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学建立之缘起(下)

  唯识学建立之缘起(下)

  唐思鹏

  二、无著时代唯识学的再出现与再建立

  唯识学虽出自佛陀所说的根本圣典———方广诸经,但真正能够产生较大的影响,甚至成为印度佛教思想的主流,则是在佛陀灭度后一千年左右,由慈氏、无著、世亲三位菩萨的大力推阐和弘扬才得以实现,这中间既经过了部派佛教时代,也经过了中观学派时代。

  (一)部派佛教的出现

  部派佛教的出现,是在佛陀灭度后大约一百年左右(公元前370年前后),因大天比丘提出“五事”,后称“大天五事”,便酿成教团之争,遂致分裂成上座部与大众部。大天比丘是印度佛教大众部的始祖,“五事”是指大天在教义上的五种主张。依《异部宗轮论》[31]卷一及《大毗婆沙论》[32]卷九十九载:大天曾造一偈,以宣扬其对阿罗汉境界所持的观点。此偈即“余所诱、无知、犹豫、他令入、道因声故起,是名真佛教”。这首偈中说明了五事:1、“余所诱”:谓阿罗汉虽已无淫欲烦恼,但仍有漏失不净之物,如遗精、便利、涕唾等;此是由于恶魔憎嫉佛法,对修善者诱惑破坏所致。2、“无知”:谓阿罗汉虽依无漏道而修,断尽三界烦恼,然因无知有染污及不染污二种,阿罗汉仅断染污无知,尚未断尽不染污无知,尚有疑惑存在。3、“犹豫”:疑有“随眠之疑”与“处非处”之疑二种,阿罗汉尚未断尽后者,故虽为无学圣者,仍有惑相现前。4、“他令入”:阿罗汉须依他人之记别,方知自己为罗汉,如舍利弗、目犍连等智慧、神通第一之人,亦须依佛陀的授记,才能自知已得解脱。5、“道因声故起”:阿罗汉虽已有解脱之乐,然至诚唱念“苦哉”,圣道方可现起;此系因四圣谛之观苦、空、无常、无我等,即是圣道。这就是大天对五事的阐释。此偈一出,许多年轻比丘都极力赞成,但长老比丘们则极力反对,认为大天所倡“五事”为非法,是邪说、恶见。

  据《异部宗轮论》卷一记载,佛陀灭度后二百年间从大众部中分出八部:1、“一说部”,主张世出世法唯一假名,皆无实体。2、“说出世部”,世间法但有假名,出世间法则皆真实。3、“鸡胤部”,仅弘扬三藏中之阿毗达磨藏,认为经、律皆佛陀方便之教。未久,又分出:4、“多闻部”,以所闻超过大众部,故称多闻。5、“说假部”,主张世出世法中皆有少分是假。佛灭后二百年末期,一外道比丘舍邪归正,居制多山,大众部僧人多居此山,因重论大天五事,复以主张不同而分出三部,即:6、“制多山部”,仍居制多山。7、“西山住部”,迁居制多山之西。8、“北山住部”,迁居制多山之北。以上八部,加根本大众部,共计九部。笔者以一颂语加以概括:

  大众一说说出世,

  鸡胤多闻假说部,

  制多西山及北山,

  是名大众九部说。

  而作为根本部中的上座部,遂迁至喜马拉雅山一带。佛陀灭度后三百年间首先从上座部中分出:1、“说一切有部”,又称说因部,主张有为、无为一切法皆有实体。2、“雪山部”,即原来之上座本部,迁居雪山,故有此称。不久,由说一切有部又分出:3、“犊子部”,以舍利弗所造《阿毗达磨》为根本论典,相传部主为犊子后裔。其后,以犊子部内容贫乏,有主张补以经义,由于观点不同,犊子部又分为:4、“法上部”,法上乃部主名。5、“贤胄部”,贤阿罗汉之后裔。6、“正量部”,以其能勘定是非,故说为“量”;量无邪谬,故说为“正”。这是从所立的法义而得名的。7、“密林山住部”,因部主住密林之山而得名。同时,说一切有部又分出:8、“化地部”,佛灭后三百年,有婆罗门名化地,出家得阿罗汉果,弟子相承,称化地部。复由化地部分出:9、“法藏部”,此部师说总有经、律、阿毗达磨、明咒、菩萨本行事等五藏。佛灭后三百年末,由说一切有部又分出:10、“饮光部”,又作善岁部,饮光即迦叶波,乃部主之姓。佛灭后四百年初,说一切有部复分出:11、“经量部”,又作说转部,唯依经为正量,不依律及对法,凡所援据,以经为证,并自称是以庆喜为师。是为上座十一部。笔者亦有一颂加以概括:

  有部雪山犊子部,

  法上贤胄密林山,

  正量化地及法藏,

  饮光经量为十一。

  以上大众九部与上座十一部,合称为“二十部派”佛教。

  此诸部派佛教,依《阿含》思想,多执有说,认为人我虽无,而法我是有。如与世亲基本同时的诃梨跋摩,在其名著《成实论》卷二中,以十个问题来归纳部派各家的根本主张:1、于三世中,过去未来是否实有?2、一切诸法是否都是实有?3、有情死后有中阴身吗?4、观四谛得现观时,是顿是渐?5、阿罗汉有退堕吗?6、烦恼随眠(习气)是否与心相应?7、心性是否本净?8、未受报的业是否有体?9、佛在僧数中吗?10、有无人我?[33]

