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障。障虽无量,但归纳起来,不外烦恼障及所知障两种。如颂云:“已说诸烦恼,及诸所知障,许此二尽故,一切障解脱。”世亲释云:“由此二种摄一切障故,许此尽时一切障解脱。”[67]第三名〈辩真实品〉,慈氏以遍计空无、依他幻有、圆成真实的三自性为根本真实抉择一切诸法,这就是无著菩萨在《摄大乘论》卷二〈所知相分〉中所说的“一切诸佛密意语言,由三自性应随决了”[68]的道理。第四名〈辩修对治品〉,前既已讲诸障,障须对治,治障之法,必修菩提道品,是故此品主要是讲修一切菩提分法以对治诸障。第五名〈辩修分位品〉,既修正行以治诸障,此中必有分位差别,也就是从住种姓的因位至修行圆满的果位,中间所经过的位次差别,如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究竟位皆是。第六名〈辩得果品〉,前面既言观理、修行、治障、证如,统称为因,因必有果,故说辩果品。果有世间果,也有出世间果,而总以“异熟、增上、等流、士用、离系”五果摄之。第七名〈辩无上乘品〉,前六品是就三乘共有的“境、行、果”以言之,此品是专就大乘的“正行、所缘、修证”三种无上以言之。此中以六度为正行,以大乘(菩萨藏)法为所缘境,以圆满的福慧及大菩提涅槃为所修证。如是三种殊胜究竟,随取一种皆超二乘,故名“无上”。
《大乘庄严经论颂》有23品,加上释文共有13卷。本论讲阿赖耶识、显唯识义在卷第五〈述求品〉中;讲修止观在卷第十一〈觉分品〉中;讲种姓在卷第一〈种姓品〉第四中;讲六度、四摄在卷第七、第八的〈度摄品〉中;讲三身四智在卷第三〈菩提品〉中;乃至讲如来法身功德在卷第十三〈行住品〉中。此论所讲的唯识义,无不是依第三时方广经中的思想而来。
至于慈氏的另一部《分别瑜伽论》,虽未译成汉文,但有学者认为,其思想可能与《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有直接关系,甚至还有人认为可能就是解释〈分别瑜伽品〉的。笔者同意前一种说法。
3、无著诸论与唯识学
而作为请慈氏宣扬唯识诸论的无著菩萨,一方面本释尊三时方广诸经的了义思想,另一方面依据慈氏诸论,尤其是依慈氏所说抉择大小、总赅三乘的《瑜伽师地论》,广造诸论,大弘唯识法相之学。
无著的著作很多,汉译的有《摄大乘论》(以下简称《摄论》)、《大乘阿毗达磨集论》(以下简称《集论》)、《显扬圣教论》、《金刚般若经论》、《六门教授习定论》、《顺中论》等,据说西藏还翻译有无著撰述的《解深密经略释》一书。无著虽有如上著作,在汉地影响较大的,还应首推《摄论》、《集论》及《显扬圣教论》三书。而《显扬圣教论》由玄奘译,共20卷,该论是对《瑜伽师地论》从学说上进行重新组织的纲要性著作,故有“小瑜伽论”之称。《集论》共七卷,玄奘译,该论是无著菩萨根据《阿毗达磨大乘经》中的法相要义编写而成,属于大乘法相学的重要典籍。《摄论》分三卷,玄奘译,另有真谛及佛陀扇多译本。此论是无著菩萨根据《阿毗达磨大乘经》、《解深密经》及其它方广经中的重要思想撰写而成,是大乘唯识学的重要典籍。不过在此三部论中,《摄论》的影响最大,应居第一。现在就以《摄论》为主,对其思想略加陈述。
《摄论》共有三卷十一分,第一分是〈总标纲要分〉,属一论之缘起序分,其余十分,依《阿毗达磨大乘经·摄大乘品》中所知依等十殊胜语(即“十法句”),来建构大乘唯识学的“境、行、果”三大部分。
第一句是“所知依”。所知是法,阿赖耶识是一切法的根本所依。何以故?阿赖耶识,汉译含藏识,此有能藏、所藏、我爱执藏三义。简言之,阿赖耶识能够含藏染净一切诸法的种子,故名“能藏”;一切种子又能藏于赖耶识中,也就是说能为赖耶所藏,故名“所藏”;赖耶见分恒恒爱被末那执为自我,以此执著熏习成种藏于赖耶识中,故名“我爱执藏”。此三藏的关系是:能藏如宝库,所藏如库中之宝物,我爱执藏如守宝库的人恒执宝库为自所有。同时阿赖耶识有受熏、持种、内变根身、外变器界、去后来先作主公(为有情生命前后相续的主体)五方面的作用,故称阿赖耶识为“所知依”。另外,无著菩萨在“所知依分”中还建立了染污意的第七末那识以及心体第三的前六转识,并且该分中又依阿赖耶识为根本建立了自性(因缘)缘起及爱非爱(增上)缘起。这种依阿赖耶识建立的缘起理论,唯识称为“赖耶缘起”说,或“甚深缘起”说。也只有讲赖耶缘起的理论,才能把缘起思想讲彻底,讲圆满。因为法是缘起,则不实有;法是缘起,亦不空无;非有非无,即是中道。以是义故,《深密经》卷第一〈心意识相品〉中如来亦首先建立阿赖耶识,并说出了一切有情六趣生死等皆依阿赖耶识为根本,以及有情色根不坏,结生相续,皆因阿陀那识执受而成。同时亦讲出了眼等转识亦依阿陀那识种现熏生,转动不停,如瀑流水,自类相续不断。这就是无著菩萨在《摄论》初分首先依方广经建立阿赖耶识而立〈所知依分〉,以示三时大乘教法的殊胜处。
