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学——转识成智的理论和方法▪P2

  ..续本文上一页的意思。

  刚才讲过,心法这一大类有八个心识,其名称如下:

  眼识:能见事物影像的心识,也就是眼识。

  耳识:能听闻声音的心识,即是耳识。

  鼻识:能嗅香臭之气味的心识,就是鼻识。

  舌识:能尝酸甜等味的心识,就是舌识。

  身识:能对事物有滑涩轻重感觉的心识,就是身识。

  意识:在头脑中,能思维推度事理,进行形象的构划、名言概念的施设的心识,乃是意识。

  末那识:mana,即第七识,它分别的是第八识。此心识是有情众生生死的根本。

  阿赖耶识:ālayavijn~āna,即第八识,它所分别的对象是根身、器界和种子。根身就是根依处及净色根。根依处即我们自己这个躯体、肉身;净色根又叫胜义根,相当于现代生理学上所说的视觉神经、听觉神经、嗅觉神经、味觉神经、触觉神经,它们都依附于肉身而存在,所以肉身叫根依处,而只有净色根才可以真正叫做“根”。器界即指山河大地等广漠无际的宇宙世界。种子,阿赖耶识中所收藏的所有的种子。关于此第八识,在凡夫阶段,凡夫众生的我们只能从圣教量上、诸佛菩萨的言教上了解有此阿赖耶识,自己还不能亲切地证知到确有此第八识的存在,唯有登地菩萨才能做到。

  2、心识也叫心意识,可以分成三义来理解。“心”指阿赖耶集诸法种子生起诸法之义;也就是能够积累种种经验。在无尽的生死过程中,我们所有的生命经验,以及曾经发生过的一切,都储存在我们的内心,由我们的心来聚集并保存。它像是一个容量无限大的仓库,正如一位作家所说的那样:“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心灵。”

  “意”指末那缘境时“恒审思量“我”相随”,与六识为同时根,是思量之义,即有能够思维的特征。思维有时需要借助外在环境,有时不需要借助外在环境。因为在我们的内心储存着许多思维的素材,那就是无始以来所积累的经验,即使我们闭起眼睛,思维照样可以进行,照样能够陷入遐想之中,这就是意所具有的功能。

  “识”指六识对六境,了解辨别差异之义,当我们的六识面对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境界时,能够对所接触的对象进行分别和判断,能够区别高下、善恶、美丑,这就是识所产生的作用。

  心识缘境有三种分别。一是“自性分别”,是指于现在事相上不与他事相比较、用他事相推知现事相,只在自相上“任运分别”,是所缘相“无异无别”。二是“随念分别”,是指于过去之事相,追忆想念而起分别,是依经验常识的分别。三是“计度分别”,是指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未现之事相,构思测度计量而起分别,是非依经验常识的计度分别。在八识中,前五识与第八识,只有“自性分别”一种功能;第七识则具有“自性”、 “计度”两种功能,而计度只在“现在”一世;第六识则三种分别广具。

  心识又有三种“量”。心识缘境作用时,第一量叫“现量”,是指于现前境上,离名言种类等所有分别,“逼附境体”,显现量知境之自相。第二叫“比量”,是指于不现在前的境上,藉已知境类比度量而正知之。第三是“非量”,是指谬误之量,于境上“非可现知明白而照,又非可比拟推度而知”,无境体可量度而起心量。在八识中,前五识与第八识,只有一个“现量”;第七识只有一个“非量”;第六识通具三量。

  现在再论心识的功能,就比较清楚了。前五识在境上,运作本是“现量”、是离分别名相的“自性分别”、“无异分别”,是于境上照知境体自相的,并无染着。但是,当第六识参与运作时,情形即时翻转。第六识把境相比较分类,安立假名,于过去经验、常识来判断现在的处境;更与第七识同根执“我”为实,变本加厉地“计度分别”、无中生有、三心四相林立,起谬误心量。这个第六识的功能以第七识为核心,形成了“酱缸”。它可以把真理化为谬误,执“我”为是,更不自知。我们的所谓“自我意识”、“自由意志”皆由此出,然而我们并不觉知“自我意识”的根源、和“自由意志”的真实含义及达成“独立自由”的正法。这里如果用一些比较确切的词语来比喻,大概应当是痴心妄想、做白日梦等等。

  四、八识心王的功用

  八识心王,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识就是心,为什么我们一心能有八识? 原来人们通常都是执着于实我实法——把宇宙间的一切视为实体。说到心时,也隐然有一个整体的东西存在。唯识家以分析的方法,分析此心为八,以破除人们的执着。

  前五识、即眼、耳、鼻、舌、身五识,这是我人的五种感觉器官,其作用是:眼识依于眼根,缘色境所生起的了别认识作用;耳识依于耳根,缘声境所生起的了别认识作用;鼻识依于鼻根,缘香境所生起的了别认识作用;舌识依于舌根,缘味境所生起的了别认识作用;身识依于身根,缘触境所生起的了别认识作用。为此,前五识是感觉器官,始终依附于人色身中的五根 (即眼、耳、鼻、舌、身五根) 而生起作用。

