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唯识学——心识与中道义
圆悟
前言
佛法博大精深,浩如烟海,义理通途,不出诸宗所畅,三藏十二部,无非诸法实相。正所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而被视为法相繁染,义理艰涩,甚深的唯识学,它以有情主体“识”的展现,道出“唯识无境”的理论宗旨,以虚妄唯识的观点环扣着佛法的核心:缘起思想;又以严密的组织结构概以三性三无性的重要教义层层深入地阐述诸佛无上的真如妙理。本文就有情的主体“识”,以直接剖析迷悟的根源而谈。因为以“识”展开的层层理论,淋淳尽析宇宙森罗万象,很直接地解决有情流转还灭的实际问题。要透视生命的真相,要脱离假我的缠缚,这实际的问题,乃是愚学视唯识学的优越所在。文中并不详析其学派理论的结构义趣,仅略以概述该宗的几个重要课题的安立意义。祈望有更多学人重视和发扬这一幽深的教法,乃至能就以唯识行门直超如来大觉智海。
一、心识的内涵
“万法唯识所现,唯心所变”,可说是唯识学人常脱口之词,也正是唯识学宗旨所在。然就心识的问题,不仅是唯识学的重要课题,也是诸宗经论所强调的重要环节。如《华严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行造。”永明大师《宗镜录》云:“千经万论悉唯心说”。又天台所言:“一心三观,一念三千”等均不离开心识而谈。在原始佛教中佛所说的“蕴、处、界”三科教法,教无不头号重于识蕴、识支、意识界来展开教义的。尤其在《解深密经·心意识相品》中物以心识的问题详细探讨分析了众生生死流转以及业力承担的主体。
1、赖耶的安立意义
具体来说,有情心识的得要就是体现在赖耶心王的安立。它不仅是有情精神的主导,也是世间万有诸法的所依。凡为有情心识所缘的一切对象,都是赖耶识的现行,不离开赖耶识与诸识之间的因果关系,以诸识具备能变所变识辩论来成立唯识无境的宗旨。星云大师很形象地比喻这心王赖耶的功能宛如“一江春水向东流”。其相续无间断故使众生常流转。所以有情的生命不会是世人所认为的“人死如灯灭”(死只是生死最后崩溃的阶段,即生命的最后一刹那)。虽然生命在现实的肉体上最后一念过去,但佛教认为有情的生命依然存在,不能说“死如灯灭”。一死什么都没有,这是佛教所不承认的。现世生命所依的报体虽尽,但此生所造的善恶业力是不灭的,这种潜在的力量将相续下去,遇缘会重新组成业报体,这能产生业报体的业力即是唯识里所说的种子。这种子依何而相续?大乘唯识学说就是依这阿赖耶识而相续不断,因上赖耶便成了种子的住所。除阿赖耶识外,没有其它法能够持种不散。何以见得?
如在五位百法中,色法不能持种,假如色法能持种,那生无色界的有情他的业种就没有法摄持。不相应行法不是实有之法故不能持种。无为法更不能持种,若持种便成有为法。心所有法也不能持种,因其随心而转不自在故。又如八个识中前六识也不能持种,因其有间断故。第七识也不能持种,因其有染污意不能为净法种子所依止。由此证明,摄持种子的功能唯有这无覆无记的赖耶心王。
那么唯识学又如何善巧地安立赖耶心王来体现它与诸识的关系,以及和诸法之间的关系来成立唯识层层理论义趣的呢?这在摄论中有详释,如从理论上通过三相的安立,即赖耶的自相、因相、果相(如自相的安立是为了说明本识如何能受转识熏,又能生诸转识的全貌。因相的安立则进一步细说杂染诸法熏成一切种子如何摄藏在赖耶识里,又以赖耶为自性于一切时中作现前的能生因,果相的安又立说明赖耶识后后相续而生中,引起本识内在的潜移密化。即这受熏而转化的本识如何因名言新徕而有能生性,或因有支熏习成熟万里引起异熟诸法种子所依止且又相续不断,才体现大乘唯识安立赖耶的必要性以及为能充分解决有情轮回实际问题作重要的理论依据。
所以唯识宗提出第八识在解决生命因惑上有安特殊的标竿意义,这在其它经论都有说到。如《大乘伽陀经》云:“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用涅槃证得。”由有第八识才生死相续,轮回六道和出离六道成圣果。《解深密经·心意识相品》云:“一切种子,心识成熟,展转和合,增长广大所依二执受:一者色诸根及所依执受;二者相名“分别”言说戏论执受。”就赖耶二种受功能又以种生现、现熏种的过程来幻现根身器界持续一期一期的诸业行,以异熟变性使众生随业改头换面前于诸趣常作客的。所谓“种子如瀑流,相续苦不断,致使六趣常流转,黑夜长眠不知明”这一周详细密、解释人生现象论的理论学说难道不值得我们去深思探讨吗?由此说明赖耶的安立不仅在唯识学上有极其生果的地位,也体同了唯识学所谈的心识这一重要课题正是整体佛法无非引导众生了脱生死苦海最直接的一面。
2、略释唯识义
