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学——转识成智的理论和方法▪P4

  ..续本文上一页身语的行为叫做身语业。由此可见,造业的完成,完全是由最极猛利的意识之思心所,通过前五识间接的辅助,而对现在的所缘境起审决,进而驱使心动身发语,造作种种的善恶业。总之,之所以能够动身发语,是由于意识在其中作先导,所以说意识在动身发语中是独为最的。

  2、意识的发动,身语的具体情形如何呢?我们凡情众生的前六识,一旦触及了所缘境界,就必然会有感受,如有润益身心的乐受,或有损害身心的苦受,及有于身心无益无损的舍受,这三种情绪的反应。有此类的感受,于是对于现前的境界,有的是在极为短暂的瞬间,几乎是在未起思考的瞬间,就有取舍的行为表现,如手触火,便会立即后缩。但一般情形下,因有感受就必然会引起对此所缘境界的思考,从开始思考到动发身语,就必然会经历前面所讲的三个过程。又意识的造业,即使没有表露在外在的行为上,仅就这思维活动的造业也是非常强烈的。我们凡情众生可以在头脑中思维象与外在行为一般的意业造作活动,如出现在头脑中有一番来回倒腾的带有善恶色彩的想象,并且,有的还会时不时的重复彩排,如此的意业,对于身心健康,其影响是非常严重的。

  关于意与意业,“意者识能思量故,趣向余生及境界故说名为意;作动意(之)思说名意业,令意造作善不善等种种事故。”(世亲《大乘成业论》《大正藏》卷三十一,P七八六上)

  3、第七、八识之思心所与前六识的思心所有何不同?与前二识相应的思心所,它的生起,是任运的,对身心没有损益,也不能润泽身心,更不能动身发语,造作善恶业。然而,前六识相应的思心所却不是任运的,在前五识的资助下,与意识相应的思心所就能动身发语造作善恶业。

  4、意义:我们从中也可看出,佛教的业力观,是注重于内在的心理心态的动机,而不是仅拘泥于外表的作业行为,不把表面的行为作为衡量善恶的标准,而是以内在心念动机的善恶趋势来决定。正因为如此,佛法的意图就是希望我们这些凡夫众生反归自心、反观自心,纯正心念,通过内在心念的纯化来纯化外在的身语,所谓心灵美而引发行为美与语言美。让语言多含摄一些能促进我们凡情众生彼此和谐的情感,让有声语言多濡染一些自然朴素、真挚纯美的原色。让我们凡情众生的行为,能成为优美的自然风景线。总之,修学佛法者应通过这三方面来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

  六、心识与业力

  1、议说“业”

  在佛教思想中,“业”的问题极为难以解释,并且,这还易使人发生误解,认为佛教的业力观是绝对的定命论。在社会大众中,一般人都会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这是一般人对“业”的极为粗浅的认识。而在佛法中,这个“业”,却含摄有许多层面的内容。

  “业”,梵语karma,音译羯磨,即是作业或行为的意思,行为的造作就是业。而佛法中说“业”的目的,是想透过“业”而把现在的种种行为与它对未来生活的影响联系起来,可是我们凡情众生的现实的种种行为,是随生即灭的,不能久住,不能延续到时间稍远一点的未来,那么,现实的种种行为是透过什么东西而构成对未来生活产生影响的呢?是以业种子的形式。就是我们现在的种种行为,虽然刹那即灭,但每一刹那的行为却有习气影子留存下来,贮存于阿赖耶识中,一旦机缘成熟就会生起现行,影响未来的生活。

  前面讲过,“业”含有极为复杂多层面的内容,一般凡夫众生是很难道尽其幽微的,因此之故,现在在这里仅能简单粗略地作几点分析:第一,业力是一种力量,我们凡夫的种种现实的行为,种种所作所为,必然会给我们自身未来的生活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其中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于是从这一点也可以给我们一种启示:若能纯正现实的行为,那么就必定能够给自身将来的生活带来好的积极的影响。

  第二,业力意味着命运,如现在的我们,都感得了人身,这是今生不会发生变化的事实,并且,也无法使它发生变化。还有我们的长相,以及我们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事情,我们自身一时还无法超越,还要受命运所左右。那么,我们这些凡情众生既然已学了佛,懂得了一点佛法,又如何去面对过去的业力所形成的命运呢?我想,作为一个学佛人,在明知有些事乃命运所使然,在没有条件改变的情形下,那就多少需要具备一点知命与达观的生活心态,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烦恼,应以泰然的心理,宁静的态度去接受它。但是,对于明知通过努力,能够改变的事,那就应该要用足够的毅力、勇气去克服它、改变它,不要完全屈服于过去业力习惯的桎梏,不要完全把一个人变成命运的奴隶。至于什么是能改变的,什么是不能改变的,这就需要有识别判断的智慧。而智慧的获得,一是在生活中,通过在不断的磨炼与撞击中获取,生活的经验、生活的阅历都可以获取一定的智慧;其次,多少还需要一点禅定的功夫,宁静的功夫,求得佛菩萨的加被而获得心智的清明。

