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學——轉識成智的理論和方法▪P2

  ..續本文上一頁的意思。

  剛才講過,心法這一大類有八個心識,其名稱如下:

  眼識:能見事物影像的心識,也就是眼識。

  耳識:能聽聞聲音的心識,即是耳識。

  鼻識:能嗅香臭之氣味的心識,就是鼻識。

  舌識:能嘗酸甜等味的心識,就是舌識。

  身識:能對事物有滑澀輕重感覺的心識,就是身識。

  意識:在頭腦中,能思維推度事理,進行形象的構劃、名言概念的施設的心識,乃是意識。

  末那識:mana,即第七識,它分別的是第八識。此心識是有情衆生生死的根本。

  阿賴耶識:ālayavijn~āna,即第八識,它所分別的對象是根身、器界和種子。根身就是根依處及淨色根。根依處即我們自己這個軀體、肉身;淨色根又叫勝義根,相當于現代生理學上所說的視覺神經、聽覺神經、嗅覺神經、味覺神經、觸覺神經,它們都依附于肉身而存在,所以肉身叫根依處,而只有淨色根才可以真正叫做“根”。器界即指山河大地等廣漠無際的宇宙世界。種子,阿賴耶識中所收藏的所有的種子。關于此第八識,在凡夫階段,凡夫衆生的我們只能從聖教量上、諸佛菩薩的言教上了解有此阿賴耶識,自己還不能親切地證知到確有此第八識的存在,唯有登地菩薩才能做到。

  2、心識也叫心意識,可以分成叁義來理解。“心”指阿賴耶集諸法種子生起諸法之義;也就是能夠積累種種經驗。在無盡的生死過程中,我們所有的生命經驗,以及曾經發生過的一切,都儲存在我們的內心,由我們的心來聚集並保存。它像是一個容量無限大的倉庫,正如一位作家所說的那樣:“世界上最廣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心靈。”

  “意”指末那緣境時“恒審思量“我”相隨”,與六識爲同時根,是思量之義,即有能夠思維的特征。思維有時需要借助外在環境,有時不需要借助外在環境。因爲在我們的內心儲存著許多思維的素材,那就是無始以來所積累的經驗,即使我們閉起眼睛,思維照樣可以進行,照樣能夠陷入遐想之中,這就是意所具有的功能。

  “識”指六識對六境,了解辨別差異之義,當我們的六識面對色、聲、香、味、觸、法的六塵境界時,能夠對所接觸的對象進行分別和判斷,能夠區別高下、善惡、美醜,這就是識所産生的作用。

  心識緣境有叁種分別。一是“自性分別”,是指于現在事相上不與他事相比較、用他事相推知現事相,只在自相上“任運分別”,是所緣相“無異無別”。二是“隨念分別”,是指于過去之事相,追憶想念而起分別,是依經驗常識的分別。叁是“計度分別”,是指于過去、現在、未來叁世未現之事相,構思測度計量而起分別,是非依經驗常識的計度分別。在八識中,前五識與第八識,只有“自性分別”一種功能;第七識則具有“自性”、 “計度”兩種功能,而計度只在“現在”一世;第六識則叁種分別廣具。

  心識又有叁種“量”。心識緣境作用時,第一量叫“現量”,是指于現前境上,離名言種類等所有分別,“逼附境體”,顯現量知境之自相。第二叫“比量”,是指于不現在前的境上,藉已知境類比度量而正知之。第叁是“非量”,是指謬誤之量,于境上“非可現知明白而照,又非可比擬推度而知”,無境體可量度而起心量。在八識中,前五識與第八識,只有一個“現量”;第七識只有一個“非量”;第六識通具叁量。

  現在再論心識的功能,就比較清楚了。前五識在境上,運作本是“現量”、是離分別名相的“自性分別”、“無異分別”,是于境上照知境體自相的,並無染著。但是,當第六識參與運作時,情形即時翻轉。第六識把境相比較分類,安立假名,于過去經驗、常識來判斷現在的處境;更與第七識同根執“我”爲實,變本加厲地“計度分別”、無中生有、叁心四相林立,起謬誤心量。這個第六識的功能以第七識爲核心,形成了“醬缸”。它可以把真理化爲謬誤,執“我”爲是,更不自知。我們的所謂“自我意識”、“自由意志”皆由此出,然而我們並不覺知“自我意識”的根源、和“自由意志”的真實含義及達成“獨立自由”的正法。這裏如果用一些比較確切的詞語來比喻,大概應當是癡心妄想、做白日夢等等。

  四、八識心王的功用

  八識心王,就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識就是心,爲什麼我們一心能有八識? 原來人們通常都是執著于實我實法——把宇宙間的一切視爲實體。說到心時,也隱然有一個整體的東西存在。唯識家以分析的方法,分析此心爲八,以破除人們的執著。

  前五識、即眼、耳、鼻、舌、身五識,這是我人的五種感覺器官,其作用是:眼識依于眼根,緣色境所生起的了別認識作用;耳識依于耳根,緣聲境所生起的了別認識作用;鼻識依于鼻根,緣香境所生起的了別認識作用;舌識依于舌根,緣味境所生起的了別認識作用;身識依于身根,緣觸境所生起的了別認識作用。爲此,前五識是感覺器官,始終依附于人色身中的五根 (即眼、耳、鼻、舌、身五根) 而生起作用。

