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于平智心品的功用有如下三点:第一,如来的平等性智,能给十地菩萨这一类根机的圣者,随顺其所乐意接受的而为之示现他受用身土,并且,每一地的圣者所易佛身,其影像的大小等是有种种不同的,这在前面已经讲过。第二,此平等性智与有漏的第七识一样,亦是妙观察智的不共俱有依,其中,已无染净依这一名义了。第三,平等性智不仅能观众生所现的染法如幻如化,等无厌怖,对于圣者来讲无所谓伏怖,并且,还能观种种的净法,亦是如幻如化的,等无爱著。总之,平智对染净法都平等观之,所以,由此如来的平智,诸佛如来不住生死,不住涅磐,生死涅磐,二皆平等,也就是说,佛可恒住此世间,而不为世间所染,成就一切功德,并且,恒在涅磐,不住涅磐,这就是由如来平智所建立起来的无住涅磐,如此一味相续,穷未来际,度脱无量无边的有情众生。
3、为何二乘人不具有“平等性智”?
因为二乘(声闻、独觉)人仅以生空观智破人我执,通达我空,悟得人空真如,此类行者,对于一切的法,有坚固的执著,不能个法空观智,也就是说不能悟入法空真如。也正因为有此法我执的存在,所以二乘人必然就会表现出对于染法深生怖畏,厌弃于生死染法,欣求涅磐净法,马生死与涅磐、染法与净法,执为两端,没有平等的认识。因此,仅有无我智的二乘人,不能长住世间,度诸有情,只求速入涅磐,成自解脱,这说明二乘人缺乏大慈大悲的情怀,这样的根机者肯定是没有“无住涅磐”可言的,其根本原因就是二乘人没有平等性智。
4、关于平等性智的相应法
如来的平等性智有22个法与它相应,即遍行5、别境5、善11及第七净识,至于为何平等性智有此22个法与它相应?为何没有其余的心所与平智相应?这两个问题的答案与前面妙智是一样的。
5、关于平智的境、量、性、受、缘
(1)境:平智与妙智一样,亦可双观真俗,缘一切境。其所缘境是胜义性境,这是因为无漏的平智没有妄执,佛的平智就更不用说了;也可以平智的所缘境是独影境,因为平智能如实了知凡夫所执的实在法是虚幻的妄法。
(2)量:平智唯是现量,因为平智缘境不需要比量而知,对于诸法的事理,是现证实知,正确无谬的,所以唯是现量。
(3)性类:因为平智的体是无漏的,所以平智唯是善性的,是无漏的善性。
(4)相应受:平智唯是舍受,因为在因位无寻伺心所相应,不藉此修观,即无因修观地地升进而引出来的苦忧,又在成佛以后,如来已断苦忧之事,再则,如来为十地菩萨示现胜受用身土,也没有喜乐,所以平智唯有舍受与之相应。
(5)平智之缘:一刹那平智的生起,需要一些什么样的缘呢?其大致情形如下图所示:
│ 平智
●作意 △tn-1 等无间缘
│ |
│ ┌—┼————————┐
│ 增上缘 │ ↓平智 │第七净智
├————————┼→△tn ←———△ │ 平智
│ ┌——————┼→| │ │
│ │ 亲因缘 └—┼——————┼—┘
│ │ ↓平智 ↓
│ │ △tn+1 一切境
┌—┼—┼—┐ |
圆智←┤ │ ●—┼→平智 ↓
或无垢识 │ │ │的无漏种
amalavi-│ │ │
jn~ānam. └—┼———┘
(三)阿赖耶识转为大圆镜智
1、在见道初地的入心,断分别执障及种子,转得下品的妙智与平智,又在地上,通过不断的止观修习,到第八不动地,永伏烦恼障及我我执,于是此时下品智就转成中品的妙智与平智。其次,又经止观修习,经善慧地、法云地,直至金刚道、解脱道,所有的执障及种子习气,永伏永断,于是中品智一跃而成为上品的妙智、平智,同时藉此二上品智的力量,于是第八识就转成无垢识,同时也就有大圆镜智的发起,这即是成佛之时。
此中的“藏”,即“赖耶”,是特指“我爱执藏”,非是全言三藏。此“我爱执藏”是第八识之所以称名阿赖耶的原因,因为有漏的第八识是被有漏的第七识执著的对象,赖耶名称就是凸显这一层意义的。第八识的此一名称,在地上修习止观,到了不动地,经由无相无功用行,于是此时烦恼障的现行得到永伏,人我执的现行也得到永伏,这时,第七识就不再会爱执第八识见分为人我相了,不爱执它为生死灵魂的主宰相了,即没有了我爱执藏义,从此也就不再发业润生,不再受分段生死,所以颂文中说“不动地前才舍藏”,第八识才舍去可作为执藏的这一层意义。其中要注意的是,在不动地,是舍第八之赖耶名,不是舍第八识体。