佛法渊源于印度,之所以流传至今已有二千大百多年的历史,是因为它着重于探讨众生个体生死流转与还灭的实际问题。他宗所畅虽然也有如何断生死流,趣究极果的旨意,但在众生业力相续承担导致流转这一基本的实际问题上,从原始佛教乃至各部派佛教都没有一个完善的说法,乃至他宗也没有正面的详释,而在大乘唯识学中有其正面的揭示。它立以无覆无记的心王赖耶来承担业力的相续问题,主要依据体现在:以赖耶有持种、藏种、执受等多种功能作用以及异熟能变的性质无始无终牵引众生“去后来先作主翁”的本意,以所持之种为诸法现行之因来演绎宇宙森罗万象。
当然,谈到唯识,先须了知唯识的含义。在佛法中“唯识”的含义有其深度,一般不理解的人很容易与今日西洋哲学的“唯心论”相提并论。或者与心理学相混淆,甚至直接说佛教的“唯识”不就是世学的“唯心主义”吗?——非也!佛法中的“唯识”并不是俗人所言的“唯心主义”,也不是心理学所谈的六意识的想象活动,更不是西洋哲学一向否定外境存在的“唯心论”,(他认认为世间的一切事物都存在于我人的主观意识时,所以人的感觉或思想就是事物的一切,没有客观存在者)。这种完全否认外在的存在是佛法所要避免的,也是学人特别提醒各位要注意的一点。当然佛教的唯识也可以说是“唯心”。佛教唯识宗所谓的“识”有八种,也就是唯识学门核心之谈“八识学”,即吾人平等所具有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八个识。我们所说的“唯识无境”是说宇宙万象唯识所现,唯心我们所说的“唯识无境”是说宇宙万象唯识所现,唯心所变,虽都是唯心,但都要依因待缘而现。因识也是待缘生,怎能否定因缘所生事物的幻相呢?虽谈外境非有,但并没有否定缘生幻相的存在。在此简单从诸法能取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时,即有如是影像显现。意思是凡我们所认识到一切,并没有一种所谓客观独立存在的本质,当我们心识现前的时候,心上必然会现起一种境界相,因错误的心识现前的时候,心上必然会现起一种境界相,因错误的认识与执著,觉得他是离心存在的外境。实际上那所认识的境相只是自心现起的影子,故说唯识无境。“唯识”的唯字是简别、简译义,也就是简择宇宙万有不离开八个识的关系,凡是所生起存在的事物都不出识的认识、认知的范围。窥基大师说:“唯谓简别,庶无外境;识谓能了,诠有内心……识性识相,皆不离心,心王心所以识为主,归心泯相,总言唯识。”又《成唯识论述记》云:“客观世界的一发存在,不过是识的变现。”所谓的变,并非世人所认为的造化出或神奇般的变异实在的东西。而是说识的功能如同一镜面,能照此物,也能照彼物。心识的分别、了知、记忆、思惟如同镜面照物,无一物不显。此变就是显现义。为了证明这个主观“唯心”命题,唯识宗对主、客体的关系展开了繁琐的哲学思辩。他们把人的主观意识分解成八识,前眼等六识对客观世界起了“了别”的作用,是区分外在事物的色觉感觉,并对外进行常识理性思考。由于眼等五识完全是向外的故称“唯外门转”。意识既可寻求外境,又可反省自身,故称“内外门转”。由于前五识依五根而起,第六识的活动又不会无因而起,要有所依据,故唯识学进一步提出说以“染污末那”为依止,作为第六识缘起的依据。但末那识仅是转识,即是连接前六识缘起的依据。但末那识仅是转识,即是连接前六识与心王赖耶的桥梁。然又进一步安心王赖耶才是其他诸识活动之本源。又把每一识分成见分和相分两个部分,见分是主体认识的能力,相分是认识的对象。人们之所以能获得外增的感觉,就因为识的见分对其相分有所观照,但是无论见分还是相分,都不能离开心而存在,故而客观世界唯识所变不过是吾人心识中的幻影而已。唯识学就是通过这种主观分析的理念结构方式来彻底说明了客观世界的非实存在性。从而认清缘生幻相不再被实在外境所在地转的真理性。由此可知,我们烦恼的生起,苦乐感受的风云变化非外在所驱使,实在是吾人自心识中心王心所的相应推动才驱使身口意来造诸业行,而演绎着人生舞台上五彩缤纷的戏剧。故佛法处处指引众生回光反照,觅自心处,即是菩提。以上所说不管是本识因果成唯识或转识能所成唯识,都无非是解决众生生死根本的大事。
二、三性三无性的中道思想
唯识学中阿赖耶识的安立,可以说是立宗之本体,然如何详析赖耶现行的一切诸法体、相、用与现实意义的关系等,这在唯识学中又有一套极其严密的理论组织,即三性三无性的思想教义。印顺导师曾以三自性法概整体佛法作总抉择义。他说:“盖三性虽唯识宗之大矩,实乃五乘法之通依。“如”其略说依他起之浅相,而未遣编计者,则人、天乘之罪因果教,亦世出五乘共法也。其依据遍计法我执,以破除遍计之人我执而弃舍依他起者,则是声闻之苦、集、灭国谛教。亦出世三佛法也。至于不共之大乘…
《浅析唯识学——心识与中道义(圆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