每一種子,一但與衆緣和合時,頓時現行,生起各自的果法,這種情形是名種子生現行。種子現行之際有一種強盛的勢力,刹那間熏習于第八識自體中是名現行熏種子。這種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的互爲因果的情形,猶如燈炷,能生火焰,故燈炷是能生火焰生因,火焰生起的同時焰能燒炷,所以焰是燒炷之燃因,炷爲焰生因,焰爲炷燃因,同時間更互相爲因果。又如蘆束的叁腳互相依持,阿賴耶識所藏的種子,種現熏生,能熏雜染法與所熏第八識同時互爲因果亦爾。由此說明種子與現行,沒有後的分別。 

  (2)異時因果:即一切種子,由無始以來,含藏于第八阿賴耶識中,前刹那種子,生後刹那種子,前滅後生,自類相續,猶如川流,晝夜不息,是爲種子生種子。又如我們人的生命體,由前世的業力引生現世的果報體,今生所造的善惡業又將引生未來的果報體。這種前生後滅,自類相續的生滅,就名異時因果。 

  總之,以上所說的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種子生種子,有情自無始以來,展轉相續生滅不斷。就是從第八識中的種子所生的七轉識現行諸法;而又熏習種子于第八識中生滅相續;遇緣具足又生現行。中間雖經過百千萬億的變化,而始終沒有超越過這個曆程。 

  佛法依緣起建立流轉還滅兩大門,就是因爲有種子識。流轉是生死往來,還滅是生死解脫;如何解除生死的系縛,獲得涅槃的解脫,可說是學佛的唯一目的,唯有達到這個目的,才能完成學佛者的能事。有情的生命體,是色、受、想、行、識五蘊的組合,但組合的五蘊,不一定要流轉在生死中,只因衆生智慧被無明覆蓋,不明諸法實相之理,執有實在的我法,而貪戀執著,致使殺、盜、淫、妄,由此煩惱系縛的牽引,不得在不生死中流傳。若以智慧通達諸法,離去愛取的煩惱,棄舍惑業所感的五取蘊身,永遠離去五蘊的系縛,入于究意的無余涅境界,就能真正得到徹底的解脫。《阿毗達磨大乘經》亦雲:“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頌中的“界”字,是指諸法的種子,亦即一切法所依的因體,因無始來有這有漏諸法的種子,所以就有了生死流轉的諸都,等到將諸有漏種子滅去,就可證得清淨還滅的涅槃。 

  種子識就是染淨諸法之所依。煩惱所知的二障,皆是根本第八識之所執的;菩提涅槃的二果,亦間根本識之所本具的。佛法常舉譬喻說:根本識所執持的煩惱所知的二障,如金礦中惡夾雜了一種粗重的礦垢,有了這種粗重的礦垢夾雜在裏面,那金子就有了雜質而不能稱爲純金。當知我們的菩提涅槃也是如此,有了煩惱所知二障的粗重,夾雜在裏面便不能活潑的自由自在困想得到心智的活潑自在,非用猛烈的智慧之火,煉除我們的必垢的轉去向來依住于阿賴耶識中的一切雜染不清淨的諸法種子,而使它成爲無漏的,清淨的。如是則須修聞思修之慧,特別是多聞熏習。如《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叁參,讀誦經典,親近善知識,把世俗之見改爲正見,用功辦道。《法句經·多聞品》言:“多聞令志明,已明智慧增,智者博解意,見義行法安。”即說能夠多聞,你的志向就明白了,善惡是非就有比較了,就能走正道,有利于人,有利于己,故說多聞令志明,已明智慧增。既然志明慧增就可體驗一切,了達真理,在行動方面就會如理如法,不單自己身心安樂自在,還可使別人達到身心安樂自在,圓滿自利利他行,成就佛果。 

