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故形容之为“边”。至于“中主”,窥基有以下一节话:
列中主者,谓天亲等辅从慈氏、《深密》等经,依真俗谛说一切法有空不空。……此即建立三性唯识,我法境空,真俗识有,非空非有中道义立。即以所明说一切法非空非有中道之义,以为宗也。(注51)
窥基这里举出世亲的教学,为“中主”的代表,其所说的“中主”,明显是指瑜伽行思想。窥基指出世亲依《解深密经》和弥勒的教旨,建立三性和唯识的教义,就“我”和“法”两种境为心识活动所变现,是遍计我执的对象,说它们是“空”;就“真”和“俗”两种识分别为依他起和圆成实的实然存在,说它们是“有”。由于其教说兼具“有”和“空”两面,既不偏取有的一边(“非有”),亦不偏取空的一边(“非空”),能体现佛说的中道精神,故名之为“中主”。
上述《法苑义林章》以“异宗”和“自主”两门为总纲的判教体系,包括了对印度各非佛教教派、小乘各部派、与及大乘两大思想派别这三大教学潮流的判别,其涵盖面不可谓不广阔。只是《法苑义林章》申述这体系时,把大部分篇幅用在状述前两潮流,而其所言完全是袭取《瑜伽师地论》和《异部宗轮论》的成说,由是给人了无新意的印象。这体系最值得注意地方,是其所流露的强烈学派意识:例如它把小乘部派的教说归入“异宗”一门,跟外道的教说并列,清楚显示出排抑小乘的意向;又在“自主”一门界别“边主”
和“中主”,以前者指谓中观教说,以后者指谓瑜伽行教说,显然是要突出后者的优越性。
关于对不同宗派宗义的界别,窥基除了在《法苑义林章》提出“异宗”、
51 同上注,页 251 上。
“自主”两门分类外,又在其他著作提出“八宗”分类。当中以《说无垢称经疏》所述最详:
以理据宗,宗乃有八:一、我法俱有宗:谓犊子部等。彼说我、法二种俱有,立三聚法:一有为聚、二无为聚、三非二聚;前二聚法,第三聚我。又立五德藏:一过去、二未来、三现在、四无为、五不可说。此(第五)
即是我,不可说是有为无为故。
二、有法无我宗:谓萨婆多等。彼说诸法二种所摄:一名、二色;或四所摄:去、来、今、及无为法;或五所摄:一心、二心所、三色、四不相应、五无为。故一切法皆悉实有。
三、法无去来宗:谓大众部等,说有现在及无为法,过去、未来体用无故。
四、现通假实宗:谓说假部等。彼说无去(世)、来世。现在世中诸法,在蕴可实,在界、处假,随应诸法假实不定。《成实论》等、经部别师,亦即此类。
五、俗妄真实宗:谓说出世部等。世俗皆假,以虚妄故;出世法实,非虚妄故。
六、诸法但名宗:谓一说部。一切我、法,唯有假名,都无体故。
七、胜义皆空宗:谓清辨等,明说空经,以为了义。
说一切法,世俗可有,胜义皆空。
八、应理圆实宗:谓护法等,弘扬《花严》、《深密》等经。虽说二谛,随其所应,具有空理,圆妙无阙,实殊胜故。(注52)
窥基在《大乘百法明门论解》把这八宗区别为“唯小乘”、“通于大小乘”、“唯大乘”三组,并举出更多持前三种宗义的小乘部派:
52 卷一,《大正藏》卷 38,页 999 上 中。
总一代圣教,浅深为次,分而为八:一、我法俱有宗: 此宗摄二十部五部之义,谓犊子部、法上部、贤胄部、正量部、密林山部。或亦取经部根本一分之义。
二、法有我无宗:摄三部全,谓一切有部、雪山部、多闻部。更兼化地部末计一分之义。
三、法无去来宗:摄七部全,谓大众部、鸡胤部、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法藏部、饮光部。兼取化地部根本一分之义。
四、现通假实宗:摄说假部全,末经部一分之义。此上四宗,唯为小乘。
五、俗妄真实宗:即说出世部。
六、诸法但名宗:即一说部。此二通于大、小乘。
七、胜义俱空宗。
八、应理圆实宗。
后二唯大。(注53)
总括以上两节引文所述,“八宗”为自浅至深的八门宗义。
当中前四门纯粹是小乘性质,它们分别为:(1)我法俱有宗:这主要是犊子部、法上部、贤胄部、正量部、密林山部这五小乘部派的立场。这些部派以“三聚法”和“五德藏”为实有;而“三聚法”中的“有为”、“无为”二聚、与及“五德藏”中的“过去”、“现在”、“未来”、“无为”四德藏。乃是外在的“法”;“三聚法”中的“非有为非无为”一聚法、与及“五德藏”中的“不可说”一德藏,乃是指内在的“我”;因此说犊子部等是以“我法俱有”为“宗”义。