第二句是“所知相”。前面讲过,“所知”是法,所知相即法相。《摄论》卷第二中无著菩萨以“依他起相、遍计所执相及圆成实相”的“三自相”建立〈所知相分〉。其中依他起相是心意识的缘生法,也就是依他内因缘而生起的识相,故名依他起相。遍计所执相,即是依名取相遍计执著的实我实法相,也就是第六意识见分认识一切诸法时所起的能所二取相,故名遍计所执相。圆成实相是依他起上的二无我理相,也就是恒恒常常法界安立法性安住的真实相,故名圆成实相。此三相中,遍计所执相的实我实法体相俱无,如龟毛兔角,是空非有;依他起相是缘生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有而非真;圆成实相是二无我理,如太虚空,清净无染。三相(性)结合,初一是空而非有;后二一有如幻之事相,一有二空之真理,是有非空;非有非空,便是中道。又三相中,于依他起相上遍计所执相是杂染分,圆成实相是清净分,依他起为染净二分所依。又三自相中,依依他起上有遍计执相,故建立世间生死;依依他起上的圆成实相,故建立清净涅槃。又三自相中,凡夫在依他起上得遍计执,不得圆成实,故流转三界;圣者在依他起上得圆成实,不得遍计执,故解脱出离。这也是无著菩萨在《摄论》中依方广经三自性义建立〈所知相分〉,以示三时大乘教法的殊胜处。
第三句是〈入所知相〉。《摄论》卷第二〈入所知相分〉是无著菩萨对学人开示修唯识观的,也就是为令学人悟入唯识之实性而施设的。此分中一是教导学人依三自相而悟入三无性;二是在悟入的过程中,由暖、顶、忍、世第一法的四加行位,修名唯是名、义唯是义、自性唯是假立、差别唯是假立的四寻思,而得明得定、明增定、印顺定、无间定,以及名唯是名等四种决定如实智,加行至极,而入真现观,由此证入十地,超凡入圣。
第四、五两句是“彼入因果、彼修差别”。《摄论》卷第二〈彼入因果分〉,卷第三〈彼修差别分〉,此两分结合,即是于十地中修十波罗蜜。《解深密经》卷第四则名为〈地波罗蜜多品〉,地谓十地,若加佛地,共有十一;波罗蜜谓六波罗蜜,若加四助伴,则波罗蜜有十。而《摄论》〈彼入因果修差别分〉的内容,就是从《深密》等方广经中而来。
第六、七、八三句是“增上三学”。《摄论》卷第三〈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人称戒、定、慧三学。无著菩萨以“差别、共不共学处、广大、甚深”四殊胜显增上戒学,以“所缘、种种、对治、堪能、引发、作业”六种差别显增上心(定)学殊胜;以“自性、所依、因缘、所缘、行相、任持、助伴、异熟、等流、出离、至究竟、加行无分别后得胜义、差别、无分别后得譬喻、无功用作事、甚深”十六门,显增上慧学殊胜。
第九、十两句是“彼果断、彼果智”。《摄论》卷三〈彼果断〉、〈彼果智〉两分,属佛果所摄。佛果有二:一、大涅槃,二、大菩提。大涅槃是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悲智等运,自在解脱的一种境界,是由转舍杂染分,转得清净分的转依所得。无著菩萨在〈彼果断分〉中说有六种:“一、损力益能转:谓由胜解力闻熏习故,及由有羞耻令诸烦恼少分现行不现行故。二、通达转:谓诸菩萨已入十地,于真实非真实、显现不显现,现前住故,乃至六地。三、修习转:谓犹有障一切相不显现,真实显现故,乃至十地。四、果圆满转:谓永无障,一切相不显现,最清净真实显现,于一切相得自在故。五、下劣转:谓声闻等唯能通达补特伽罗空无我性,一向背生死,一向舍生死故。六、广大转:谓诸菩萨兼通达法空无我性,即于生死见为寂静,虽断杂染而不舍故。”[69]无住涅槃在悲智等运的当下可证,故无著说:“断谓菩萨无住涅槃”;圆满获得,必在佛果,故无著在六种转依中,说为“果圆满转”。而佛果中另一彼果智的大菩提,无著菩萨以三种佛身显示其殊胜相。三种佛身是:一、自性身,二、受用身,三、变化身。此三佛身又以11门加以显示,如该分颂言:“相、证得、自在、依止及摄持、差别、德、甚深、念、业、明诸佛。”[70]此11门义,广如该品所说。如是三身中,“自性身”是如来修学六度圆满转依所得,是为如来之真身;“受用身”是如来为度地上菩萨令其受用大乘法乐乃至为令速证无上正等菩提所示现故;“变化身”是如来度化人天二乘、地前菩萨乃至三途众生大悲变现故。于三身中,自性身能为受用、变化二身所依止。〈彼果智分〉中无著菩萨说三身云:“谓由三种佛身,应知彼果智殊胜。一、由自性身,二、由受用身,三、由变化身。此中自性身者:谓诸如来法身,一切法自在转所依止故;受用身者:谓依法身种种诸佛众会所显清净佛土,大乘法乐为所受用故;变化身者:亦依法身从睹史多天宫现没,受生、受欲、踰城、出家、往外道所修诸苦行,证大菩提,转大*轮,入大涅槃故。”[71]如上所说“断、智”两品的内容,无不是从《深密》、《楞伽》、《庄严》等大乘方广经中所讲果位的内容建立形成。