  五识依于五根而生起,但所依之根,又有内根、外根的分别。外根,就是我人视觉可见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身体。但这五种根,是四大合成的物质,它的作用是辅助内根,是内根的依托处,这在佛经上称为扶根尘、扶助内根的尘法。扶根尘不能生识,生识的是内根,又称之曰“净色根”,又名胜义根。佛经上说:胜义根质净而细,有如琉璃,肉眼不可见,唯佛眼天眼可见之。近代科学发达,使我们知道所谓净色根,事实上就是人体的神经纤维和神经细胞。净色根有发识取境的作用,功能殊胜,所以名为胜义根。

  五识只能了别自己界限以内的东西,不能越出自己的功能范围以外。如眼只能缘色,不能越色而缘声; 耳识只能缘声,不能越声缘香,其他各识亦然。并且,五识缘境,只是感觉,“唯是现量,不带名言”,所以无分别的功能。分别色、声、香、味、触五境的内容,是第六意识的功能。

  所以说,眼、耳、鼻、舌、身是帮助我们获得感觉的五个器官,也是帮助我们认识世界的五个不可或缺的重要仪器。再高明的科学家也要借助仪器才能观察星空,才能探测石油。同样的道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也要借助于五识的帮助。而对那些通过修行获得天眼通、天耳通的人来说,他们经过特殊训练的“仪器”,又比我们常人高明许多。

  常人的眼睛叫做肉眼,它所能认识的范围极其有限,只能看到光明而看不到黑暗;只能看到近处而看不到远处。在一部名为《超视觉世界》的影片中,所展现的世界都是我们肉眼无法看到的。我们的眼识如此,耳识、鼻识、舌识和身识也同样如此,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五识所能认识的世界非常狭窄。所以,我们不应该过分地依赖它们,觉得能够看到的才叫做存在,而无法看到的就不存在;能够听到的才存在,无法听到的就不存在。这样的认识本身就是错误的,如果我们将其作为衡量是非的唯一标准,无异于一叶蔽目。

  第六识名为意识,这是人心理活动的综合中心,人的思考、判断、记忆、决定,以至于喜怒哀乐的情绪作用等等,全是第六识的功能。前五识各有其根,第六识也是依根而生起。前五识是依于清净四大组成的净色根,是色法之根;第六识依于第七末那识,是心法之根。前五识缘色、声、香、味、触五境,缘的是色法;

  第六识缘法境,是心法。前五识只能了别自己界限以内的东西,而第六识则是前五识任何一识发生作用,第六识即与之同时俱起,以发生其了解分别的作用。

  意识与前五识比较,它有下列几种特点:1、意识缘虑法境,它能了解分别一切外境;2、意识能了别一切色法 (物质现象) 的自相与共相。即此物单独的形相,及与他物比较的差别相;3、意识不仅了别在的事和理,并且还能了别过去、未来的事和理;4、意识不仅是刹那了别,还能相继不断地了别;5、意识“思心所” 的造作,能造成业力(果)。

  意识有“五俱意识” 与“独头意识”的分别。五俱意识,并不是同时五俱,而是或一俱、或二俱、或三俱、或五俱,视缘而定。五俱意识缘外境时,要经过五段程式,才能充分发生其了别作用。这五段程式,又称为“五心”。五心是:1、率尔心,这是前五识根境相对生识,刹那间的了别;2、寻求心,这是五俱意识于前五识刹那了别之后,生起寻求之念,以了别外境;3、决定心,五俱意识寻到了目标,决定去了别;4、染净心,五俱意识了别外境后,所生起的善恶染净之心;5、等流心,这是因五俱意识的善恶染净,相续流转,而成就善恶之业。独头意识,是不与前五识俱起,单独生起的意识。独头意识缘虑的只是法境。

  当我们眼睛看到一个茶杯并觉得它是茶杯时,已不单纯是眼识在产生作用,而是进入了意识的范畴;当我们觉得一个茶杯的好或不好时,也是意识在进行判断。眼识对境界的认识,在时间上来说,只能认识现在的境界;在空间上来说,只能认识眼前的境界,而且它是不带名言的。所以,佛教里称眼识为现量,为“现量缘境”也就是说:当五根对五尘时,第一刹那,还没起反应的时候,就是对外境的东西还没有来得及输入大脑,这叫现量。

  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也是取决于第六意识的作用。而我们学佛修行,就是要对这个世界进行重新的认识和思考。前面说过,我们现有的许多认识都是不完整的,是依我们有限的经验得来的。那么,由此而产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无疑会有许多偏差乃至根本的错误。所以,我们要通过对经教的闻思,以正确的方法对世界重新进行观察、认识和分析。在唯识宗的修行里,有四种如实智,只有经过如理的思维之后,我们对世界才能达成真实的认识,才有可能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因此,佛法的修行应该从分别而不是无分别入手。很多人学佛之初,看了…

《唯识学——转识成智的理论和方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