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學建立之緣起(下)
唐思鵬
二、無著時代唯識學的再出現與再建立
唯識學雖出自佛陀所說的根本聖典———方廣諸經,但真正能夠産生較大的影響,甚至成爲印度佛教思想的主流,則是在佛陀滅度後一千年左右,由慈氏、無著、世親叁位菩薩的大力推闡和弘揚才得以實現,這中間既經過了部派佛教時代,也經過了中觀學派時代。
(一)部派佛教的出現
部派佛教的出現,是在佛陀滅度後大約一百年左右(公元前370年前後),因大天比丘提出“五事”,後稱“大天五事”,便釀成教團之爭,遂致分裂成上座部與大衆部。大天比丘是印度佛教大衆部的始祖,“五事”是指大天在教義上的五種主張。依《異部宗輪論》[31]卷一及《大毗婆沙論》[32]卷九十九載:大天曾造一偈,以宣揚其對阿羅漢境界所持的觀點。此偈即“余所誘、無知、猶豫、他令入、道因聲故起,是名真佛教”。這首偈中說明了五事:1、“余所誘”:謂阿羅漢雖已無淫欲煩惱,但仍有漏失不淨之物,如遺精、便利、涕唾等;此是由于惡魔憎嫉佛法,對修善者誘惑破壞所致。2、“無知”:謂阿羅漢雖依無漏道而修,斷盡叁界煩惱,然因無知有染汙及不染汙二種,阿羅漢僅斷染汙無知,尚未斷盡不染汙無知,尚有疑惑存在。3、“猶豫”:疑有“隨眠之疑”與“處非處”之疑二種,阿羅漢尚未斷盡後者,故雖爲無學聖者,仍有惑相現前。4、“他令入”:阿羅漢須依他人之記別,方知自己爲羅漢,如舍利弗、目犍連等智慧、神通第一之人,亦須依佛陀的授記,才能自知已得解脫。5、“道因聲故起”:阿羅漢雖已有解脫之樂,然至誠唱念“苦哉”,聖道方可現起;此系因四聖谛之觀苦、空、無常、無我等,即是聖道。這就是大天對五事的闡釋。此偈一出,許多年輕比丘都極力贊成,但長老比丘們則極力反對,認爲大天所倡“五事”爲非法,是邪說、惡見。
據《異部宗輪論》卷一記載,佛陀滅度後二百年間從大衆部中分出八部:1、“一說部”,主張世出世法唯一假名,皆無實體。2、“說出世部”,世間法但有假名,出世間法則皆真實。3、“雞胤部”,僅弘揚叁藏中之阿毗達磨藏,認爲經、律皆佛陀方便之教。未久,又分出:4、“多聞部”,以所聞超過大衆部,故稱多聞。5、“說假部”,主張世出世法中皆有少分是假。佛滅後二百年末期,一外道比丘舍邪歸正,居製多山,大衆部僧人多居此山,因重論大天五事,複以主張不同而分出叁部,即:6、“製多山部”,仍居製多山。7、“西山住部”,遷居製多山之西。8、“北山住部”,遷居製多山之北。以上八部,加根本大衆部,共計九部。筆者以一頌語加以概括:
大衆一說說出世,
雞胤多聞假說部,
製多西山及北山,
是名大衆九部說。
而作爲根本部中的上座部,遂遷至喜馬拉雅山一帶。佛陀滅度後叁百年間首先從上座部中分出:1、“說一切有部”,又稱說因部,主張有爲、無爲一切法皆有實體。2、“雪山部”,即原來之上座本部,遷居雪山,故有此稱。不久,由說一切有部又分出:3、“犢子部”,以舍利弗所造《阿毗達磨》爲根本論典,相傳部主爲犢子後裔。其後,以犢子部內容貧乏,有主張補以經義,由于觀點不同,犢子部又分爲:4、“法上部”,法上乃部主名。5、“賢胄部”,賢阿羅漢之後裔。6、“正量部”,以其能勘定是非,故說爲“量”;量無邪謬,故說爲“正”。這是從所立的法義而得名的。7、“密林山住部”,因部主住密林之山而得名。同時,說一切有部又分出:8、“化地部”,佛滅後叁百年,有婆羅門名化地,出家得阿羅漢果,弟子相承,稱化地部。複由化地部分出:9、“法藏部”,此部師說總有經、律、阿毗達磨、明咒、菩薩本行事等五藏。佛滅後叁百年末,由說一切有部又分出:10、“飲光部”,又作善歲部,飲光即迦葉波,乃部主之姓。佛滅後四百年初,說一切有部複分出:11、“經量部”,又作說轉部,唯依經爲正量,不依律及對法,凡所援據,以經爲證,並自稱是以慶喜爲師。是爲上座十一部。筆者亦有一頌加以概括:
有部雪山犢子部,
法上賢胄密林山,
正量化地及法藏,
飲光經量爲十一。
以上大衆九部與上座十一部,合稱爲“二十部派”佛教。
此諸部派佛教,依《阿含》思想,多執有說,認爲人我雖無,而法我是有。如與世親基本同時的诃梨跋摩,在其名著《成實論》卷二中,以十個問題來歸納部派各家的根本主張:1、于叁世中,過去未來是否實有?2、一切諸法是否都是實有?3、有情死後有中陰身嗎?4、觀四谛得現觀時,是頓是漸?5、阿羅漢有退墮嗎?6、煩惱隨眠(習氣)是否與心相應?7、心性是否本淨?8、未受報的業是否有體?9、佛在僧數中嗎?10、有無人我?[33]
