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法,則皆圓說叁性而無不周盡者。但其施設言教所依托,所宗尚之點,則無不遍勝于叁性之者。”但從分宗別判上的歸類說:“一者遍依托遍計執自性而施設言教者,唯破無立以遣蕩一切遍計執盡,即得證圓成實而了依他起故。此以《十二門論》《中論》《百論》爲其代表所宗尚,則在一切法、智上都無所得。即此所謂的無得正觀,亦即摩诃般若,而其教以能行趣證爲最勝用。二者遍依托依他起自性而施設言教者,有破有立,以若能將一切依他起法中如實明了者,則遍計執自遣而圓成實自證故。此以《成唯識論》等爲其代表所宗尚,則在于一切法皆智識所變,而其教以能建理發行爲最勝用。叁者遍依托圓成實自性而施設言教者——唯立無破,以開示果證得之圓成實令起信,策發因地信及之圓成實使之求證。則遍計執自然遠離而依他起自然了達故。此以《華嚴》《法華》等經、《起信》《寶性》等論爲其代表所宗尚的。則在一切法皆即真如,而其教以能起信,求證爲最勝用。”
具體來說,以依他起而施設的有破有立的思想言教乃具體诠釋八識活動現象的方法。其理念總概對宇宙萬有諸法予以肯定和否定的說明。從肯定方面說,以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等來闡述諸法的現象論,也就是對宇宙諸法的真實反映。它闡述了森羅萬象中,或色或心、或有爲或無爲、或染淨或清淨,從本體到現象上,是有、是無、是假、是實等。它說明了發心希望到達彼岸的人,對世間人哪些法應該徹底了解,哪些法應該經過修持而求悟放,哪些法需要斷除等,從否定方面則以相無性、生無性和勝無義性來闡述諸法的本體論。在叁自性基礎上建立叁無性,而最終彙歸諸法無自性的中道實相理。
原來唯識學立論,以爲宇宙萬法皆是能變的心識所變起之境,這即是“萬法唯識”。而心識所變的外境,依其原始的性質分爲叁類:一、妄有性:這類事物本來沒有本體,無非是一時組合的假相,依此假相而立假名,正因爲是我人分別心所生起的,而我人卻普遍的執著計較,計較的對象不外是名稱言說或義理,名稱言說不是實有,只是妄有,這些妄有的東西因是我人執著計較故又稱遍計所執性。又此遍計的幻相何嘗有其生性,故于遍計執法上又安立相待的一法相無生性。二、假有性:這類事物是因緣和合——衆多因緣條件所生起的,並非孤立生起或存在,如以磚瓦木石築成房屋,發泥土、工具做成的瓶體,它沒有本身的實體、自性,不過是組合的存在(仗因托緣的生起存在),將會隨組合條件的改變而變化。如房子的倒塌、瓶子的破壞等,這也不是實有,是假有罷了。故又依附待緣而生,隨緣聚散而生與滅的假有法說明其生無自性。叁、實有性:這是諸法的實體、自性,它不是虛妄的、暫時存在的,而是絕待的理體,也即是實性——真實的存在。《唯識叁十頌》曰:“此諸法勝義,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識實性。”唯識實性就是圓成實性,即是超言絕慮的絕待之法,顯二空之妙理。所說的勝義無性,是無的我法二性,但其真如性是有的,因待依他起的緣生法而顯其諸法無自性的勝義之理,故說勝義無性。以上叁類,在佛學術語上稱爲叁自性,即遍計所執、依他起、圓成實性。以及《深密楞伽經》所提出的相無性、生無性、勝義無性叁法。《解深密經·法相品》雲:“雲何者法遍計執相?謂一切法,假名安立,自性差別,乃至爲令隨起言說;雲何諸法依他起?謂一切法緣生自相……雲何諸法圓成實?謂一切法平等真如。”經文中的“相”字,在此處就是性的意思。
