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窺基大師的判教思想(廖明活)▪P5

  ..續本文上一頁故形容之爲“邊”。至于“中主”,窺基有以下一節話:

  列中主者,謂天親等輔從慈氏、《深密》等經,依真俗谛說一切法有空不空。……此即建立叁性唯識,我法境空,真俗識有,非空非有中道義立。即以所明說一切法非空非有中道之義,以爲宗也。(注51)

  窺基這裏舉出世親的教學,爲“中主”的代表,其所說的“中主”,明顯是指瑜伽行思想。窺基指出世親依《解深密經》和彌勒的教旨,建立叁性和唯識的教義,就“我”和“法”兩種境爲心識活動所變現,是遍計我執的對象,說它們是“空”;就“真”和“俗”兩種識分別爲依他起和圓成實的實然存在,說它們是“有”。由于其教說兼具“有”和“空”兩面,既不偏取有的一邊(“非有”),亦不偏取空的一邊(“非空”),能體現佛說的中道精神,故名之爲“中主”。

  上述《法苑義林章》以“異宗”和“自主”兩門爲總綱的判教體系,包括了對印度各非佛教教派、小乘各部派、與及大乘兩大思想派別這叁大教學潮流的判別,其涵蓋面不可謂不廣闊。只是《法苑義林章》申述這體系時,把大部分篇幅用在狀述前兩潮流,而其所言完全是襲取《瑜伽師地論》和《異部宗輪論》的成說,由是給人了無新意的印象。這體系最值得注意地方,是其所流露的強烈學派意識:例如它把小乘部派的教說歸入“異宗”一門,跟外道的教說並列,清楚顯示出排抑小乘的意向;又在“自主”一門界別“邊主”

  和“中主”,以前者指謂中觀教說,以後者指謂瑜伽行教說,顯然是要突出後者的優越性。

  關于對不同宗派宗義的界別,窺基除了在《法苑義林章》提出“異宗”、

  51 同上注,頁 251 上。

  “自主”兩門分類外,又在其他著作提出“八宗”分類。當中以《說無垢稱經疏》所述最詳:

  以理據宗,宗乃有八:一、我法俱有宗:謂犢子部等。彼說我、法二種俱有,立叁聚法:一有爲聚、二無爲聚、叁非二聚;前二聚法,第叁聚我。又立五德藏:一過去、二未來、叁現在、四無爲、五不可說。此(第五)

  即是我,不可說是有爲無爲故。

  二、有法無我宗:謂薩婆多等。彼說諸法二種所攝:一名、二色;或四所攝:去、來、今、及無爲法;或五所攝:一心、二心所、叁色、四不相應、五無爲。故一切法皆悉實有。

  叁、法無去來宗:謂大衆部等,說有現在及無爲法,過去、未來體用無故。

  四、現通假實宗:謂說假部等。彼說無去(世)、來世。現在世中諸法,在蘊可實,在界、處假,隨應諸法假實不定。《成實論》等、經部別師,亦即此類。

  五、俗妄真實宗:謂說出世部等。世俗皆假,以虛妄故;出世法實,非虛妄故。

  六、諸法但名宗:謂一說部。一切我、法,唯有假名,都無體故。

  七、勝義皆空宗:謂清辨等,明說空經,以爲了義。

  說一切法,世俗可有,勝義皆空。

  八、應理圓實宗:謂護法等,弘揚《花嚴》、《深密》等經。雖說二谛,隨其所應,具有空理,圓妙無阙,實殊勝故。(注52)

  窺基在《大乘百法明門論解》把這八宗區別爲“唯小乘”、“通于大小乘”、“唯大乘”叁組,並舉出更多持前叁種宗義的小乘部派:

  52 卷一,《大正藏》卷 38,頁 999 上 中。

  總一代聖教,淺深爲次,分而爲八:一、我法俱有宗: 此宗攝二十部五部之義,謂犢子部、法上部、賢胄部、正量部、密林山部。或亦取經部根本一分之義。

  二、法有我無宗:攝叁部全,謂一切有部、雪山部、多聞部。更兼化地部末計一分之義。

  叁、法無去來宗:攝七部全,謂大衆部、雞胤部、製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法藏部、飲光部。兼取化地部根本一分之義。

  四、現通假實宗:攝說假部全,末經部一分之義。此上四宗,唯爲小乘。

  五、俗妄真實宗:即說出世部。

  六、諸法但名宗:即一說部。此二通于大、小乘。

  七、勝義俱空宗。

  八、應理圓實宗。

  後二唯大。(注53)

  總括以上兩節引文所述,“八宗”爲自淺至深的八門宗義。

  當中前四門純粹是小乘性質,它們分別爲:(1)我法俱有宗:這主要是犢子部、法上部、賢胄部、正量部、密林山部這五小乘部派的立場。這些部派以“叁聚法”和“五德藏”爲實有;而“叁聚法”中的“有爲”、“無爲”二聚、與及“五德藏”中的“過去”、“現在”、“未來”、“無爲”四德藏。乃是外在的“法”;“叁聚法”中的“非有爲非無爲”一聚法、與及“五德藏”中的“不可說”一德藏,乃是指內在的“我”;因此說犢子部等是以“我法俱有”爲“宗”義。

