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學建立之緣起(下)▪P2

  ..續本文上一頁百千劫而不亡?又如何于無量佛所種諸善根而不失?若無阿賴耶識隨內外四大種作因緣、引業中的不共業及共業作增上緣變起根身和器界,“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什麼是因?什麼是緣?因緣如何會遇?果報如何變現,又如何自受?八十《華嚴經》卷十九雲:“若人欲了知,叁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44]什麼是心?心如何造?若不知甚深賴耶緣起,就容易在理解上籠統含混、似是而非。

  二是未依遍計所執自性、依他起自性及圓成實自性的叁自性來抉擇空有,而僅僅只是講到真俗二谛義。《中論》卷四雲:“諸佛依二谛,爲衆生說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義谛。”[45]依二谛說法,是在佛陀說法的初、中期,佛陀在第叁階段講說方廣諸經時,則多講叁自性,如《大乘入楞伽經》卷第五雲:“五法叁自性,及與八種識,二種無我法,普攝于大乘。”[46]而《解深密經·一切法相品》則專講叁自性。《阿毗達磨大乘經》、《大乘密嚴經》等諸方廣經都大講叁自性,就是《大般若經》也同樣講說有叁自性。因爲叁自性中遍計所執自性的實我實法是空無所有,依他起自性的有爲緣生之法是如幻而有,圓成實自性的二無我理是清淨無相而有。如果不依叁自性講空有,則很難實事求是地把空有講圓滿。如《中論·觀四谛品》雲:“衆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無(空),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47]有人認爲“空”就是指的因緣所生之法,也就是說,凡緣生法都是空。其實這種解釋是極不正確的。《中論》卷二雲:“如夢亦如幻,如乾闼婆城,所說生住滅,其相亦如是。”[48]大家知道,生住滅是有爲法的叁相,既然有爲法如夢、幻、乾闼婆城,當然這種如夢、幻、乾闼婆城的有爲法就是依他起自性,而不是遍計所執自性了。《中論》的“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意思是說:衆緣所生如夢幻泡影的依他起自性上,凡愚所執著的實我實法是空無所有,而決不是如夢幻泡影的緣生法,也完全如同實我實法一樣是空無所有,不然《中論》卷二中則不會有“大聖說空法,爲離諸見故,若複見有空,諸佛所不化”[49]的頌語了。

  叁是未對法相進行深廣的抉擇。要知道相能顯性,性攬相成,不如實通達法相,則不能真正體證法性。若欲真正體證法性,就必須首先通達緣起法相。何以故?相即是性,相外無性,即相即性;性即是相,性外無相,即性即相。不懂諸法的性相而能修行見性者,未之有也。

  四是在“果”方面,對整個佛果的內容沒有講說清楚。如大菩提與大涅槃具體是如何成就的,叁身與智慧是什麼關系,眼等諸識與智慧又是什麼關系,菩提與涅槃的不同處在什麼地方,等等。這些都是應該徹底弄清楚的關鍵問題,所以也就有第叁階段瑜伽唯識學派的出現了。

  (叁)瑜伽唯識學派的成立

  1、無著出世

  無著菩薩,梵名阿僧伽。關于無著的生卒年代,現無統一的定說。聖嚴法師在其所著的《印度佛教史》中說:“無著大約是公元310至390年間的人。”[50]呂澂先生在《印度佛學源流略講》中又認爲“無著大約是公元400至470年”的人[51]。黃忏華則認爲無著菩薩是佛滅度後900年左右的人[52]。若依《大唐西域記》卷五所說,無著菩薩當推爲公元4-5世紀左右的人。如該記中雲:“無著菩薩,健馱羅國人也,佛去世後一千年中,誕靈利見,承風悟道,從彌沙塞部出家修學,頃之回信大乘。”[53]由此可見,呂澂先生說公元400年至470年爲無著的生卒年代,是基本可信的,也與黃忏華先生所說無著菩薩是佛滅度後900年左右的人基本吻合。

  無著菩薩出生于婆羅門種姓,其父名憍屍迦,有叁子,長子名阿僧迦,漢譯無著;次子名婆薮盤豆,漢譯世親,或名天親;季子名比鄰持跋婆,漢譯母兒。無著初在化地部(音譯彌沙塞部)出家,受阿羅漢賓頭盧的教化,而得小乘空觀,但他仍不滿足,後向慈氏菩薩請教大乘法義及修習大乘空觀,于是見道登地,證入法光。

  2、慈氏五論與唯識學

  據說無著比龍樹晚出近400年,大乘中觀思想已在印度廣泛弘傳,但在佛教內部思想仍比較混亂。如部派小乘佛教多執有說,不承認大乘中觀思想,說“大乘非佛說”,稱龍樹爲“空花外道”;而中觀學人亦破斥部派諸師,法執嚴重,有大邪見,不達諸法甚深空理。傳說無著看到教內的混亂局面,覺得很有必要請德高望重、大家敬服的慈氏菩薩提前降世,對釋迦一代聖教進行組織整理、重新勘定,以厘清是非曲直,于是運神通力上睹史多天請慈氏降世說法。據說慈氏菩薩就在睹史多天宮,將聲音灌注在印度的那難陀寺,而說有《瑜伽師地論》、《分別瑜伽論》、《辯中邊論》、《大乘莊嚴經論》及《金剛般若論》,人稱“慈氏五論”。所以《大唐西域記》卷五說:無著“夜升天宮,于慈氏菩薩所受《瑜伽師地論》、《莊嚴大乘經論》、《中邊分別論》等,盡爲大衆宣講妙理。”[54]此五論除《金剛般若論》外,其它四論都是大講瑜伽唯識學的。