叁自性爲一切法各具的法相,以“依他起”爲中心,如果徹悟諸法緣生,常一切時在依他起諸法上,無遍計所執的實我實法,這就是圓成實性。從前面叁性叁無性的法義上,我們有要明白在“依他”、“圓成”二法上應以淨智觀察其因緣相及諸法實相理體是有的,才是正確的觀察。而“遍計所執”是由染識誤認爲離識外別有客觀外境,故成誤謬。這只是從兩個方面概略顯出其理性。若舉一戲喻便更明了叁性意義。如戲的演出爲“依他起”,執演員爲劉備、關公、張飛、呂布等是“遍計所執”,演員卸裝後顯出張叁、李中、王五、趙六等的本來面目,即“圓成實”。但是若執卸裝後的演員爲實有,乃屬我執。用此比喻可以抽象的體會叁自性法。原來佛陀以緣起法來教誡人們,就是要我們放下那非屬自性的我相。又如何明白叁無性的意義,通俗的說:如你所能感受的我相,不是本有的,而是外來的,所以叫相無性。你心中所想象的欲想和理想也是由自己意識活動的習生的,不是本來就存在的,叫生無性。至于你想要追求的第一勝義和究竟也是你自己識的活動所現的,它不是本具有的,所以叫勝義無性。所謂常言現實的我,不外乎就是依他起的緣生諸法現象。理想的我都是依遍計所執的名言種性的色畫等。所以是否正確認識叁自性的諸法,關系到吾人迷與悟,煩惱與煩惱,流轉與還滅,
至于佛後期密意所說的叁無性教法,不僅著重說明了一切法的統一原理,更進一步說明叁自性法也是無自性的意義;另一方面是爲了那些沒有種過善根的,沒能積聚福慧資糧的有情,依生無自性的密意宣說苦、空等法蘊來饒益他們,以及顯初轉*輪的四谛教非了義,乃至般若談空的無相教也不了義的意義所在。獨顯這唯識叁性、叁無性,非有非空的中道教才是真正義教。
此叁性叁無性的理念思想不僅能全面闡述諸法的有、無問題(現象與本體),也是佛陀叁時說教中最後時所說的中道了義教法。佛法最終無非引導衆生趨幾最極妙理——非空非有的中道思想,這正是唯識學上中所談的最極理趣。該宗以顯、密並談的形式普被諸根。在大乘諸經雖都暢談中道妙理,但在被機方面有所差異。如中觀學雖直趣究極真理,頓掃諸情執,但唯被利根。鈍根之人,不了空義,易隨頑空之病。佛教門常言:“甯肯可執有如須彌,不可執空如芥許。”從空宗只被利根而未普及叁根來談,故說不了義。而就“叁性叁無性”的理念能對執有者示其非有以對治,對執空者示其非空來遣除,唯使行者不偏兩邊直行中道,故可說是普被群機,因此就接此機宜方面又有其完善的一面。
那麼“叁性叁無性”的教理是如何體現非空非有的中道教,行者又該如何擇中而行不至偏墮呢?下面就其教義思想略示一二:
遍計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這叁自性是唯識學所重視的主要教理,唯識學的中道了義說就是依此教義成立的,主要用來解釋八識心王賴耶藏識及前七轉識是如何熏習、現行,來構成能所的認識論和因果論而形成的現象界。從中談到:完全是施設的一種名言概念之遍計所執性,在衆生諸嗜仍這種功能性,尤其第六識,第七識憶念恒審思量,計執外境實有,就因爲有情認爲存在有起主宰作用的“我”和客觀事物的法,此我、法二執在有情份上不能說沒有,故說非空。但按照佛法真理,“我”、“法”俱無,也就是一切假設的名言概念如龜毛兔角,無實體相,故說非臉。于是此遍計所執中就有具備非空非有有的中道義。然依他起的法——識的生起,須待緣而生,這必然有所緣境。那麼其中所說的“有”就是說一切事物皆因緣和合的産物,唯識的幻現。其幻現的諸法,相貌宛然,故說是假有而名非空。所說的“無”是因爲諸法非自然生性,離識無體故稱非有。