  五、唯識學建立種子的理論意義 

  夢羅萬象的宇宙萬有,是多樣性和變化性的世界,爲了在觀念上把這個世界關系闡明,唯識學建立了符合自身理論旨趣的種子論。人是通過心識功能來認識世界和自我的,心識的有意活動,就是一種模擬過程,在某種意義上講,唯識學就是內心模擬思維學,種子是內心虛擬世界的單元。唯識學認爲,轉染成淨,轉識成智,首先要對心識內在的功能進行如理認識和向智化方面轉移。唯識學是了別學,是對符號性世界的認識學。不知道唯識學的特殊性,就無法真正得到唯識學的底蘊。唯識學爲了說明認識的發生,當然認識與存在是同一規律,對唯識的認識就等于對存在的認識。認識就是世界,世界就是認識。在方法論上,不建立種子論,就無法描述認識存在之過程。中觀學講發生論只在困緣無性上講,真常學講發生論,全在于一心真如之體上講,唯識學與它們都有不同。唯識學認爲中觀學式的因緣論可以把現象實理講出,但無從說明認識的邏輯關系,種子論的提出就是要克服中觀學在認識論上的不足,真常學之發生論是一種一體多用論,在唯識學看來,這違反因果規律,至少在世俗谛上是這樣的。爲了說明什麼因得什麼果,或者說什麼果必有什麼因,所以唯識學才建立種子論。 

  在佛都中,只有唯識學的認識論,方法實踐論是完整的、有效的,所以玄奘法師才極盡全力弘揚闡發唯識妙理。我人不能離開思想進行思維,不能離開邏輯來理解事物,唯識學的種子論就是構成我人的思想邏輯的基本要素。學習唯識學種子論,是徹悟唯識奧蘊的玄機。種子論的理論意義在于爲唯識學的內在認識提供了堅固的基石,唯識學把世界的原理,納入種子的範疇中進行研究與揭示。在某種意義上講,唯識學就是研究種子與現行之原理,講轉識成智。凡人之識有分別、妄想、迷執,轉爲智後就消滅虛妄分別,遠離顛倒妄想,消除了我法二執,這樣才能達到轉識成智,證得無上菩提。所以必須要聽聞正法,熏習成爲一種清淨種子,達到染汙種子逐步消滅,善法種子逐步增長,最後達到真正轉識成智,完成佛果。 

  了解種子義後,應如何淨化心靈,由染轉淨,由迷轉悟,由凡成聖,這就是佛法所講的信解行證。所謂信解行證,有信必有解,有解有證才能鞏固信,也才能行,有行才有證,這方法對修學佛法的人非常重要,以此來淨化人間更是相當重要的。在新世紀,宏揚佛學就要起此種重要作用,要物質科學昌明,必須以精神文明,特別是佛學作指導。世界就在淨化中得到安定,人類就會在淨化中得到和諧,消滅戰爭,實現和平,這就是佛家的精神,也是我們修學佛法的目的。 

  結語 

  任何一個人在生命的長河中,沒有種子的熏習,就沒有他自身無始以來的生命流轉;當然也就沒有人類世界的千差萬別及延續,更沒有世間到出世間過度的津梁。衆生流浪生死的漫漫長途,是因爲種子的熏習,才使得人們流轉後世的“業”具有存在形式。種子論明白地告訴每一位沈緬于五欲的衆生,生命並不始于呱呱墜地的那一刻,也不終結在正終壽寢的那一刹那。它將把人們從對業力存在形式和處所的困惑中,以及業力對生命個體的層層糾纏中解脫出來。以善念、善行來熏習固有的漏種子,使之“轉染成淨”並與無漏種共同得到培植,直趨正道,達到佛果淨圓的目的。 

  參考資料: 

  ①《唯識讀本》楊白衣著 

  ②《攝大乘論講記》印順大師著 

  ③《唯識思想論集》主編張曼濤現代佛教學術業刊(25) 

  ④《法音》1999年第4期

  

《淺談對唯識種子的認識(賢戒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