  在《论事》(又译《论事论》、《论事说》,为南传佛教巴利七论之一。相传该论是佛教第三次结集之主持者目犍连子帝须所著)第一品中,也有类似的十个问题,而把上座部对此十个问题的主张给予确定下来:1、认为现在实有,过去未来皆非实有。2、认为一切法并非完全有体。3、否定中阴身的存在。4、现观是顿得,非渐得。5、阿罗汉无有退堕。6、烦恼随眠与心不相应。7、主张心性本净。8、否定未受业报有体。9、化地主张佛在僧数(其他部派则持有不同的看法)。10、否定有人我的存在。[34]

  部派佛教的学说,虽有时也涉及到法空思想,但其学理毕竟是肤浅的,极不究竟。

  (二)中观学派的形成

  佛灭度后六百年至七百年间,南印度有龙树菩萨出(关于龙树出世的具体年代各说不一,圣严法师说:“大致推定在西纪一五○至二五○年之间。”[35]黄忏华则说:“七百年时,龙树论师于南印度盛弘大乘教。”[36]吕澂则认为:“龙树的年代在公元三世纪比较合理。”[37]黄心川、宫静认为:“龙树约2—3世纪”[38])。龙树菩萨依大乘无相空教———般若思想,广造《中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十住毗婆沙论》等,阐扬诸法无所得的二空理论,以破部派佛教一切有所得的执著。如《十二门论·观因缘门》说颂云:“众因缘生法,是即无自性;若无自性者,云何有是法?”[39]《中论·观四谛品》卷四中亦云:“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40]龙树有弟子提婆、龙智二人,特别是提婆继承龙树中观法门,造《百论》等,进一步依毕竟空无所得的正理对教内和外道一切迷执之见进行彻底的破斥。当时龙树破斥的对象以教内部派学者为主,故而他在《中论》、《十二门论》中,每品都冠以“观”字,善巧地引导他们舍离有见,树立诸法中道实相的正见。而提婆评破的对象主要是数论等一切外道,故用“惟破不立”的方法,对有、无、亦有亦无,以“三分法”进行彻底全面的除遣,故而《百论》每品都冠以“破”字。但这一时期,包括罗睺罗跋陀罗、青目、婆薮等,皆称为中观派的初期。

  之后在五至七世纪左右,有佛护、清辨、月称、观誓诸师出。佛护继承龙树、提婆破而不立的传统,认为龙树之空“是遮非表”。所谓“是遮”,指从各方面指摘论敌所说的矛盾性,证明其不能成立,从而否定一切法之实有自性;“非表”是不提出自己正面的、积极的主张,不肯定任何规定性的存在。对此,清辨则持相反的态度,清辨认为对空性要用因明的推论形式(比量)积极地加以表述。由于有这两种不同的态度,中观派遂分裂成二大派。后世称属于佛护系统者为“归谬论证派(具缘派)”,称属于清辨系统者为“自立论证派(依自起派)”。此中,清辨著有《中观心论颂》、《中观心论注思择焰》、《般若灯论》、《掌珍论》;佛护著有《根本中论注》。此外,撰有《入菩提行论》、《集菩萨学论》的寂天,亦属于此一时期。于是人们将这一时期称为中观派的中期。

  从七世纪以后又有智藏、寂护、莲华戒、师子贤等诸师出。由于受到法称论理学及认识论的影响,故此一时期的中观派学者,大多属于自立论证派。彼等将瑜伽行派的体系适当加以吸收而纳入中观学说,因此被称为“瑜伽行中观派”。此中,智藏著有《二谛分别论》;寂护著有《中观庄严论》、《摄真实论》、《二谛分别论注》;莲华戒著有《摄真实论细疏》、《中观庄严论细疏》、《中观光明》、《真实光明》、《一切法无自性论证》;师子贤著有《现观庄严论光明》等。这一时期称为中观派的后期。

  中观思想虽以龙树、提婆所倡导的缘起空观、毕竟无所得为正理,但在建立自宗的理论体系方面还是有美中不足的地方。何以故?佛教讲“境、行、果”三大部分,所谓以广大境导殊胜行,以殊胜行证圆满果。而中观是以毕竟空无所得的正观为宗,对一切有、无、亦有亦无和非有非无的见解进行一一破遣,属于“行”的范畴,而对“境”和“果”的阐释明显觉得有些不足。

  在“境”方面,一是未揭示以阿赖耶识为主的种现熏生、相似相续的内因缘生一切法的缘起性空理论。《中论》卷三云:“虽空亦不断,虽有亦不常,业果报不失,是名佛所说。”[41]诸法不依阿赖耶识种现熏生、相似相续而存在,谁能把“虽空不断,虽有不常”的道理讲说清楚?同时无有阿赖耶识受熏持种,内变根身,外变器界,去后来先作主公,谁又能把“业果报不失”的道理讲说清楚?《大宝积经》卷五十七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42]《金刚经》也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43]试问:若无阿赖耶识受熏持种,如何使所作之业历…

《唯识学建立之缘起(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