  总之业力绝不是百分之百的定命论,绝不象有人说的,人的将来,人的生活已被命运所安排了。佛教的业务观绝不是宿命论,因为业力毕竟是由我们凡情众生自己所造成的,自己所造就的业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其定性,有其不变性,然而,有些事也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使它发生或多或少的改变,并且在不断努力的过程中,还能使我们的生命价值得到逐渐的提升。

  第三,业力是(形成良好气质、品格的)一种培养力量。我们凡情众生每个人的气质与品格,一是由先天的即过去的业力所赋与,一是由后天所接受的教育及自身的努力所形成,所以大家要想具有高雅脱俗的气质,要具有晶莹皎洁的心空世界,那就得立足于现实,在现实生活中纯正行为意念,涵养品德,丰富学识,随着时日的推移,大家内在心灵的光辉自然就会放射出来,就可以在生命更新的道路上,在弘法利生的道路上显示出巨大的妙用。

  2、自由意志

  如果说我们现在的生活纯粹是由命运所驱使,是绝对的定命论,那么,我们的意识就完全是由业力所制约,就根本无所谓自由可言,真若如此,那么我们的生命价值也就无法更新,更谈不上有质的飞跃——成佛。因为一切行为都只是因循过去,一切努力徒然无功,是凡夫的,永远仍是凡夫,是小乘的,永远是小乘。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自由意识是有的,这在当下我们就可证知,可察觉到,我们的意识除五无心外,是不受其它任何限制的,具有无限的超越性,绝不会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又在唯识佛法中,也说明受业力支配的意识仅是意识中的一部分,叫异熟生,这仅是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因此,这从教理上也说明了自由意识是存在的,也正因为有此自由意识,所以我们的生命价值的升华,也就成为可能。

  3、释引满业

  在唯识佛法中,根据“业”对未来生活的不同影响,就是从有情众生感果后,从果报上往前推其因,把这因分为引业和满业。第一,引业,把影响总报果界地升沉的业,就是能决定我们的生命体生于何界地的业,叫引业。此引业,是属于在与意识相应的思心所驱使下,所造就的强有力的善恶业。此引业以种子的形式藏于赖耶识中,至成熟时,于是就牵引我们的生命总报体,在五趣中感受一期生命相续不断的总报。就引业而言,大致有如下说法:杀业多的,招感地狱之报;犯盗戒的,招感饿鬼之报;淫业泛滥的,感堕畜生之报;能成就十善业的,能生于人天;在世间修定的,可感上二界报。所以,从引业所感的业果来讲,人类,我们大家的总报体都是一样的,赖耶识都同生于人界。

  第二,满业,把影响别报果能否圆具的业,叫满业。象我们凡情众生彼此之间,虽然都同感得人身,但彼此之间却存在着胖瘦、贫富、相好相丑等等的差异,这都是由于满业所使然,并且是我们现今各自正承受着的。又就满业而言,在《那先比丘经》中有一段经文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其文如下:

  a.弥兰陀王说:“世间人头面耳目、身体四肢皆完具,何故有长命者短命者、有多病者少病者、有贫者富者、有长者卑者、有端正者丑恶者、有为人所信者有为人所疑者、有明者有暗者?何以故不同?”

  b.那先比丘说:“譬如众树木生果,有酢者,有苦者,有辛者,有甜者。此等树木何不同?”

  a.弥兰陀王说:“不同者,本栽各异。”

  b.那先比丘说:“人所作各各异不同,故有长命短命、有多病少病、有富有贫、有贵有贱、有端正有丑恶、有语用者有语不用者、有明者有暗者。”他又接着说:“佛经说,豪贵贫穷、好丑,皆自宿命所作善恶,自随行得之。”

  a.弥兰陀王说:“善哉!善哉!”

  (《那先比丘经》卷上《大正藏》卷三十二,P六九八下)

  在这里要说明的是,有些满业,现今就可以通过努力,使之发生变化,如穷的有可能变为富者,不会永远受穷,少知的可以变成博学的人。但人类所承受的满业,要使之发生变化,那要看自身的努力程度,要看所生活的大社会环境、群体环境,并且,不同的满业,使之发生变化的难易程度,其差别是很大的。

  4、点明谁是主导者

  引业满业必然是善恶业,因为无记业不仅对于自己与他人没有损益,就是对于今世他世,也没有损益,这无记业是不能招感后后之果报的。又引满业,还必须是有强胜势用的善恶业,因为势力劣弱的善恶业,如前五识,虽然也有善心所或烦恼与之相应,能造善恶业,但其势力劣弱,没有胜用,不能为主;虽然也能以习气的形式将五识所造的善恶业摄植于赖耶识中,但是,它不会有引满未来生的作用。然而意识就不一样,它能动身发语,造作有强胜势用的引满业,由此招感总别报果。因此可以说,我们凡夫有情生死相续,轮转五趣皆是由此意识的思心所所造就的业力所牵引,并且,意识还能受业,即承受业报,作为异熟生,自作自受。由此可知,意识在人…

《唯识学——转识成智的理论和方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