  五識依于五根而生起,但所依之根,又有內根、外根的分別。外根,就是我人視覺可見的眼睛、耳朵、鼻子、舌頭、和身體。但這五種根,是四大合成的物質,它的作用是輔助內根,是內根的依托處,這在佛經上稱爲扶根塵、扶助內根的塵法。扶根塵不能生識,生識的是內根,又稱之曰“淨色根”,又名勝義根。佛經上說:勝義根質淨而細,有如琉璃,肉眼不可見,唯佛眼天眼可見之。近代科學發達,使我們知道所謂淨色根,事實上就是人體的神經纖維和神經細胞。淨色根有發識取境的作用,功能殊勝,所以名爲勝義根。

  五識只能了別自己界限以內的東西,不能越出自己的功能範圍以外。如眼只能緣色,不能越色而緣聲; 耳識只能緣聲,不能越聲緣香,其他各識亦然。並且,五識緣境,只是感覺,“唯是現量,不帶名言”,所以無分別的功能。分別色、聲、香、味、觸五境的內容,是第六意識的功能。

  所以說,眼、耳、鼻、舌、身是幫助我們獲得感覺的五個器官,也是幫助我們認識世界的五個不可或缺的重要儀器。再高明的科學家也要借助儀器才能觀察星空,才能探測石油。同樣的道理,我們對世界的認識也要借助于五識的幫助。而對那些通過修行獲得天眼通、天耳通的人來說,他們經過特殊訓練的“儀器”,又比我們常人高明許多。

  常人的眼睛叫做肉眼,它所能認識的範圍極其有限,只能看到光明而看不到黑暗;只能看到近處而看不到遠處。在一部名爲《超視覺世界》的影片中,所展現的世界都是我們肉眼無法看到的。我們的眼識如此,耳識、鼻識、舌識和身識也同樣如此,由此我們可以了解到,五識所能認識的世界非常狹窄。所以,我們不應該過分地依賴它們,覺得能夠看到的才叫做存在,而無法看到的就不存在;能夠聽到的才存在,無法聽到的就不存在。這樣的認識本身就是錯誤的,如果我們將其作爲衡量是非的唯一標准,無異于一葉蔽目。

  第六識名爲意識,這是人心理活動的綜合中心,人的思考、判斷、記憶、決定,以至于喜怒哀樂的情緒作用等等,全是第六識的功能。前五識各有其根,第六識也是依根而生起。前五識是依于清淨四大組成的淨色根,是色法之根;第六識依于第七末那識,是心法之根。前五識緣色、聲、香、味、觸五境,緣的是色法;

  第六識緣法境,是心法。前五識只能了別自己界限以內的東西,而第六識則是前五識任何一識發生作用,第六識即與之同時俱起,以發生其了解分別的作用。

  意識與前五識比較,它有下列幾種特點:1、意識緣慮法境,它能了解分別一切外境;2、意識能了別一切色法 (物質現象) 的自相與共相。即此物單獨的形相,及與他物比較的差別相;3、意識不僅了別在的事和理,並且還能了別過去、未來的事和理;4、意識不僅是刹那了別,還能相繼不斷地了別;5、意識“思心所” 的造作,能造成業力(果)。

  意識有“五俱意識” 與“獨頭意識”的分別。五俱意識,並不是同時五俱,而是或一俱、或二俱、或叁俱、或五俱,視緣而定。五俱意識緣外境時,要經過五段程式,才能充分發生其了別作用。這五段程式,又稱爲“五心”。五心是:1、率爾心,這是前五識根境相對生識,刹那間的了別;2、尋求心,這是五俱意識于前五識刹那了別之後,生起尋求之念,以了別外境;3、決定心,五俱意識尋到了目標,決定去了別;4、染淨心,五俱意識了別外境後,所生起的善惡染淨之心;5、等流心,這是因五俱意識的善惡染淨,相續流轉,而成就善惡之業。獨頭意識,是不與前五識俱起,單獨生起的意識。獨頭意識緣慮的只是法境。

  當我們眼睛看到一個茶杯並覺得它是茶杯時,已不單純是眼識在産生作用,而是進入了意識的範疇;當我們覺得一個茶杯的好或不好時,也是意識在進行判斷。眼識對境界的認識,在時間上來說,只能認識現在的境界;在空間上來說,只能認識眼前的境界,而且它是不帶名言的。所以,佛教裏稱眼識爲現量,爲“現量緣境”也就是說:當五根對五塵時,第一刹那,還沒起反應的時候,就是對外境的東西還沒有來得及輸入大腦,這叫現量。

  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形成,也是取決于第六意識的作用。而我們學佛修行,就是要對這個世界進行重新的認識和思考。前面說過,我們現有的許多認識都是不完整的,是依我們有限的經驗得來的。那麼,由此而産生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無疑會有許多偏差乃至根本的錯誤。所以,我們要通過對經教的聞思,以正確的方法對世界重新進行觀察、認識和分析。在唯識宗的修行裏,有四種如實智,只有經過如理的思維之後,我們對世界才能達成真實的認識,才有可能進一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因此,佛法的修行應該從分別而不是無分別入手。很多人學佛之初,看了…

《唯識學——轉識成智的理論和方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