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學——轉識成智的理論和方法▪P3

  ..續本文上一頁兩個禅宗公安,就要無分別。但如果我們開始就不分別的話,只能永遠生活在錯誤的觀念裏,當我們連是非尚未辨別清楚時,所謂的修行只能是南轅北轍。所以先要分別,在對世界有了正確的認識後,再進一步修止、修觀,方能成就無分別智。當我們修觀感到困難時,還要從觀裏面出來,再作進一步的分別,使我們所認識的境界得到確認。

  意識除了具有認識的作用,還能支配我們的行爲,無論是造善業或惡業,主要也是在它的指使下進行。所以,整個修行的過程都是建立在意識的基礎上。如果說錯誤的分別是貪、嗔、癡産生的根源;那麼,正確的分別就是開發智慧的基礎。

  第六識是心理活動的綜合中心,我們的見聞覺知,思想判斷,全以第六識爲主,第七、八識是屬於潛意識的範圍。但第七識是意識之根,第八識是宇宙萬法的本源,無疑義的是第六識的活動一定受到第七、八識的影響。

  第七識名爲末那識,末那二字,是梵語的音譯,義譯爲意,但恐與第六識混淆,故保留末那原名。第七識唯一的作用,就是“恒審思量”,思量些什麼呢,它誤認爲第八識是恒、是一、是遍、是主宰的“自我”。它恒常的審慮思量,執著自我。因此,它是一個以自我爲中心,是一個自私自利的中心。

  說到思量二字,八個識都有思量的作用,但前五識時常間斷,也沒有審慮作用,所以是“非恒非審”的思量。第六識有審慮的作用,但也有時間斷 (如五位無心) ,所以是審而非恒的思量。第八識是“恒轉” (恒轉如瀑流) ,但它並不審慮,所以是恒而非恒的思量。唯有第七識,它恒時審慮思量,執著自我,維護自我,這就是我人何以時時以自我爲中心,起惑造業,損人利己的原因了。

  前五識和第六識,都是我們能夠感覺到的心理活動,是屬于意識的範疇。而第七識和第八識則屬于潛意識的範疇。所謂潛意識,也就是我們感覺不到它的活動。雖然我們感覺不到它的存在,但其作用卻不可低估,事實上,它直接影響著意識的活動。

  第七識有一個最不好的特征:就是“我貪”,看見什麼東西都是我的。在我們每天的生活中,想到最多的是什麼呢?無非就是自我。正如俗話所說的那樣:“人不爲已,天誅地滅。”我們做任何事情時,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從自我出發並以自我爲中心,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現象産生,就是末那識的作用。末那識的現行有我癡、我見、我愛、我慢四煩惱與它恒常相應,這四煩惱是致使末那識産生強烈自我的根源所在。在它們的作用下,我們整個身心都被強烈的我執所包圍。無論我們做的是什麼,是好事或壞事,都不會忘記這個自我,都不會忘記去著相,這就使得我們的所作所爲或多或少地帶著功利的色彩。因此,在禅宗裏禅堂修行中最重要就是要消滅第七識;祖師雲:“打得念頭死,使汝法身活”。因此對一切事物要隨緣,不要執著;禅堂有一句話叫“隨他去”,隨他去一切都隨他去,一切都自然放下、自在,自在才能解脫。要怎樣才不執著呢?打個比方:好像照相機對著空境而過,不要按快門一樣,一切都是一閃而過。

  第八識又名阿賴耶識,這也是梵語的音譯,義譯爲藏識,是說此識含藏萬法種子,不令失壞; 又因爲它曆經生死流轉,永不壞滅。藏是儲藏意思,有能藏、所藏、執藏叁種意義。能藏,是指它能儲藏萬法種子而生起宇宙萬法,第八識是能藏,(意識)種子是所藏。在種子起現行的時候,受到前七識雜染法的薰習,現行種子受薰成爲新種子,但是仍然藏于第八識中。這時的新種子稱爲能藏,第八識稱爲所藏。執藏又稱“我愛執藏”,這是因爲第七識誤認第八識爲自我,對于自我妄生貪愛,執著不舍,這稱爲“我愛執”。這時第七識是能執,第八識是所執。

  第八識是我們生命的寶藏,是一切身心活動産生的根源。唯識宗認爲,阿賴耶識裏儲藏著我們無始以來的生命經驗。這些經驗也叫種子,我們曾經做過的每件事,曾經說過的每句話,都會在生命中播下相應的種子;甚至我們的起心動念,每一次貪心,每一次嗔恨心,每一次慈悲心的産生,也都會形成不同的種子。正因爲阿賴耶識真實地保存著我們的生命經驗,所以,我們無始以來做過的一切才會如影隨形,功不唐捐。

  阿賴耶識既是生命經驗的儲藏室,同時也是我們命運的主宰。衆生無始以來在六道流轉生死,沈浮不定,從天上到人間、到地獄,雖然每一期的色身在不斷消亡,不斷轉換成新的軀殼、新的生命形式,但阿賴耶識始終貫穿其間。佛不講靈魂說,而以阿賴耶識作爲輪回的主體,有人可能會不解:阿賴耶識和靈魂有什麼區別呢?我們要知道,靈魂是固定不變的實體,而阿賴耶識則刹那生滅,相似相續,它時刻都在隨著我們的所作所爲而變化。當我們行善的時候,就是在阿賴耶識裏播下善的種子,生命中善的力量就隨之增長;當我們作惡的時候,就是在阿賴耶識裏播下惡的種子,生命中惡的力量也隨之加強。阿賴耶識雖有相對的穩定性,但又是變化的,具有很強的可塑性。

