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百千劫而不亡?又如何于无量佛所种诸善根而不失?若无阿赖耶识随内外四大种作因缘、引业中的不共业及共业作增上缘变起根身和器界,“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什么是因?什么是缘?因缘如何会遇?果报如何变现,又如何自受?八十《华严经》卷十九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44]什么是心?心如何造?若不知甚深赖耶缘起,就容易在理解上笼统含混、似是而非。
二是未依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及圆成实自性的三自性来抉择空有,而仅仅只是讲到真俗二谛义。《中论》卷四云:“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45]依二谛说法,是在佛陀说法的初、中期,佛陀在第三阶段讲说方广诸经时,则多讲三自性,如《大乘入楞伽经》卷第五云:“五法三自性,及与八种识,二种无我法,普摄于大乘。”[46]而《解深密经·一切法相品》则专讲三自性。《阿毗达磨大乘经》、《大乘密严经》等诸方广经都大讲三自性,就是《大般若经》也同样讲说有三自性。因为三自性中遍计所执自性的实我实法是空无所有,依他起自性的有为缘生之法是如幻而有,圆成实自性的二无我理是清净无相而有。如果不依三自性讲空有,则很难实事求是地把空有讲圆满。如《中论·观四谛品》云:“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47]有人认为“空”就是指的因缘所生之法,也就是说,凡缘生法都是空。其实这种解释是极不正确的。《中论》卷二云:“如梦亦如幻,如乾闼婆城,所说生住灭,其相亦如是。”[48]大家知道,生住灭是有为法的三相,既然有为法如梦、幻、乾闼婆城,当然这种如梦、幻、乾闼婆城的有为法就是依他起自性,而不是遍计所执自性了。《中论》的“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意思是说:众缘所生如梦幻泡影的依他起自性上,凡愚所执著的实我实法是空无所有,而决不是如梦幻泡影的缘生法,也完全如同实我实法一样是空无所有,不然《中论》卷二中则不会有“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49]的颂语了。
三是未对法相进行深广的抉择。要知道相能显性,性揽相成,不如实通达法相,则不能真正体证法性。若欲真正体证法性,就必须首先通达缘起法相。何以故?相即是性,相外无性,即相即性;性即是相,性外无相,即性即相。不懂诸法的性相而能修行见性者,未之有也。
四是在“果”方面,对整个佛果的内容没有讲说清楚。如大菩提与大涅槃具体是如何成就的,三身与智慧是什么关系,眼等诸识与智慧又是什么关系,菩提与涅槃的不同处在什么地方,等等。这些都是应该彻底弄清楚的关键问题,所以也就有第三阶段瑜伽唯识学派的出现了。
(三)瑜伽唯识学派的成立
1、无著出世
无著菩萨,梵名阿僧伽。关于无著的生卒年代,现无统一的定说。圣严法师在其所著的《印度佛教史》中说:“无著大约是公元310至390年间的人。”[50]吕澂先生在《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中又认为“无著大约是公元400至470年”的人[51]。黄忏华则认为无著菩萨是佛灭度后900年左右的人[52]。若依《大唐西域记》卷五所说,无著菩萨当推为公元4-5世纪左右的人。如该记中云:“无著菩萨,健驮罗国人也,佛去世后一千年中,诞灵利见,承风悟道,从弥沙塞部出家修学,顷之回信大乘。”[53]由此可见,吕澂先生说公元400年至470年为无著的生卒年代,是基本可信的,也与黄忏华先生所说无著菩萨是佛灭度后900年左右的人基本吻合。
无著菩萨出生于婆罗门种姓,其父名憍尸迦,有三子,长子名阿僧迦,汉译无著;次子名婆薮盘豆,汉译世亲,或名天亲;季子名比邻持跋婆,汉译母儿。无著初在化地部(音译弥沙塞部)出家,受阿罗汉宾头卢的教化,而得小乘空观,但他仍不满足,后向慈氏菩萨请教大乘法义及修习大乘空观,于是见道登地,证入法光。
2、慈氏五论与唯识学
据说无著比龙树晚出近400年,大乘中观思想已在印度广泛弘传,但在佛教内部思想仍比较混乱。如部派小乘佛教多执有说,不承认大乘中观思想,说“大乘非佛说”,称龙树为“空花外道”;而中观学人亦破斥部派诸师,法执严重,有大邪见,不达诸法甚深空理。传说无著看到教内的混乱局面,觉得很有必要请德高望重、大家敬服的慈氏菩萨提前降世,对释迦一代圣教进行组织整理、重新勘定,以厘清是非曲直,于是运神通力上睹史多天请慈氏降世说法。据说慈氏菩萨就在睹史多天宫,将声音灌注在印度的那难陀寺,而说有《瑜伽师地论》、《分别瑜伽论》、《辩中边论》、《大乘庄严经论》及《金刚般若论》,人称“慈氏五论”。所以《大唐西域记》卷五说:无著“夜升天宫,于慈氏菩萨所受《瑜伽师地论》、《庄严大乘经论》、《中边分别论》等,尽为大众宣讲妙理。”[54]此五论除《金刚般若论》外,其它四论都是大讲瑜伽唯识学的。
