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那识与前六识之关系,主要表现在种子方面,虽然经文中并未直接说前六识的生起是阿陀那识所持之种子所起的现行,但我们可以通过经中所举大暴水流喻即可得知。并且经末颂语说“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暴流”,“一切种子”即是说明阿陀那识能持一切诸法种子,就是经中所说的“一切种子心识”,亦即《唯识三十颂》所说的“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恒转如瀑(暴)流”。[60] “如暴流”此有二义,一者是说阿陀那识所持之诸法种子如暴流水运动不息,生灭变化,即《成唯识论》所说种子有“刹那灭”之特性;[61]二者是说阿陀那识所持之种子遇缘生起诸法现行,即经中所说“由似瀑(暴)流阿陀那识为依止,为建立故,若于尔时有一眼识生缘现前,即于此时一眼识转;若于尔时乃至有五识身生缘现前,即于此时五识身转”。依此,《楞伽经》也说:
“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波鼓冥壑,无有断绝时。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62]
《成唯识论》引《楞伽经》颂,并解释说:
“是一切法真实种子,缘击便生转识波浪,恒无间断,犹如瀑流。……眼等诸识无如大海恒相续转起诸识浪,故知别有第八识性。”[63]
由此可知,阿陀那识在《深密》中即是一切种子心识,属本识,是“心意识”之“心”,而非是“意”。
3、唯识学若从其思想发展史上看,大致可分为四期,即唯心论、瑜伽学、法相学和唯识学。唯心论是瑜伽唯识学的萌芽期,即原始佛教到初期大乘这一时期的佛教,是其思想的根源所在,主要有三大思想为其内容,一是以意识为核心的认识论,二是业感轮回说的本识论,三是善恶业缘何不失的习气(种子)说。依此唯心论而开出瑜伽、法相和唯识学。瑜伽学的代表人物是弥勒,法相学的代表人物是无著,唯识学的代表人物是世亲;世亲以后的十大家,则是将瑜伽、法相和唯识思想进行融贯综合,后世学者即依此统称为“唯识学”。《解深密经》是唯识学早期的经典,与瑜伽学是很相近的,因此,弥勒的《十七地论》——“本地分”在解说前六识的生起这一问题时,是与《深密》极其相似的。《瑜伽》认为,前六识之生至少要具备三个条件,即俱有依、种子依和等无间依,其中种子依便是“一切种子阿赖耶识”。[64]《深密》在本识论上是以阿陀那识为核心的,《瑜伽》则是以阿赖耶识为其核心的,这是本识论发展史上的一个标志,也是唯识学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瑜伽》所说六识之生所具的三个条件,与《深密》是略有不同的,其中俱有依在原始佛教、部派佛教、《深密》等中都是相同的,是指诸识生起时有各自所依的根与之同起,如《深密》说“此中有识,眼及色为缘生眼识”,乃至“耳鼻舌身及声香味触为缘,生耳鼻舌身识”。眼、耳、鼻、舌、身即五根,色、身、香、味、触即五尘,根尘相触即生五识,其中五根便是五识的俱有依。等无间依即是无间灭意,属部派佛教所说的意根,《深密》并没有明文提出,但后来唯识学所说前五识之生有意识作其“分别依”,如《深密》说“眼(耳鼻舌身)为缘生眼(耳鼻舌身)识,与眼(耳鼻舌身)识俱随行,同时同境,有分别意识转”,此中“分别意识”即是前五识生起时的分别依。前面说过,《解深密经》是以阿陀那识为其本识论的核心,其经中所说的一切种子心识便是阿陀那识,这从《心意识相品》末颂“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暴流”即可得知。所以前六识之生所具的种子依,《瑜伽》说是“一切种子阿赖耶识”,实际上也可说成是“一切种子阿陀那识”,因为《瑜伽》在解释种子依时,虽其思想是偏于阿赖耶识的,但与《深密》所解说的阿陀那识是相近的,如说:
“种子依,谓即此一切种子、执受所依、异熟所摄阿赖耶识。”[65]
从论文中可以看出,种子依实际上就是指的阿赖耶识,因为种子是藏于赖耶识中的,前六识的生起,即是赖耶中的种子所生起的现行。阿陀那识是一切种子的执持者,是前六识生起的所依,所以“以阿陀那识为依止,为建立故,六识身转”,是指前六识是以阿陀那识所持之种子为依止、为建立而生起。因此,阿陀那识是本识,即心,并非是末那识——意。
注:
[52]《杂阿含经》(三一二)卷一三,《大正藏》册2,页90上—中
[53]《杂阿含经》卷一三,第323到332、336到342经,《大正藏》册2,页91下—93下
[54]《杂阿含经》(三三三)卷一三,《大正藏》册2,页92中
[55]《杂阿含经》(三三五)卷一三,《大正藏》册2,页92下
[56]《萨婆多宗五事论》,《大正藏》册26,页995下
[57]《五事毗婆沙论》卷上,《大正藏》册26,页991中
[58]《解深密经》卷一,《大正藏》册16,页692中—下
[59] 转引自明·广益《百法明门论·八识规矩颂纂释》,页142—144,(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1994年11月影印本
[60]《唯识三十论颂》,《大正藏》册31,页60中
[61]《成唯识论》卷二,《大正藏》册31,页9中
[62]《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一,《大正藏》册16,页484中
[63]《成唯识论》卷三,《大正藏》册31,页14下
[64]《瑜伽师地论》卷一,《大正藏》册30,页279上—280中
[65]《瑜伽师地论》卷一,《大正藏》册30,页279上
《瑜伽唯识学心意识之探究(四)》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