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對唯識種子的認識
賢戒法師
種子,是萬法生起之因,它是唯識學中一個分重要的範疇,也是一整套“賴耶緣起”理論建立的基石。宇宙間一切萬法無一不是緣起的。即一切事物現象的産生必有其因,佛說無一法非因緣生,然而能爲諸法的親因者,就是阿賴耶識中的“功能差別。”此功能差別者,就是種子,不過種子生起的諸法,不同于外道認爲的一因而生多;或由多因而生一法。而是由各各不同的善惡種子,生起各各差別的現象。理解它,分析它,能夠使我人淨化心靈,轉識成智,轉染成淨,由凡至聖,完成菩提佛果。本文從種子的名義、來源,種類、與識及現行之間的因果關系,說明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等情況,顯示唯識學建立種子的理論意義。
一、何謂種子
種子,就是生起宇宙萬法各別不同現象的功能。此功能是潛伏在第八識中,能夠親自果的潛在功能,所以說種子者,即是攝藏于第八識中能親生自果的各種潛在之功能差別。《成唯識論》卷二雲:“謂本識中親生自果功能差別。”在阿賴耶識之中含藏産生色、心諸法現行的功能,這就是種子。此功能遇到一定的時間即可産生行果。如春天各類植物的種子,只要遇到陽光、水分、土壤等緣,就可生根、發芽、開花、結果,這都是由于有種子的緣故。此種子親生自果之功能,即是什麼因産生什麼果,因果不相雜亂。具體的講:就是攝藏于第八識中能夠親自果的潛在功能就名種子。潛在力量可以推動生命的延續,事物的發展。世間的各種現象均離不開種子。如現代物理學講,沒有“能”事物就不會産生和發展,這種“能”就是相當于唯識學的種子。唯識學講,有種子才有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即包括精神、物質界。宇宙萬有,都離不開種子。總之,一切有漏、無漏的色心諸法,無不從第八阿賴耶識中的功能開發而來的,這種能開發的功能就是所謂的種子。但作爲種子必須具足:刹那滅、果俱有、恒隨轉、性決定、待從緣、引自果等六種性質。
一、刹那滅:即種子的自體一定是有爲刹那生滅之法,有生滅轉變,才能結果;反之,就無果的産生。假如不是刹那生滅,則不能起變化作用。此遮常法無轉變,不可說有能生用故。
二、果俱有:指種子必須要能生、所生二條件的和合方行。即種子現行的時間,其能生的種子和所生的現行,必須同時俱有,不得相離。
叁、恒隨轉:即種子恒時一類的相續,沒有間斷,沒有轉易。諸法中恒時相續者,唯第八阿賴耶識。轉易間斷與種子法不相應故。
四、性決定:謂種子要隨其能熏因力的善惡等性各別決定,即善種子決定生起善的現行,惡種子決定生起惡的現行,決不可以混亂。此遮余部執異性因,生異性果。
五、待衆緣:種子必須待種種助緣的和合始能發生果報,決不能單獨現行。這是針對外道所執的自然頓生的迷執而立的。
六、引自果:指種子必須要色心各自引生自果,即色法由色法的種子生,心法由心法的種子生,絲毫不能差錯。這是針對外道所執的,萬法由大自在天一因生的迷妄而立的。
二、種子的起源
據《述記》載:關于種子來源的問題,佛滅後一千年左右,唯識學很昌盛,于十大論師中,曾有過叁種不同的觀點。
1、護月論師認爲種子,無論有漏無漏種,善惡種都是本有的,所謂本有者就是生性帶來的,先天有的。如中國儒家孟子講,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講,人之初,性本惡。護月論師說,熏習只是增長養成本有種子而已。
2、難陀論師主張新熏,一切種子都是後天熏的,人生本來是一張白紙,把它塗成什麼顔色就是什麼顔色。如遇邪師惡友就熏習惡法,染法;親近良師益友就熏習善法,清淨法。他說:能熏與所熏無始以來就同時存在。種子又名習氣,說明由熏而有。
3、護法論師,主張即本有又親熏,種子即有先天的,又有後天的。如佛性本有,衆生都具,一直延續在佛果,佛種都保持著,只因衆生無始以來,被無明障蔽不顯,若學佛修行多聞熏習,淨種增長,惡種逐步消滅,佛性種就可顯發,這就由于新熏。其中有“理佛性”和“行佛性”。理佛性就是本有的,行佛性就是後天熏習的。“行”即修行,修行就是必須多聞熏習,佛性若本來沒有就無從開發。如開金礦、銀礦,礦裏本身沒有金銀,你怎麼再開發也沒有。可見衆生本來有佛性,但由于無明障蔽了,所以不顯,一旦經明師善友指點,精進修行,佛性就能開發出來,使佛果靈珠(真性)放光。若遇邪師惡友,聽了邪教,惡教變熏成了惡種子,佛性被越蓋越厚,流轉的時間也就越來越久。本有種子叫本性住種,新熏種子名習所成種。這是護法論師的主張,比較圓融合理。