(2)有法无我宗:这主要是一切有部、雪山部、多闻部这三小乘部派的立场。这些部派主张一切“法”皆是实有,而它们把一切法或划分为名、
53 卷上,《大正藏》卷 44,页 46 下。
色两类,或划分为过去、现今、未来、无为四类,或划分为心、心所、色、不相应行、无为五类、当中都没有“我”一类法。因此说一切有部等是以“有法无我”为“宗义”。
(3)法无去来宗:这主要是大众部、鸡胤部、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法藏部、饮光部这七小乘部派的立场。这些部派主张在一切法中,唯现在法和无为法为实有,过“去”法和未“来”法的体和用均“无”有,因此说它们是以“法无去来”为“宗义”。
(4)现通假实宗:这主要是说假部的立场。说假部主张不但过去法和未来法是无有,在现在法中,亦唯五蕴可说是真“实”,十二处和十八界都是虚“假”,因此说它是以“现通假实”为“宗”义。
第五、六两门宗义是兼通小乘和大乘,它们分别为:(5)俗妄真实宗:这是说出世部的立场。说出世部主张所有世“俗”法,包括五蕴在内,都是虚“妄”的假有,唯有出世间法是“真实”,因此说它是以“俗妄真实”为“宗”义。
(6)诸法但名宗:这是一说部的立场。一说部主张一切存在,包括“我”和所有层面的“法”,都是没有实体,“但”是假“名”,因此说它是以“诸法但名”为“宗”义。
第七、八两门宗义纯粹是大乘性质,它们是:(7)胜义俱空宗:这是清辨等中观论师的立场。这些论师以演说空义的佛典为据,主张一切法依世俗层面看可以说是有,就“胜义”层面观则皆是“空”,因此说他们是以“胜义俱空”为“宗”义。
(8)应理圆实宗:这是护法等瑜伽行论师的立场。这些论师立说以《解深密经》、《华严经》等为根据,其相“应”的道“理”兼具备有和空两方面,“圆”妙无阙,真“实”殊胜,故称美其“宗”义为“应理圆实”。
上述的“八宗”分类,要远比前述的“异宗、自主”两门分类为简要;它没有旁涉非佛教教派的主张,而其述小乘部派的宗义,又作出大刀阔斧简化,摄十一宗为六宗,而每宗只举出其最具代表性的一义。再加上其分类准则前后一贯,都是以教义为主,教派为辅,清楚明了,由是受到后人
重视,跟“三时”分类同被视为法相宗判教教理的核心。“八宗”分类还有另外一处跟“异宗、自主”两门分类不同的地方,是值得注意者,乃是它没有把小乘教说一律排拒为“异宗”;并于界别八宗时,立“通于大小乘”一组,亦即肯认一些小乘部派的宗义,有跟大乘教学相通之处。不过若论其整体的旨要,“八宗”分类自下至上区别出八门佛教宗义,以诸小乘部派教理为前六门,以中观学派的教理为第七门,以瑜伽行教理为最上的第八门,其目的明显是要强调瑜伽行学说的殊胜,这点则跟“异宗、自主”两门分类是完全一致的。
结论
本文首先检视窥基对前人判教主张的批评,继而逐一阐述窥基著作里最常见的判教分类,包括“三时”、“顿渐二教”、“异宗、自主”二门、和“八宗”。整体观,窥基的判教学说包括两方面:对佛陀教说的分判和对佛教诸学派宗义的分判。在对佛陀教说分判方面,窥基不满意前人在这方面的说法或太偏重求同(如菩提流支的“一时”说),或太偏重表异(如古德的“顿渐二教”说把诸佛经定然判属顿、渐两类),或没有经说为凭(如刘的“五时”说)。针对这些缺失,窥基以《解深密经》为根据,设立“三时”的界别,显示佛陀不同时段的教说教相上的殊异;又总合三时之教为“渐教”,指出“渐教”跟“顿教”的内容是相通,同一佛经可同时判归顿、渐两类,从而显示佛陀不同方式的教说作用上的通同。在对佛教诸学派的宗义分判方面,窥基不满意前人在这方面的分类不周遍;而针对此不足,他提出“异宗、自主”二门和“八宗”的界别,对佛教小、大二乘、以至诸非佛教教派的教学主旨,作出全盘检讨。又比起其对佛陀教说的判别,其对佛教诸学派的宗义的判别较注重突出殊异一面,表现了确立瑜伽行学派为一尊的意图。
《窥基大师的判教思想(廖明活)》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