  (2)有法無我宗:這主要是一切有部、雪山部、多聞部這叁小乘部派的立場。這些部派主張一切“法”皆是實有,而它們把一切法或劃分爲名、

  53 卷上,《大正藏》卷 44,頁 46 下。

  色兩類,或劃分爲過去、現今、未來、無爲四類,或劃分爲心、心所、色、不相應行、無爲五類、當中都沒有“我”一類法。因此說一切有部等是以“有法無我”爲“宗義”。

  (3)法無去來宗:這主要是大衆部、雞胤部、製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法藏部、飲光部這七小乘部派的立場。這些部派主張在一切法中,唯現在法和無爲法爲實有,過“去”法和未“來”法的體和用均“無”有,因此說它們是以“法無去來”爲“宗義”。

  (4)現通假實宗:這主要是說假部的立場。說假部主張不但過去法和未來法是無有,在現在法中,亦唯五蘊可說是真“實”,十二處和十八界都是虛“假”,因此說它是以“現通假實”爲“宗”義。

  第五、六兩門宗義是兼通小乘和大乘,它們分別爲:(5)俗妄真實宗:這是說出世部的立場。說出世部主張所有世“俗”法,包括五蘊在內,都是虛“妄”的假有,唯有出世間法是“真實”,因此說它是以“俗妄真實”爲“宗”義。

  (6)諸法但名宗:這是一說部的立場。一說部主張一切存在,包括“我”和所有層面的“法”,都是沒有實體,“但”是假“名”,因此說它是以“諸法但名”爲“宗”義。

  第七、八兩門宗義純粹是大乘性質,它們是:(7)勝義俱空宗:這是清辨等中觀論師的立場。這些論師以演說空義的佛典爲據,主張一切法依世俗層面看可以說是有,就“勝義”層面觀則皆是“空”,因此說他們是以“勝義俱空”爲“宗”義。

  (8)應理圓實宗:這是護法等瑜伽行論師的立場。這些論師立說以《解深密經》、《華嚴經》等爲根據,其相“應”的道“理”兼具備有和空兩方面,“圓”妙無阙,真“實”殊勝,故稱美其“宗”義爲“應理圓實”。

  上述的“八宗”分類,要遠比前述的“異宗、自主”兩門分類爲簡要;它沒有旁涉非佛教教派的主張,而其述小乘部派的宗義,又作出大刀闊斧簡化,攝十一宗爲六宗,而每宗只舉出其最具代表性的一義。再加上其分類准則前後一貫,都是以教義爲主,教派爲輔,清楚明了,由是受到後人

  重視,跟“叁時”分類同被視爲法相宗判教教理的核心。“八宗”分類還有另外一處跟“異宗、自主”兩門分類不同的地方,是值得注意者,乃是它沒有把小乘教說一律排拒爲“異宗”;並于界別八宗時,立“通于大小乘”一組,亦即肯認一些小乘部派的宗義,有跟大乘教學相通之處。不過若論其整體的旨要,“八宗”分類自下至上區別出八門佛教宗義,以諸小乘部派教理爲前六門,以中觀學派的教理爲第七門,以瑜伽行教理爲最上的第八門,其目的明顯是要強調瑜伽行學說的殊勝,這點則跟“異宗、自主”兩門分類是完全一致的。

  結論

  本文首先檢視窺基對前人判教主張的批評,繼而逐一闡述窺基著作裏最常見的判教分類,包括“叁時”、“頓漸二教”、“異宗、自主”二門、和“八宗”。整體觀,窺基的判教學說包括兩方面:對佛陀教說的分判和對佛教諸學派宗義的分判。在對佛陀教說分判方面,窺基不滿意前人在這方面的說法或太偏重求同(如菩提流支的“一時”說),或太偏重表異(如古德的“頓漸二教”說把諸佛經定然判屬頓、漸兩類),或沒有經說爲憑(如劉的“五時”說)。針對這些缺失,窺基以《解深密經》爲根據,設立“叁時”的界別,顯示佛陀不同時段的教說教相上的殊異;又總合叁時之教爲“漸教”,指出“漸教”跟“頓教”的內容是相通,同一佛經可同時判歸頓、漸兩類,從而顯示佛陀不同方式的教說作用上的通同。在對佛教諸學派的宗義分判方面,窺基不滿意前人在這方面的分類不周遍;而針對此不足,他提出“異宗、自主”二門和“八宗”的界別,對佛教小、大二乘、以至諸非佛教教派的教學主旨,作出全盤檢討。又比起其對佛陀教說的判別,其對佛教諸學派的宗義的判別較注重突出殊異一面,表現了確立瑜伽行學派爲一尊的意圖。

  

《窺基大師的判教思想(廖明活)》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