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淺析唯識學——心識與中道義(圓悟)

  淺析唯識學——心識與中道義

  圓悟

  前言

  佛法博大精深,浩如煙海,義理通途,不出諸宗所暢,叁藏十二部,無非諸法實相。正所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而被視爲法相繁染,義理艱澀,甚深的唯識學,它以有情主體“識”的展現,道出“唯識無境”的理論宗旨,以虛妄唯識的觀點環扣著佛法的核心:緣起思想;又以嚴密的組織結構概以叁性叁無性的重要教義層層深入地闡述諸佛無上的真如妙理。本文就有情的主體“識”,以直接剖析迷悟的根源而談。因爲以“識”展開的層層理論,淋淳盡析宇宙森羅萬象,很直接地解決有情流轉還滅的實際問題。要透視生命的真相,要脫離假我的纏縛,這實際的問題,乃是愚學視唯識學的優越所在。文中並不詳析其學派理論的結構義趣,僅略以概述該宗的幾個重要課題的安立意義。祈望有更多學人重視和發揚這一幽深的教法,乃至能就以唯識行門直超如來大覺智海。

  一、心識的內涵

  “萬法唯識所現,唯心所變”,可說是唯識學人常脫口之詞,也正是唯識學宗旨所在。然就心識的問題,不僅是唯識學的重要課題,也是諸宗經論所強調的重要環節。如《華嚴經》雲:“若人欲了知,叁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行造。”永明大師《宗鏡錄》雲:“千經萬論悉唯心說”。又天臺所言:“一心叁觀,一念叁千”等均不離開心識而談。在原始佛教中佛所說的“蘊、處、界”叁科教法,教無不頭號重于識蘊、識支、意識界來展開教義的。尤其在《解深密經·心意識相品》中物以心識的問題詳細探討分析了衆生生死流轉以及業力承擔的主體。

  1、賴耶的安立意義

  具體來說,有情心識的得要就是體現在賴耶心王的安立。它不僅是有情精神的主導,也是世間萬有諸法的所依。凡爲有情心識所緣的一切對象,都是賴耶識的現行,不離開賴耶識與諸識之間的因果關系,以諸識具備能變所變識辯論來成立唯識無境的宗旨。星雲大師很形象地比喻這心王賴耶的功能宛如“一江春水向東流”。其相續無間斷故使衆生常流轉。所以有情的生命不會是世人所認爲的“人死如燈滅”(死只是生死最後崩潰的階段,即生命的最後一刹那)。雖然生命在現實的肉體上最後一念過去,但佛教認爲有情的生命依然存在,不能說“死如燈滅”。一死什麼都沒有,這是佛教所不承認的。現世生命所依的報體雖盡,但此生所造的善惡業力是不滅的,這種潛在的力量將相續下去,遇緣會重新組成業報體,這能産生業報體的業力即是唯識裏所說的種子。這種子依何而相續?大乘唯識學說就是依這阿賴耶識而相續不斷,因上賴耶便成了種子的住所。除阿賴耶識外,沒有其它法能夠持種不散。何以見得?

  如在五位百法中,色法不能持種,假如色法能持種,那生無色界的有情他的業種就沒有法攝持。不相應行法不是實有之法故不能持種。無爲法更不能持種,若持種便成有爲法。心所有法也不能持種,因其隨心而轉不自在故。又如八個識中前六識也不能持種,因其有間斷故。第七識也不能持種,因其有染汙意不能爲淨法種子所依止。由此證明,攝持種子的功能唯有這無覆無記的賴耶心王。

  那麼唯識學又如何善巧地安立賴耶心王來體現它與諸識的關系,以及和諸法之間的關系來成立唯識層層理論義趣的呢?這在攝論中有詳釋,如從理論上通過叁相的安立,即賴耶的自相、因相、果相(如自相的安立是爲了說明本識如何能受轉識熏,又能生諸轉識的全貌。因相的安立則進一步細說雜染諸法熏成一切種子如何攝藏在賴耶識裏,又以賴耶爲自性于一切時中作現前的能生因,果相的安又立說明賴耶識後後相續而生中,引起本識內在的潛移密化。即這受熏而轉化的本識如何因名言新徕而有能生性,或因有支熏習成熟萬裏引起異熟諸法種子所依止且又相續不斷,才體現大乘唯識安立賴耶的必要性以及爲能充分解決有情輪回實際問題作重要的理論依據。

  所以唯識宗提出第八識在解決生命因惑上有安特殊的標竿意義,這在其它經論都有說到。如《大乘伽陀經》雲:“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用涅槃證得。”由有第八識才生死相續,輪回六道和出離六道成聖果。《解深密經·心意識相品》雲:“一切種子,心識成熟,展轉和合,增長廣大所依二執受:一者色諸根及所依執受;二者相名“分別”言說戲論執受。”就賴耶二種受功能又以種生現、現熏種的過程來幻現根身器界持續一期一期的諸業行,以異熟變性使衆生隨業改頭換面前于諸趣常作客的。所謂“種子如瀑流,相續苦不斷,致使六趣常流轉,黑夜長眠不知明”這一周詳細密、解釋人生現象論的理論學說難道不值得我們去深思探討嗎?由此說明賴耶的安立不僅在唯識學上有極其生果的地位,也體同了唯識學所談的心識這一重要課題正是整體佛法無非引導衆生了脫生死苦海最直接的一面。