這叁種觀點之間有過激烈的爭認,最終結果是,護法的觀點之間有過激烈的爭論,最終結果是,護法的觀點得到大多數教內外學者的贊同甚至後來還一直被視爲“唯識正義”。其中的原因是,一方面因爲護法那種既主張“本有”又強調“新熏”的觀點相對于其他任何一種只承認“本有”或只承認“新熏”的說法的確圓融得多,並且可以說是一種卓見慧識;另一方面,護法本人又是唯識思想嫡傳後學,種子說由此而來。
叁、種子的種類
種子可分爲二類:1、爲本有種子,2、爲新熏種子。 本有種子是:無始以來就在第八阿賴耶識的自體中具足,而能開發萬法的功能勢力。功能就是種子的別名,同時,也是表其特性的。這在哲學上叫做性能。是含有力量和作用的意思。如一芥子中含藏無量種子的功能一樣,有龐大的性能。因它是先天固有的,所以名本性住種。新熏種子是與本有種子相反,不是原來就有的,而是通過互相熏習而來的。這是由于七轉識的作用,在第八識的自體中,再爲熏習現行的習氣,故又名習所成種。諸法的生起,除了見道初刹那的無漏智,是從本有種子生起外,其作的一切法,無不由本有、新熏二種子的和合而生。
按其性質,1、從有漏無漏分,流轉生死的有爲法就是有漏種子;屬于解脫法門熏成的就是無漏法種子。有漏即有煩惱,有變化的;無漏即清淨不變的。2、以叁性分,善性有人天善、解脫善、菩薩善。人天善即修五戒十善法;解脫善即修戒定慧的解脫行,菩薩善就是以悲願心修六度四攝等。惡性就是造五逆十惡如殺父、殺母、出佛身血、焚毀寺廟、破和合僧等,爲五逆;十惡即、殺、盜、淫、妄等。無記就是非善非惡的中性。3、名言種子和異熟種子,凡是可以用語言文字了解的,屬第六意識的範圍所熏成的種子,叫名種子。名言就是表示能依文解義,包括概念、推理、判斷。某種概念和思維熏成了某一種潛在的種子,此限于第六意識,叫表義名言。另有顯境名言,指前七轉識有緣外境的作用、由緣境所熏成的種子可由名言顯示就叫顯境名言。
異熟種子又名業種子,是有漏善惡的前六識所熏習的種子。此種子性能很強,作爲增上緣能助長將來感各種異熟果,引生總別二報。即于第六識相應心所,依身、口、意叁造作善惡等業,熏自識心所種子于阿賴耶識。引遠果使業力不絕爲牽引因。
由此可以看出我們人之所以流轉生死,並有種種不同的果報,就是因爲七轉識對外境起攀緣,執有實在的我法,致使身、口、意造作種種業,由此業種聚集在第八識中,因緣成熟又感未來的果報體。都是因爲我們所種的業種子不同,若種善種即得善報,種惡種即得惡報,若多聞熏習,持戒修行即可轉染成淨,轉識成智,(即轉染汙的前五識爲成所作智、轉第六識爲妙觀察智、轉第七識爲平等性智、轉第八識爲大圓鏡智),出離生死輪回,得到人生的解脫,成就大菩提果。
四、種子與識及現行因果的關系
1、種子與識的關系:
種子是藏于第八識自體中的生果功能,非離了第八識另有異體的存在。二者的關系:從體用上說,第八識是有情的主體,種子是其作用,攝用歸體,其性都爲無記,故非異。若體用別說,第八識的體是無記性,而種子爲叁性諸法所生,又生起叁性諸法現行,故非一。從因果上說,第八識是現行,種子是生因,兩者間有因果關聯。相順不相違,其性不異。但種子是隱伏于第八識中的能生作用,現行是其所生果,且已顯現故,其一隱、一顯,故非一。從體用、因果二門看有不異不一的關系。《攝大乘論講記》亦雲:第八識與種子,是不一不異的渾融,有種子識之稱,可見第八識對種子,一方面要保持體用與因果關系,一方面又要爲七轉識熏習新生種子的場所——熏處。但種子的熏習,必須要有能熏法和所熏處的和合。所熏是第八阿賴耶識,它是無覆無記性。以其本身力量很薄弱,無抗拒力,所以受熏。能熏是前七識心、心所法,有強有力的活動性,這種活動即是我們的行爲動作,心思意想等,由此活動力能熏第八識。總之,這熏習義明顯的說,就是能熏法與所熏法俱時和合,由能熏法擊發所熏的法,能令未生的種子,新生起來,令已生的種子,熏令增長。然而,能熏和所熏必須具備四個條件才能進行熏習作用。
(一)所熏四義:
(1)堅住性:即從始至終,其性質一類相續不斷,沒有變易,此簡別不是前七識和色法等,有變易故,非堅住性。
(2)無記性:爲所熏的法,一定是勢力庸劣,性是無覆無記的,這樣才能夠不與能熏的善惡法相違,能受熏善惡等習氣,如善法不能受惡法熏,惡法不能受善法熏。此遮善染,勢力強勝,無所容納,故非所熏。
(3)可熏性:即本身是自在,又不是一種常住堅密的實體,因此非自在的假法和常住堅密法就是不能受熏。如依于他起的心心所法、色法和堅密常住的無爲法都不能受熏。
(4)與能熏共和合性:此謂所熏與能熏和合,須同時同處,不即不離。若不同時同處,則無關系,不可以言和合。如講經說法,說法者與聽法者合無間才能接受。
(二)能熏四義:
(1)…
《淺談對唯識種子的認識(賢戒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