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两个禅宗公安,就要无分别。但如果我们开始就不分别的话,只能永远生活在错误的观念里,当我们连是非尚未辨别清楚时,所谓的修行只能是南辕北辙。所以先要分别,在对世界有了正确的认识后,再进一步修止、修观,方能成就无分别智。当我们修观感到困难时,还要从观里面出来,再作进一步的分别,使我们所认识的境界得到确认。
意识除了具有认识的作用,还能支配我们的行为,无论是造善业或恶业,主要也是在它的指使下进行。所以,整个修行的过程都是建立在意识的基础上。如果说错误的分别是贪、嗔、痴产生的根源;那么,正确的分别就是开发智慧的基础。
第六识是心理活动的综合中心,我们的见闻觉知,思想判断,全以第六识为主,第七、八识是属於潜意识的范围。但第七识是意识之根,第八识是宇宙万法的本源,无疑义的是第六识的活动一定受到第七、八识的影响。
第七识名为末那识,末那二字,是梵语的音译,义译为意,但恐与第六识混淆,故保留末那原名。第七识唯一的作用,就是“恒审思量”,思量些什么呢,它误认为第八识是恒、是一、是遍、是主宰的“自我”。它恒常的审虑思量,执着自我。因此,它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中心。
说到思量二字,八个识都有思量的作用,但前五识时常间断,也没有审虑作用,所以是“非恒非审”的思量。第六识有审虑的作用,但也有时间断 (如五位无心) ,所以是审而非恒的思量。第八识是“恒转” (恒转如瀑流) ,但它并不审虑,所以是恒而非恒的思量。唯有第七识,它恒时审虑思量,执著自我,维护自我,这就是我人何以时时以自我为中心,起惑造业,损人利己的原因了。
前五识和第六识,都是我们能够感觉到的心理活动,是属于意识的范畴。而第七识和第八识则属于潜意识的范畴。所谓潜意识,也就是我们感觉不到它的活动。虽然我们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其作用却不可低估,事实上,它直接影响着意识的活动。
第七识有一个最不好的特征:就是“我贪”,看见什么东西都是我的。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想到最多的是什么呢?无非就是自我。正如俗话所说的那样:“人不为已,天诛地灭。”我们做任何事情时,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从自我出发并以自我为中心,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现象产生,就是末那识的作用。末那识的现行有我痴、我见、我爱、我慢四烦恼与它恒常相应,这四烦恼是致使末那识产生强烈自我的根源所在。在它们的作用下,我们整个身心都被强烈的我执所包围。无论我们做的是什么,是好事或坏事,都不会忘记这个自我,都不会忘记去著相,这就使得我们的所作所为或多或少地带着功利的色彩。因此,在禅宗里禅堂修行中最重要就是要消灭第七识;祖师云:“打得念头死,使汝法身活”。因此对一切事物要随缘,不要执着;禅堂有一句话叫“随他去”,随他去一切都随他去,一切都自然放下、自在,自在才能解脱。要怎样才不执着呢?打个比方:好像照相机对着空境而过,不要按快门一样,一切都是一闪而过。
第八识又名阿赖耶识,这也是梵语的音译,义译为藏识,是说此识含藏万法种子,不令失坏; 又因为它历经生死流转,永不坏灭。藏是储藏意思,有能藏、所藏、执藏三种意义。能藏,是指它能储藏万法种子而生起宇宙万法,第八识是能藏,(意识)种子是所藏。在种子起现行的时候,受到前七识杂染法的薰习,现行种子受薰成为新种子,但是仍然藏于第八识中。这时的新种子称为能藏,第八识称为所藏。执藏又称“我爱执藏”,这是因为第七识误认第八识为自我,对于自我妄生贪爱,执著不舍,这称为“我爱执”。这时第七识是能执,第八识是所执。
第八识是我们生命的宝藏,是一切身心活动产生的根源。唯识宗认为,阿赖耶识里储藏着我们无始以来的生命经验。这些经验也叫种子,我们曾经做过的每件事,曾经说过的每句话,都会在生命中播下相应的种子;甚至我们的起心动念,每一次贪心,每一次嗔恨心,每一次慈悲心的产生,也都会形成不同的种子。正因为阿赖耶识真实地保存着我们的生命经验,所以,我们无始以来做过的一切才会如影随形,功不唐捐。
阿赖耶识既是生命经验的储藏室,同时也是我们命运的主宰。众生无始以来在六道流转生死,沉浮不定,从天上到人间、到地狱,虽然每一期的色身在不断消亡,不断转换成新的躯壳、新的生命形式,但阿赖耶识始终贯穿其间。佛不讲灵魂说,而以阿赖耶识作为轮回的主体,有人可能会不解:阿赖耶识和灵魂有什么区别呢?我们要知道,灵魂是固定不变的实体,而阿赖耶识则刹那生灭,相似相续,它时刻都在随着我们的所作所为而变化。当我们行善的时候,就是在阿赖耶识里播下善的种子,生命中善的力量就随之增长;当我们作恶的时候,就是在阿赖耶识里播下恶的种子,生命中恶的力量也随之加强。阿赖耶识虽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又是变化的,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在佛教中,往往将阿赖耶识比喻为流水,因为它具有流水般相似相续而不常不断的特征。这一理论既不同于唯物论者的断灭说,也不同于一神教的永恒说。