无著菩萨有胞弟世亲菩萨,继承其兄无著的唯识思想,造《十地经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辩中边论》、《摄大乘论释》等,亦广弘唯识法相之学。尤其是最具影响的《唯识三十颂》,又称《唯识三十论》,该论依《深密》、《华严》、《楞伽》、《阿毗达磨》等方广诸经及《瑜伽》、《辩中边》、《摄大乘》等大乘诸论的要义,圆满建立大乘唯识境、行、果的三大部分,故又称该论名《高建法幢论》。该论一出,唯识大义尽显无余。之后除世亲继承无著思想、阐扬瑜伽唯识学外,与世亲基本同时的还有无性、觉师子、亲胜、火辨等,他们也相继弘扬中道了义的唯识学。之后又有护法、德慧(安慧之师)、安慧、难陀、净月(与安慧同时)、胜友、胜子、智月(后三为护法门人)八大论师,与前亲胜、火辨共称十大论师。此十大论师不仅继承了瑜伽唯识思想,而且还能发扬光大。于是,法相唯识学的思想体系、教理行果,更趋究竟圆满,犹如丽日中天,光昭五印。
从上可以了知,唯识学的进一步建立与发展,恰好也是继部派说有、中观言空之后第三时建立形成的,它与《解深密经》说如来讲非有非空的真了义教是继初有、中空之后建立的,不谋而合。
注释及参考资料:
[31]《异部宗轮论》卷一,T49·15a。
[32]《大毗婆沙论》卷九十九,T27·511c。
[33]《成实论》卷二(T32·253c)
[34]吕澂著《印度佛学源流略讲》页42,重庆佛学院编,2000年7月版。
[35]《印度佛教史》第132页,重庆佛学院编,2000年7月版。
[36]《佛学概论》第11页,重庆佛学院编,2000年7月版。
[37]《印度佛学源流略讲》第96页,重庆佛学院编,2000年7月版。
[38]《佛教》第106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年8月版。
[39]《十二门论》,T30·159c。
[40]《中论》卷四,T30·33b。
[41]《中论》卷三,T30·22c。
[42] 《大宝积经》卷五十七,T11·335b。
[43]《金刚经》,T8·749a。
[44]《华严经》卷十九,T10·102b。
[45]《中论》卷四,T30·32c。
[46]《大乘入楞伽经》卷第五,T16·620c。
[47]《中论》卷四,T30·33b。
[48]《中论》卷二,T30·12a。
[49]《中论》卷二,T30·18c。
[50]《印度佛教史》第156页,重庆佛学院编,2000年7月版。
[51] 《印度佛学源流略讲》第182页,重庆佛学院编,2000年7月版。
[52]《佛学概论》第11页,重庆佛学院编。2000年7月版。
[53]《大唐西域记》卷五,T51·896b。
[54]《大唐西域记》卷五,T51·896b。
[55]《维摩诘经》卷下,T14·556c。
[56]《瑜伽师地论》卷七十五,T30·713c。
[57] (《瑜伽师地论》卷七十五,T30·714—716。
[58]《瑜伽师地论》卷七十六,T30·71—719。
[59]《瑜伽师地论》卷七十七—卷七十八,T30·729—733。
[60]《瑜伽师地论》卷一,T30·279a。
[61]《瑜伽师地论》卷六十四,T30·656c。
[62]《瑜伽师地论》卷第十三,T30·345c。
[63] 《瑜伽师地论》卷二,T30·284a—b。
[64]《瑜伽师地论》卷六十七,T30·699b。
[65]《解深密经》卷二,T16·697b。
[66]《辩中边论》卷上,T31·477c。
[67]《辩中边论》卷上,T31·468b。
[68]《摄大乘论本》卷二,T31·141a。
[69]《摄大乘论本》卷三,T31·148c。
[70]《摄大乘论本》卷三,T31·149a。
[71]同上。
《唯识学建立之缘起(下)》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