《瑜伽师地论》有五分百卷,一、〈本事分〉五十卷,二、〈摄决择分〉三十卷,三、〈摄释分〉二卷,四、〈摄异门分〉二卷,五、〈摄事分〉十六卷。此中〈本事分〉有十七地,是全论的主要部分,以详阐三乘观理、修行、证果的三大事相,因此旧有《十七地论》之称(此十七地可以用“境、行、果”三种相摄,即前九地是“三乘境”,其中由于一切法以识为体,故五识及意二地是“境体”;寻伺三地有上下粗细的不同,是“境相”;等引、非等引、有心、无心四地有定散隐显的分别,是“境用”。次六地是“三乘行”,通修三慧行,故闻、思、修三地是“通行”;三乘都随机修法,成就自乘,故声闻、独觉、菩萨三地是“别行”。最后有余依、无余依二地是“三乘果”)。后有〈摄决择分〉、〈摄释分〉、〈摄异门分〉、〈摄事分〉的“四摄分”,是抉择解释本论前面〈本事分〉中十七地及其它经典要义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慈氏根据世尊在《维摩诘经·法供养品》所立“四依四不依”中“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55]的教导,把属于了义经的《解深密经》除序品外,全部引用在《瑜伽师地论》中。如《瑜伽师地论》卷七十五至卷七十九共四卷,皆是所引《解深密经》的内容。所以论中慈氏菩萨说:“此胜义谛,离名言相,及无二相,当知如《解深密经》中如理请问菩萨问解甚深义密意菩萨。”[56]慈氏菩萨又说:“胜义谛超过寻思所行相,当知如《解深密经》中法涌菩萨白佛言……。”慈氏菩萨更说:“胜义谛超过诸法一异性相,当知如《解深密经》中善清净慧白佛言……。”慈氏菩萨最后说:“胜义谛遍一切一味相,当知如《解深密经》中世尊告长老善现曰……。”[57]《瑜伽师地论》卷七十六中慈氏菩萨谈心意识相、一切法相、诸法无自性相的诸法义时,皆言如《解深密经》中广慧菩萨、德本菩萨、胜义生菩萨请问佛等[58]。在同论卷七十七、卷七十八中,慈氏菩萨云:“复次,依法假安立,分别解说瑜伽所摄奢摩他、毗钵舍那道,当知如《解深密经》中慈氏菩萨白佛言……;依乘假(安)立,分别解说如实大乘,当知如《解深密经》中观自在菩萨白佛言……;依乘假安立,分别如来成所作事,当知如《解深密经》中曼殊室利菩萨摩诃萨请白佛言……。”[59]
正因为慈氏菩萨在《瑜伽师地论》中将阐发唯识思想的方广了义经———《解深密经》全部引用,所以他在该论中首先就讲出了缘起法的根本———阿赖耶识。如“五识身相应地”云:“云何眼识自性?谓依眼了别色。彼所依者:俱有依谓眼;等无间依谓意;种子依谓即此一切种子;执受所依,异熟所摄阿赖耶识。”[60]并在同论卷五十一中以八种相证明阿赖耶识决定是有,以四种相建立阿赖耶识,乃至对阿赖耶识的体相业用,都作了详细的阐释。第二,论中讲述了三性三无性义。如该论卷六十四云:“谓诸法自性略有三种:一、遍计所执自性;二、依他起自性;三、圆成实自性。”[61]“复有三无性性:谓相无性性,生无性性,胜义无性性。”[62]第三,该论卷三十六〈真实义品〉中讲修四寻思得四如实智的唯识观。第四,讲出了唯识所特有的种姓思想,如“声闻地”、“独觉地”、“菩萨地”首先都建立有〈种姓品〉,如该论卷二云:“复次,此一切种子识,若般涅槃法者,一切种子皆悉具足;不般涅槃法者,便阙三种菩提种子。”[63]同论卷六十七又云:“住无种姓补特伽罗,是名毕竟无般涅槃法。”[64]第五,《瑜伽师地论》本着《解深密经》所说“世尊于今第三时中,普为发趣一切乘者”[65]的思想,对整个三乘教法,依显了义进行全面的抉择。所以该论既包括了大小乘的经律论三藏,也包括了大小乘的境行果三位,它无疑是一部总摄三乘的佛教大百科全书。
《辩中边论颂》共有七品,第一品〈辩相品〉,此品慈氏以三自相辩显中道。如首颂云:虚妄分别有(依它起性的识是有,识名虚妄分别),于此二都无(于此虚妄分别的依它起性中,能所二取的遍计所执自性是无),此中唯有空(此虚妄分别的依他起中,唯有离所取能取的圆成空性),于彼亦有此(于彼圆成空性中亦有此虚妄分别的依他起性);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依前说的依他有为法及圆成无为法,以及能所二取的遍计所执法,故名“一切法”;此中虚妄分别的依他起及二空真理的圆成实非空,能所二取的遍计所执性非不空)。有无及有故,是则契中道(虚妄分别及彼空性是有,二取之性是无,故名“有无”;虚妄分别中有空性,空性中有虚妄分别,故名“及有故”。如是三性,依圆二性非空,计执性非有,非有非空,则妙契中道)[66]。第二名〈辩障品〉,障碍圣道,障碍解脱,名为…
《唯识学建立之缘起(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