唯物论者认为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形散则神灭;而基督教等一神教,又将灵魂当作是固定不变的实体,得到救赎的灵魂可以在天堂享有永生,罪恶的灵魂则永远在地狱承受煎熬。从佛法的观点来看,生命虽然有不同的存在形式,有四圣六凡的差别,其中,在十法界中有果位层次最高的佛,有我们这些凡夫众生,还有地狱、饿鬼、畜生等恶道众生。即使就人与人来说,生命素质也存在高低形式的不同。但生命不是固定的,而是取决于我们的行为和观念,取决于我们对它的塑造。所以,阿赖耶识作为生命的主导,和灵魂又有着本质的区别。当然,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它与灵魂也有一些相似之处,可帮助我们认识轮回的问题。正如中观宗所讲的那样:“无我无作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亡。”——没有我,没有造业的人,没有受报的人,但因果业报也不会消失。对于一般人来说就比较深奥,不容易认识清楚,更难以理解透彻。
五、心所有法对八识心王的辅助作用
前面所说的八识是心王,也就是心的主体。此外,还有心所,它辅助心王认识境界。任何一种心理活动的产生,必然有心所与之相应,才能完成心的认识作用。在唯识宗里常以这样的比喻来说明:心如师做模型,心所如徒弟在模型上涂抹颜色。由心所的现行,才能完成心王的认识。
六位心所,是五位百法中的第二位,名叫“心所有法”,这是属于八识心王所有之法,简称心所,又称心数。心所与心王的关系,由下列三义建立: 1、恒依于心王,依八识心王而起。2、与心王相应。3、系属于心王。心所以此三义又名“我所”。这些心所,随着顺违之境,而起爱憎善恶之心,助成心王的事业。认真的说,心王本身无善恶,不能单独造作,必须心所相应方有势力,心所协助于心王,互相呼应,以造作善恶之业。这八识心王,每一个心王好比是一位国王,既然是王,不能没有臣属辅佐。所以心所就好比是国王的臣属。心所有五十一位,分为六组,叫做“六位心所”。这六组是:
1、遍行心所:分别是触、作意、受、想、思。
2、别境心所:分别是欲、胜解、念、定、慧。
3、善心所:分别是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勤、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4、根本烦恼心所:分别是贪、嗔、痴、慢、疑、恶见。
5、随烦恼心所:又分为小随烦恼,中随烦恼,大随烦恼三种。小随烦恼分别是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乔。中随烦恼分别是无惭、无愧。大随烦恼分别是昏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
6、不定心所:分别是悔、眠、寻、伺。
由以上六位心所看来,善心所只有十一个,而烦恼、随烦恼却有二十六,这也就难怪人们的善习少而恶习多,或者说是世人的善行少而恶行多。而在我们的阿赖耶识里储藏着无穷无尽的种子,其中有善的种子,也有不善的种子;有无漏的种子,也有有漏的种子。每个人的种子不同,因此也就有着不同的特点:有的人特别淡泊,有的人特别贪婪;有的人特别慈悲,有的人特别残忍;有的人特别谦和,有的人特别傲慢。
学佛就是转染成净、转识成智的过程,这也是佛法不同于哲学的区别所在。虽然哲学也讲到本体,但只是停留在分析认识上。而佛法所阐述的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佛陀在菩提树下亲证的,我们只要如法修行,开发出自身的无漏智慧,同样有能力证佛所证。因为佛法的真理是实证的,因而就具有可操作性,如果我们仅仅通过意识云认识,还远远不够。所以在禅宗的修行里,要我们在“不思善、不思恶,一念不生”时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为什么要“一念不生”?因为一念产生之时,就已落入意识的范畴。而我们所要认识的智慧和真理,是超越意识的境界,是要通过无漏的智慧去证得。
1、唯识学讲,外在行为的发生,一般要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是审虑思,就是针对现前境界,进行一番审虑计度思考,权衡利弊得失,善恶是非,以及要考虑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才比较合适等等。这是第一阶段。第二,决定思,经过一番思考后,有了对现前的境界适当的估计后,于是就下决断,将其内心所思所想发露在外,表现于外在的行为上,这就是决定思,这是第二阶段。第三,发动思,一经决断后,于是就毫不犹豫,通过身体的行动及语言的表达,用身行及言语去触及现前的境界。因此,由上可知,审虑思属谋,决定思属于断,谋断即为意业。意业是身语业的根本,是发出外在行为的前奏曲,一切善恶业皆根源于此第六意识的思心所,所以一切业皆是以思心所为体,而身语不过相当于作业的工具,非即是业,这是因为依于意业才能有身语的表现活动,于是这才把…
《唯识学——转识成智的理论和方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