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瑜伽唯识学的起源与发展(一)▪P2

  ..续本文上一页厌患苦故求趣涅槃。”(注15)

  对于犊子部的这种实我论,《成唯识论》认为有情的流转,并不是有“我”在流转,不过是以烦恼为因,造作诸业而轮回(业果)相续;由厌离生死流转之苦,而求趣涅槃解脱,这与实我并不相关。其他细心说、有分识、穷生死蕴、根本识都是对有情结生相续问题的解说,其中也有相关联的种子说,这为后来瑜伽唯识学“本识论”的建立起到了很好的借鉴。

  二、习气说。在瑜伽唯识学者的眼里,习气即是种子,但在原始佛教中却是烦恼的异名,其别名犹有缠、随眠等。说习气、余习、种子等,这些都是取譬为名,如以香熏衣,衣留有香气,即所谓习气。种子则是说明它是生起现行事物的重要因素。在原始佛教及初期大乘佛教中习气、种子都是就“业”而说的(其中包括烦恼),并不如唯识学所说的种子还包括有“名言”部份。龙树在《大智度论》中说:

  “断一切烦恼习者,烦恼名略说则三毒,广说则三界九十八使,是名烦恼。烦恼习名烦恼残气,若身业、口业不随智慧,似从烦恼起;不知他心者,见其所起,生不净心,是非实烦恼,久习烦恼故,起如是业。……如乳母衣,久故垢者,虽以纯灰净浣,虽无有垢,垢气犹在。如是习气,诸余圣贤虽能断烦恼,不能断习。”(注16)

  此中所说的“习”、“残气”就是所谓的习气,是指烦恼而说的。部派佛教中的“本识论”虽是在解决“有情结生相续谁为其主体”的问题,但相关地也在解决习气的问题。如犊子部在论证“实我”时,举“忆念”及“六识生依止”来说明,(注17)在后期唯识学看来还是属于“种子说”的范畴。部分经部学者所提出的“七心论”中有“集起心”与“种种心”,其说法最近于瑜伽唯识学,如世亲《成业论》说:

  “应如一类经为量者,所许细心彼位犹有。……心有二种:一、集起心,无量种子集起处故;二、种种心,所缘行相差别转故。”(注18)

  即说明此“心”是无量种子的保存者(集起);同时六识所缘的六尘境界即是此“心”中的种子所起之现行(种种心)。从表面上看与唯识学的说法几无差别,然则“七心论”者所说之“心”并非瑜伽唯识学所说的阿陀那识或阿赖耶识,不过仍是细心(细意识)说的一种,但对唯识学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三、认识论。此一思想主要是指六识论,此六识论又是以“意识”为核心,认识论即主要是针对意识而说的。此有二流,一谓意识的染净、善恶的不同而有世间善趣与恶趣及出世解脱的形成;二是就定中所见影像而说唯心所现。前者主要是就“业感的缘起观”而说的,如《增壹阿含经》说:

  “心为法本,心尊心使,心之念恶,即行即施,于彼受苦,轮轹于辙。心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善,即行即为,受其善报,如影随形。”(注19)

  谓世间善恶的形成即是“心”与无明烦恼相应而造作恶业,由是便感世间恶趣;反之则感善趣。以此道理故说是“心为法本,心尊心使”。龙树在承此由心造善恶业而感生苦、乐报的“业感缘起”观上,在《大乘二十颂论》中说世间的形成是由“心”造善恶业,而出世间的形成亦是由“心”造清净业,于是便总结说:

  “此一切唯心,安立幻化相,作善不善业,感善不善生。若灭于心轮,即灭一切法。”(注20)

  再者,关于唯心所现的观点,其“心”是指第六意识,并非是后来唯识学所说的“阿赖耶识”。龙树说“若灭于心轮,即灭一切法”虽是就业感的缘起观而说,但与“法是心所现的影像”说法又较为接近了,如《大智度论》说:

  “佛法相虽空,亦复不断灭;虽生亦不常,诸行业不失。诸法如芭蕉,一切从心生。若知法无实,是心亦复空。”(注21)

  但真正说境由心现,法是心的影像,这还是得力于禅观者在定中观佛或青瘀、白骨等相,由到一定程度,所观之物即在定中显现,从而说一切诸法皆是心之所生。如《般舟三昧经》说:

  “欲见佛,即见。见即问,问即报,闻经大欢喜。作是念:佛从何来?我身到何处?自念:佛无所从来,我亦无所至。自念:欲处、色处、无色处,是三处意所作耳。我所念即见,心作佛,心自见,心是佛,……心是我身。心见佛,心不自知,心不自见心。心有想为痴,心无想是涅槃。”(注22)