  2、略釋唯識義

  佛法淵源于印度,之所以流傳至今已有二千大百多年的曆史,是因爲它著重于探討衆生個體生死流轉與還滅的實際問題。他宗所暢雖然也有如何斷生死流,趣究極果的旨意,但在衆生業力相續承擔導致流轉這一基本的實際問題上,從原始佛教乃至各部派佛教都沒有一個完善的說法,乃至他宗也沒有正面的詳釋,而在大乘唯識學中有其正面的揭示。它立以無覆無記的心王賴耶來承擔業力的相續問題,主要依據體現在:以賴耶有持種、藏種、執受等多種功能作用以及異熟能變的性質無始無終牽引衆生“去後來先作主翁”的本意,以所持之種爲諸法現行之因來演繹宇宙森羅萬象。

  當然,談到唯識,先須了知唯識的含義。在佛法中“唯識”的含義有其深度,一般不理解的人很容易與今日西洋哲學的“唯心論”相提並論。或者與心理學相混淆,甚至直接說佛教的“唯識”不就是世學的“唯心主義”嗎?——非也!佛法中的“唯識”並不是俗人所言的“唯心主義”,也不是心理學所談的六意識的想象活動,更不是西洋哲學一向否定外境存在的“唯心論”,(他認認爲世間的一切事物都存在于我人的主觀意識時,所以人的感覺或思想就是事物的一切,沒有客觀存在者)。這種完全否認外在的存在是佛法所要避免的,也是學人特別提醒各位要注意的一點。當然佛教的唯識也可以說是“唯心”。佛教唯識宗所謂的“識”有八種,也就是唯識學門核心之談“八識學”,即吾人平等所具有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八個識。我們所說的“唯識無境”是說宇宙萬象唯識所現,唯心我們所說的“唯識無境”是說宇宙萬象唯識所現,唯心所變,雖都是唯心,但都要依因待緣而現。因識也是待緣生,怎能否定因緣所生事物的幻相呢?雖談外境非有,但並沒有否定緣生幻相的存在。在此簡單從諸法能取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時,即有如是影像顯現。意思是凡我們所認識到一切,並沒有一種所謂客觀獨立存在的本質,當我們心識現前的時候,心上必然會現起一種境界相,因錯誤的心識現前的時候,心上必然會現起一種境界相,因錯誤的認識與執著,覺得他是離心存在的外境。實際上那所認識的境相只是自心現起的影子,故說唯識無境。“唯識”的唯字是簡別、簡譯義,也就是簡擇宇宙萬有不離開八個識的關系,凡是所生起存在的事物都不出識的認識、認知的範圍。窺基大師說:“唯謂簡別,庶無外境;識謂能了,诠有內心……識性識相,皆不離心,心王心所以識爲主,歸心泯相,總言唯識。”又《成唯識論述記》雲:“客觀世界的一發存在,不過是識的變現。”所謂的變,並非世人所認爲的造化出或神奇般的變異實在的東西。而是說識的功能如同一鏡面,能照此物,也能照彼物。心識的分別、了知、記憶、思惟如同鏡面照物,無一物不顯。此變就是顯現義。爲了證明這個主觀“唯心”命題,唯識宗對主、客體的關系展開了繁瑣的哲學思辯。他們把人的主觀意識分解成八識,前眼等六識對客觀世界起了“了別”的作用,是區分外在事物的色覺感覺,並對外進行常識理性思考。由于眼等五識完全是向外的故稱“唯外門轉”。意識既可尋求外境,又可反省自身,故稱“內外門轉”。由于前五識依五根而起,第六識的活動又不會無因而起,要有所依據,故唯識學進一步提出說以“染汙末那”爲依止,作爲第六識緣起的依據。但末那識僅是轉識,即是連接前六識緣起的依據。但末那識僅是轉識,即是連接前六識與心王賴耶的橋梁。然又進一步安心王賴耶才是其他諸識活動之本源。又把每一識分成見分和相分兩個部分,見分是主體認識的能力,相分是認識的對象。人們之所以能獲得外增的感覺,就因爲識的見分對其相分有所觀照,但是無論見分還是相分,都不能離開心而存在,故而客觀世界唯識所變不過是吾人心識中的幻影而已。唯識學就是通過這種主觀分析的理念結構方式來徹底說明了客觀世界的非實存在性。從而認清緣生幻相不再被實在外境所在地轉的真理性。由此可知,我們煩惱的生起,苦樂感受的風雲變化非外在所驅使,實在是吾人自心識中心王心所的相應推動才驅使身口意來造諸業行,而演繹著人生舞臺上五彩缤紛的戲劇。故佛法處處指引衆生回光反照,覓自心處,即是菩提。以上所說不管是本識因果成唯識或轉識能所成唯識,都無非是解決衆生生死根本的大事。

  

  二、叁性叁無性的中道思想

  唯識學中阿賴耶識的安立,可以說是立宗之本體,然如何詳析賴耶現行的一切諸法體、相、用與現實意義的關系等,這在唯識學中又有一套極其嚴密的理論組織,即叁性叁無性的思想教義。印順導師曾以叁自性法概整體佛法作總抉擇義。他說:“蓋叁性雖唯識宗之大矩,實乃五乘法之通依。“如”其略說依他起之淺相,而未遣編計者,則人、天乘之罪因果教,亦世出五乘共法也。其依據遍計法我執,以破除遍計之人我執而棄舍依他起者,則是聲聞之苦、集、滅國谛教。亦出世叁佛法也。至于不共之大乘…

《淺析唯識學——心識與中道義(圓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