  在佛教中,往往將阿賴耶識比喻爲流水,因爲它具有流水般相似相續而不常不斷的特征。這一理論既不同于唯物論者的斷滅說,也不同于一神教的永恒說。唯物論者認爲精神是物質的産物,形散則神滅;而基督教等一神教,又將靈魂當作是固定不變的實體,得到救贖的靈魂可以在天堂享有永生,罪惡的靈魂則永遠在地獄承受煎熬。從佛法的觀點來看,生命雖然有不同的存在形式,有四聖六凡的差別,其中,在十法界中有果位層次最高的佛,有我們這些凡夫衆生,還有地獄、餓鬼、畜生等惡道衆生。即使就人與人來說,生命素質也存在高低形式的不同。但生命不是固定的,而是取決于我們的行爲和觀念,取決于我們對它的塑造。所以,阿賴耶識作爲生命的主導,和靈魂又有著本質的區別。當然,從某種角度上來說,它與靈魂也有一些相似之處,可幫助我們認識輪回的問題。正如中觀宗所講的那樣:“無我無作無受者,善惡之業亦不亡。”——沒有我,沒有造業的人,沒有受報的人,但因果業報也不會消失。對于一般人來說就比較深奧,不容易認識清楚,更難以理解透徹。

  五、心所有法對八識心王的輔助作用

  前面所說的八識是心王,也就是心的主體。此外,還有心所,它輔助心王認識境界。任何一種心理活動的産生,必然有心所與之相應,才能完成心的認識作用。在唯識宗裏常以這樣的比喻來說明:心如師做模型,心所如徒弟在模型上塗抹顔色。由心所的現行,才能完成心王的認識。

  六位心所,是五位百法中的第二位,名叫“心所有法”,這是屬于八識心王所有之法,簡稱心所,又稱心數。心所與心王的關系,由下列叁義建立: 1、恒依于心王,依八識心王而起。2、與心王相應。3、系屬于心王。心所以此叁義又名“我所”。這些心所,隨著順違之境,而起愛憎善惡之心,助成心王的事業。認真的說,心王本身無善惡,不能單獨造作,必須心所相應方有勢力,心所協助于心王,互相呼應,以造作善惡之業。這八識心王,每一個心王好比是一位國王,既然是王,不能沒有臣屬輔佐。所以心所就好比是國王的臣屬。心所有五十一位,分爲六組,叫做“六位心所”。這六組是:

  1、遍行心所:分別是觸、作意、受、想、思。

  2、別境心所:分別是欲、勝解、念、定、慧。

  3、善心所:分別是信、慚、愧、無貪、無嗔、無癡、勤、輕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4、根本煩惱心所:分別是貪、嗔、癡、慢、疑、惡見。

  5、隨煩惱心所:又分爲小隨煩惱,中隨煩惱,大隨煩惱叁種。小隨煩惱分別是忿、恨、覆、惱、嫉、悭、诳、谄、害、喬。中隨煩惱分別是無慚、無愧。大隨煩惱分別是昏沈、掉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

  6、不定心所:分別是悔、眠、尋、伺。

  由以上六位心所看來,善心所只有十一個,而煩惱、隨煩惱卻有二十六,這也就難怪人們的善習少而惡習多,或者說是世人的善行少而惡行多。而在我們的阿賴耶識裏儲藏著無窮無盡的種子,其中有善的種子,也有不善的種子;有無漏的種子,也有有漏的種子。每個人的種子不同,因此也就有著不同的特點:有的人特別淡泊,有的人特別貪婪;有的人特別慈悲,有的人特別殘忍;有的人特別謙和,有的人特別傲慢。

  學佛就是轉染成淨、轉識成智的過程,這也是佛法不同于哲學的區別所在。雖然哲學也講到本體,但只是停留在分析認識上。而佛法所闡述的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佛陀在菩提樹下親證的,我們只要如法修行,開發出自身的無漏智慧,同樣有能力證佛所證。因爲佛法的真理是實證的,因而就具有可操作性,如果我們僅僅通過意識雲認識,還遠遠不夠。所以在禅宗的修行裏,要我們在“不思善、不思惡,一念不生”時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爲什麼要“一念不生”?因爲一念産生之時,就已落入意識的範疇。而我們所要認識的智慧和真理,是超越意識的境界,是要通過無漏的智慧去證得。

  1、唯識學講,外在行爲的發生,一般要要經曆叁個階段:第一,是審慮思,就是針對現前境界,進行一番審慮計度思考,權衡利弊得失,善惡是非,以及要考慮采取什麼樣的方法才比較合適等等。這是第一階段。第二,決定思,經過一番思考後,有了對現前的境界適當的估計後,于是就下決斷,將其內心所思所想發露在外,表現于外在的行爲上,這就是決定思,這是第二階段。第叁,發動思,一經決斷後,于是就毫不猶豫,通過身體的行動及語言的表達,用身行及言語去觸及現前的境界。因此,由上可知,審慮思屬謀,決定思屬于斷,謀斷即爲意業。意業是身語業的根本,是發出外在行爲的前奏曲,一切善惡業皆根源于此第六意識的思心所,所以一切業皆是以思心所爲體,而身語不過相當于作業的工具,非即是業,這是因爲依于意業才能有身語的表現活動,于是這才把…

《唯識學——轉識成智的理論和方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