這一非空非有的一體兩面又成中道義。再業看圓成實性,此圓成實性是識的體,是清淨無染不假造作的真知之相,是確實具有的。故稱非空。但清淨的真如理法又須待依他起的緣生諸法而顯,故說非有。如此同樣與存有中道義。吾人只要明白“我”、“法”二執是識遍所執的對象,依他起是依緣遍計所起的識相,圓成實是識的清淨功能性。了知叁者的關系——在依他所起的識相上不生“我”、“法”二執的實有性,當下就是圓成實的清淨識性。前面所說執有者,以了知遍計所執的虛妄性,當下就悟解依他的緣生法,證得諸法的真實義。執空的人了知依他起的識相宛然存在,圓成實性的清淨體是有的,便可對治斷滅之邪見。所以說叁自性叁無性的教法,可引導行者直行中道。
在前用叁自性概整體佛法的決擇義中,我們可以看出:佛所說的法是一味的——見終極的真如實相理,證究竟的涅槃佛果。但就其所行之根機而言,有對其廣、略之分。或從心法直悟菩提;或從緣生色法析觀入門,或唯從信漸導舟般等。正如《楞嚴經》中二十五位聖人因地修習圓通所擇法門各自不一,而同證如來圓通性。世尊問其究竟法,各述自法門爲究竟。可見大師今日將叁性思想如此細致地歸納融攝,目的是不讓後學之人偏失實踐,而僅在文字上斷章取義對法時行诤議,說什麼唯識是有教,不究竟,還是向往中觀畢竟空吧,又恐中觀太空洞,落入頑空無出頭。扭頭又找淨土宗,口念心猿無把握,又想密宗即成佛。一晃人生已盡頭,法門千萬無處投。此乃末法行人常見之現象。導師今日以唯識學簡易的叁性理念融攝抉擇整體佛法。我們應明白了知,量力行持。愚學今日之淺談,並非論其法義之優劣,正如二十五圓通聖人的修習之法不一,而同證一處。今日所談唯識一門大概就是契愚學之鈍根吧!由此可知這叁性叁無性的教法不僅體現了中道了義的一面,在度機方面既有善巧又有究竟,且以通諸教門的特色,使諸行人隨其所願,能各得其益。
結 論
總的來說,宇宙萬物莫不有其因緣,對于此變化莫測的事物,若僅以我們五官來辯別,是無法究其因緣的。因爲依他起,緣起甚深之理,若僅向外表去分別,並不能徹法本際。僅看表面,而不透視現象,是無法認識本質的。這就好比世間學問全學盡,盡管天上知一半,地上無不知,也難免輪回苦,未知輪回因,就因爲以眼見爲實不得實質也。要知道萬有的現象,無非是我們心識所緣的對象,若離心識欲獲宇宙人生的本質,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正確了解現象界的生起根源及其谛理,就必須通達唯識的義理;若了知唯識才算找到了通向真理的途徑。若不如此,必爲現象界的浮光掠影所迷惑。本文所涉及的內容不但是法相唯識學的要旨,同時也是佛出世的本懷。唯識學門所立名言名相雖繁雜,理論組織艱澀甚深,無非是對有情我執和法執而巧設一個依據,起到一種實踐立場、教化立場的作用,從而非常詳細地解釋生命存在的問題,世界存在的問題,爲吾人描繪出一條如何透視生命、認識世界,又該是如何的去向等等。學人勿必執文曲義,妄加分解而謬悟生命的玄機。最後同以唯識的大圓鏡揭示假面還複“真我”。願諸有情同獲壽康,植種德本!愚學若對法有所曲義,唯望大德、善識垂慈指正,爲此甚以感呵!
參考文獻:
1、《百法、八識頌、叁十頌講記合刊》 于淩波著
2、《中國佛學院學僧論文集》 濟群法師文
3、《現代唯識研究問題專集系列》 1—6冊
4、《唯識方便談》 釋金明著
5、《解深密經》
6、《普門學報》 第十一期
《淺析唯識學——心識與中道義(圓悟)》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