在《論事》(又譯《論事論》、《論事說》,爲南傳佛教巴利七論之一。相傳該論是佛教第叁次結集之主持者目犍連子帝須所著)第一品中,也有類似的十個問題,而把上座部對此十個問題的主張給予確定下來:1、認爲現在實有,過去未來皆非實有。2、認爲一切法並非完全有體。3、否定中陰身的存在。4、現觀是頓得,非漸得。5、阿羅漢無有退墮。6、煩惱隨眠與心不相應。7、主張心性本淨。8、否定未受業報有體。9、化地主張佛在僧數(其他部派則持有不同的看法)。10、否定有人我的存在。[34]
部派佛教的學說,雖有時也涉及到法空思想,但其學理畢竟是膚淺的,極不究竟。
(二)中觀學派的形成
佛滅度後六百年至七百年間,南印度有龍樹菩薩出(關于龍樹出世的具體年代各說不一,聖嚴法師說:“大致推定在西紀一五○至二五○年之間。”[35]黃忏華則說:“七百年時,龍樹論師于南印度盛弘大乘教。”[36]呂澂則認爲:“龍樹的年代在公元叁世紀比較合理。”[37]黃心川、宮靜認爲:“龍樹約2—3世紀”[38])。龍樹菩薩依大乘無相空教———般若思想,廣造《中論》、《十二門論》、《大智度論》、《十住毗婆沙論》等,闡揚諸法無所得的二空理論,以破部派佛教一切有所得的執著。如《十二門論·觀因緣門》說頌雲:“衆因緣生法,是即無自性;若無自性者,雲何有是法?”[39]《中論·觀四谛品》卷四中亦雲:“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40]龍樹有弟子提婆、龍智二人,特別是提婆繼承龍樹中觀法門,造《百論》等,進一步依畢竟空無所得的正理對教內和外道一切迷執之見進行徹底的破斥。當時龍樹破斥的對象以教內部派學者爲主,故而他在《中論》、《十二門論》中,每品都冠以“觀”字,善巧地引導他們舍離有見,樹立諸法中道實相的正見。而提婆評破的對象主要是數論等一切外道,故用“惟破不立”的方法,對有、無、亦有亦無,以“叁分法”進行徹底全面的除遣,故而《百論》每品都冠以“破”字。但這一時期,包括羅睺羅跋陀羅、青目、婆薮等,皆稱爲中觀派的初期。
之後在五至七世紀左右,有佛護、清辨、月稱、觀誓諸師出。佛護繼承龍樹、提婆破而不立的傳統,認爲龍樹之空“是遮非表”。所謂“是遮”,指從各方面指摘論敵所說的矛盾性,證明其不能成立,從而否定一切法之實有自性;“非表”是不提出自己正面的、積極的主張,不肯定任何規定性的存在。對此,清辨則持相反的態度,清辨認爲對空性要用因明的推論形式(比量)積極地加以表述。由于有這兩種不同的態度,中觀派遂分裂成二大派。後世稱屬于佛護系統者爲“歸謬論證派(具緣派)”,稱屬于清辨系統者爲“自立論證派(依自起派)”。此中,清辨著有《中觀心論頌》、《中觀心論注思擇焰》、《般若燈論》、《掌珍論》;佛護著有《根本中論注》。此外,撰有《入菩提行論》、《集菩薩學論》的寂天,亦屬于此一時期。于是人們將這一時期稱爲中觀派的中期。
從七世紀以後又有智藏、寂護、蓮華戒、師子賢等諸師出。由于受到法稱論理學及認識論的影響,故此一時期的中觀派學者,大多屬于自立論證派。彼等將瑜伽行派的體系適當加以吸收而納入中觀學說,因此被稱爲“瑜伽行中觀派”。此中,智藏著有《二谛分別論》;寂護著有《中觀莊嚴論》、《攝真實論》、《二谛分別論注》;蓮華戒著有《攝真實論細疏》、《中觀莊嚴論細疏》、《中觀光明》、《真實光明》、《一切法無自性論證》;師子賢著有《現觀莊嚴論光明》等。這一時期稱爲中觀派的後期。
中觀思想雖以龍樹、提婆所倡導的緣起空觀、畢竟無所得爲正理,但在建立自宗的理論體系方面還是有美中不足的地方。何以故?佛教講“境、行、果”叁大部分,所謂以廣大境導殊勝行,以殊勝行證圓滿果。而中觀是以畢竟空無所得的正觀爲宗,對一切有、無、亦有亦無和非有非無的見解進行一一破遣,屬于“行”的範疇,而對“境”和“果”的闡釋明顯覺得有些不足。
在“境”方面,一是未揭示以阿賴耶識爲主的種現熏生、相似相續的內因緣生一切法的緣起性空理論。《中論》卷叁雲:“雖空亦不斷,雖有亦不常,業果報不失,是名佛所說。”[41]諸法不依阿賴耶識種現熏生、相似相續而存在,誰能把“雖空不斷,雖有不常”的道理講說清楚?同時無有阿賴耶識受熏持種,內變根身,外變器界,去後來先作主公,誰又能把“業果報不失”的道理講說清楚?《大寶積經》卷五十七雲:“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42]《金剛經》也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爲實,當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叁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43]試問:若無阿賴耶識受熏持種,如何使所作之業曆…
《唯識學建立之緣起(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