  龙树在《大智度论》中也引到了这段经文,说是以此“心相即入诸法实相,所谓常空”。(注23)其实,此一思想在《华严经·入法界品》中亦有体现,可谓是前后一贯的,如说:

  “……我见如是等十方各十佛刹微尘数如来,彼诸如来,不来至此,我不往彼。我若欲见安乐世界阿弥陀如来,随意即见。我若欲见栴檀世界金刚光明如来、妙香世界宝光明如来、莲华世界宝莲华光明如来、妙金世界寂静光如来、妙喜世界不动如来、善住世界师子如来、镜光明世界月觉如来、宝师子庄严世界毗卢遮那如来,如是一切,悉皆即见。然彼如来,不来至此,我身亦不往诣于彼。知一切佛及与我心,悉皆如梦;知一切佛犹如影像,自心如水;知一切佛所有色相,及以自心,悉皆如幻;知一切佛及以己心,悉皆如响。我如是知,如是忆念:所见诸佛,皆由自心。”(注24)

  此“唯心所现”的思想,真正引起唯识学者所注意的还是《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于该品中弥勒(慈氏)与世尊问答止观时心所缘的影像,是一还是异时,世尊说是无异的,因为所见的影像是识之所现。如说:

  “当言无异。何以故?由彼影像唯是识故。善男子!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此中无有少法能见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时,即有如是影像显现。……而诸愚夫不能如实知唯是识,作颠倒解。”(注25)

  此即是学界称之为的“影像门唯识”,(注26)并被《摄大乘论》引以为“一切唯识”的教证。(注27)但《深密》“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之“唯识”,与初期大乘佛教所说“唯心”都是同义的,都是六识论者,是以意识为核心的认识论。不过“唯心论”佛教经无著的整理,其本识论、种子说、认识论都被融为一体,识的内容也增加到八个,从而将“唯心论”过渡到“唯识论”,其代表作品则是《摄大乘论》,但该论毕竟是瑜伽、法相到唯识过渡期间的作品,仍有极强的“唯心”色彩。

  注:

  (注 1)大乘佛教的开出,实与大众部有关,如真谛《部执异论疏》说大众部“有大乘义”。参见隋·吉藏《三论玄义》,《大正藏》册45,页8下—9上

  (注 2)参见《文殊师利现宝藏经》卷下,《大正藏》册14,页460;《大方广宝箧经》卷中,《大正藏》册14,页474上

  (注 3)《维摩诘所说经》卷上,《大正藏》册14,页539上—中

  (注 4)《佛说慧印三昧经》,《大正藏》册15,页464中

  (注 5)《佛说济诸方等学经》,《大正藏》册9,页376上;377上

  (注 6)《佛说济诸方等学经》,《大正藏》册9,页375中

  (注 7)《大宝积经·普明菩萨会》卷四三,《大正藏》册11,页634上

  (注 8)《大智度论》卷二六,《大正藏》册25,页254上

  (注 9)《解深密经》卷二,《大正藏》册16,页693下—694上

  (注10)《中论》卷一,《大正藏》册30,页1中

  (注11)《瑜伽师地论释》,《大正藏》册30,页883下

  (注12)《长阿含经》卷一○,页171—172,(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3月1版(以下所引四《阿含》皆为宗教文化出版社本)

  (注13)《杂阿含经》(二八八),卷一二,页259

  (注14)《阿毗达磨俱舍论》卷二九,《大正藏》册29,页156下

  (注15)《成唯识论》卷一,《大正藏》册31,页2中

  (注16)《大智度论》卷二七,《大正藏》册25,页260中—下

  (注17)参见《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一一,《大正藏》册27,页55上

  (注18)《大乘成业论》,《大正藏》册31,页784中—下

  (注19)《增壹阿含经》(四七○)卷五一,页838

  (注20)《大乘二十颂论》,《大正藏》册30,页256下

  (注21)《大智度论》卷八,《大正藏》册25,页117下—118上

  (注22)《佛说般舟三昧经》,《大正藏》册13,页899下

  (注23)《大智度论》卷二九,《大正藏》册25,页276上—中

  (注24)《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六三,《大正藏》册10,页339下—340上

  (注25)《解深密经》卷三,《大正藏》册16,页698上—中

  (注26)参见高崎直道《瑜伽行派的形成》,李世杰译,蓝吉富主编“世界佛学名著译丛67”,《唯识思想》第一章,页16—20,(台北)华宇出版社,1985年8月初版

  (注27)《摄大乘论本》卷中,《大正藏》册31,页138中

  

《瑜伽唯识学的起源与发展(一)》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