  《瑜伽師地論》有五分百卷,一、〈本事分〉五十卷,二、〈攝決擇分〉叁十卷,叁、〈攝釋分〉二卷,四、〈攝異門分〉二卷,五、〈攝事分〉十六卷。此中〈本事分〉有十七地,是全論的主要部分,以詳闡叁乘觀理、修行、證果的叁大事相,因此舊有《十七地論》之稱(此十七地可以用“境、行、果”叁種相攝,即前九地是“叁乘境”,其中由于一切法以識爲體,故五識及意二地是“境體”;尋伺叁地有上下粗細的不同,是“境相”;等引、非等引、有心、無心四地有定散隱顯的分別,是“境用”。次六地是“叁乘行”,通修叁慧行,故聞、思、修叁地是“通行”;叁乘都隨機修法,成就自乘,故聲聞、獨覺、菩薩叁地是“別行”。最後有余依、無余依二地是“叁乘果”)。後有〈攝決擇分〉、〈攝釋分〉、〈攝異門分〉、〈攝事分〉的“四攝分”,是抉擇解釋本論前面〈本事分〉中十七地及其它經典要義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慈氏根據世尊在《維摩诘經·法供養品》所立“四依四不依”中“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55]的教導,把屬于了義經的《解深密經》除序品外,全部引用在《瑜伽師地論》中。如《瑜伽師地論》卷七十五至卷七十九共四卷,皆是所引《解深密經》的內容。所以論中慈氏菩薩說:“此勝義谛,離名言相,及無二相,當知如《解深密經》中如理請問菩薩問解甚深義密意菩薩。”[56]慈氏菩薩又說:“勝義谛超過尋思所行相,當知如《解深密經》中法湧菩薩白佛言……。”慈氏菩薩更說:“勝義谛超過諸法一異性相,當知如《解深密經》中善清淨慧白佛言……。”慈氏菩薩最後說:“勝義谛遍一切一味相,當知如《解深密經》中世尊告長老善現曰……。”[57]《瑜伽師地論》卷七十六中慈氏菩薩談心意識相、一切法相、諸法無自性相的諸法義時,皆言如《解深密經》中廣慧菩薩、德本菩薩、勝義生菩薩請問佛等[58]。在同論卷七十七、卷七十八中,慈氏菩薩雲:“複次,依法假安立,分別解說瑜伽所攝奢摩他、毗缽舍那道,當知如《解深密經》中慈氏菩薩白佛言……;依乘假(安)立,分別解說如實大乘,當知如《解深密經》中觀自在菩薩白佛言……;依乘假安立,分別如來成所作事,當知如《解深密經》中曼殊室利菩薩摩诃薩請白佛言……。”[59]

  正因爲慈氏菩薩在《瑜伽師地論》中將闡發唯識思想的方廣了義經———《解深密經》全部引用,所以他在該論中首先就講出了緣起法的根本———阿賴耶識。如“五識身相應地”雲:“雲何眼識自性?謂依眼了別色。彼所依者:俱有依謂眼;等無間依謂意;種子依謂即此一切種子;執受所依,異熟所攝阿賴耶識。”[60]並在同論卷五十一中以八種相證明阿賴耶識決定是有,以四種相建立阿賴耶識,乃至對阿賴耶識的體相業用,都作了詳細的闡釋。第二,論中講述了叁性叁無性義。如該論卷六十四雲:“謂諸法自性略有叁種:一、遍計所執自性;二、依他起自性;叁、圓成實自性。”[61]“複有叁無性性:謂相無性性,生無性性,勝義無性性。”[62]第叁,該論卷叁十六〈真實義品〉中講修四尋思得四如實智的唯識觀。第四,講出了唯識所特有的種姓思想,如“聲聞地”、“獨覺地”、“菩薩地”首先都建立有〈種姓品〉,如該論卷二雲:“複次,此一切種子識,若般涅槃法者,一切種子皆悉具足;不般涅槃法者,便阙叁種菩提種子。”[63]同論卷六十七又雲:“住無種姓補特伽羅,是名畢竟無般涅槃法。”[64]第五,《瑜伽師地論》本著《解深密經》所說“世尊于今第叁時中,普爲發趣一切乘者”[65]的思想,對整個叁乘教法,依顯了義進行全面的抉擇。所以該論既包括了大小乘的經律論叁藏,也包括了大小乘的境行果叁位,它無疑是一部總攝叁乘的佛教大百科全書。

  《辯中邊論頌》共有七品,第一品〈辯相品〉,此品慈氏以叁自相辯顯中道。如首頌雲:虛妄分別有(依它起性的識是有,識名虛妄分別),于此二都無(于此虛妄分別的依它起性中,能所二取的遍計所執自性是無),此中唯有空(此虛妄分別的依他起中,唯有離所取能取的圓成空性),于彼亦有此(于彼圓成空性中亦有此虛妄分別的依他起性);故說一切法,非空非不空(依前說的依他有爲法及圓成無爲法,以及能所二取的遍計所執法,故名“一切法”;此中虛妄分別的依他起及二空真理的圓成實非空,能所二取的遍計所執性非不空)。有無及有故,是則契中道(虛妄分別及彼空性是有,二取之性是無,故名“有無”;虛妄分別中有空性,空性中有虛妄分別,故名“及有故”。如是叁性,依圓二性非空,計執性非有,非有非空,則妙契中道)[66]。第二名〈辯障品〉,障礙聖道,障礙解脫,名爲…

《唯識學建立之緣起(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