在不动地以后,第八识不能再叫赖耶了,要改称异熟识。关于第八识,赖耶识、心识、阿陀那识,这些异名成立的范围如下图所示:
—————————异熟识———————→│
—————阿赖耶识————————→│ │
------——○——○——○———△———△———————→
无始以来的凡夫 资 加 见 不 成 尽未来际
粮 行 道 动 佛
位 地 时 庵摩罗识
第八识 │←无垢识——amala
—————————————阿陀那识———————————————
(执持)ādaāna
由此可知“异熟识”名,不仅凡夫二乘、登地菩萨可以这么称呼,就是大乘十地菩萨以后的等觉位菩萨,也可以如此称呼,因为如此的深位菩萨仍有变易生死存在。也只有到了金刚道以后,那坚利如金刚的上品智,才断除了俱生执障及一切执障的种子习气,并且,还要舍去对治二障种的有漏善法,舍去十地中的劣等无漏法,舍去一切白净无记的异熟果法,所以在金刚道后的解脱道,异熟法空尽,这就是颂文所说的“金刚道后异熟空”。但是,这里要清楚,殊胜的无漏法种是不应舍的,如四智相应心品,它们都是有为法,是无漏的有为法,需要那无漏种作为亲因缘才能生起种种的作用。
在金刚道后——解脱道,所有的异熟果法已经空尽,于是这第八识就成为无垢识,同时,依此净识就有大圆镜智的发起。成佛以后的执持识,就是无垢识,所执持的是一切殊胜的无漏法种,这是无量的功德藏,是诸佛法身,能变现自受用身及自受用身土。此中的大圆镜智,属根本后得二智所摄。此智的常寂之光,能圆照法界,无障无碍,相续不断,能显现一切法的影像、十方世界、极微尘数佛刹,无不朗照于大圆镜中,恒现报化二身,尽未来际,度脱众生。
2、此智的特点及功用:
《成唯识论》中说:“大圆镜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离诸分别,所缘行相微细难知,不忘不愚一切境相,性相清净,离诸杂染。”(《成唯识论》卷十《大正藏》卷三十一,P五六上)此段文字说明圆智心品的特点是:已弃离了种种的虚妄分别,其所缘与行相广大无量,没有边际,最极微妙,此一点,佛前因地众生的智慧是很难知晓的。并且,如来的此智心品,不忘失不愚迷一切境相,所有的境相无不朗照其中,这显示的是佛的一切种智及一切智智,不用说,这样的智慧,性相清净,自性明善,没有一切虚妄杂染,永断有漏。
又关于此智的功用,论文说:“纯净圆德现种依持,能现能生身土智影,无间无断,穷未来际,如大圆镜现众色像。”(《成唯识论》卷十《大正藏》卷三十一,P五六上)此段文字说明圆智心品的功用,此智超过一切二乘无学、众十地菩萨的智慧,它是佛的纯净圆满具足的现行功德所依处,并且,又任持现行纯净圆满功德的种子。此中所任持的一切清净无漏功德种子,能生能现无量佛身佛土,如依之可生起实在的如来的自受用身土及变化身土、诸根色等,以及前二智心品,并且又能现非实在的身土,如示现他受用身土及变化身土,此是为度有情众生而随之示现的。还有,因地众生的根身器与心理状态,如来也能遍缘,在如来的圆智心品上也有此种种影像的显现。以上这就是“能现能生身土智影”的意思。总之,由于此圆智心品持种无边,现行圆满功德无边,所以,现生的身土影像就永无间断,没有穷尽,利乐自他,做诸功德,没有穷尽。
正因为此智心品,普能摄持无尽功德,又能遍现身土智影,无忘无失,属一切智智,如大圆镜,影现种种的色像,所以就取名叫大圆镜智。
3、圆智心品的相应法
圆智心品的相应法有22个,即遍行5、别境5、善11及第八净识(无垢识),至于为何圆智有此22个相应法?为何没有其余的心所与它相应?这与前面二智心品是一样的。
4、关于圆智心品的境量性等
(1)境:此圆智属根本后得二智所摄,故亦可双观真俗,缘一切境,其所缘境是胜义性境,或者说是独影境。
(2)量:圆智唯是现量,因为此智缘境是现证实知,正确无谬。
(3)性类:因为圆智的体是无漏的,所以圆智唯是善性的,是无漏的善性。
(4)相应受:圆智唯是舍受,因为这是果位智,如来是没有苦乐忧喜之事的。
(5)圆智之缘:一刹那圆智的生起,需要一些什么样的缘呢?其大致情形如下图所示:
│ 圆智
●作意 △tn-1 ⑥等无间缘
│ |
│ |
│ 增上缘 ↓圆智
├———————————————→△tn
│ ┌———————→│
│ │ 亲因缘 ↑│
│ │ │↓圆智
平 │ │ │△ n+1
智 ┌—┼—┐ ┌—┬┼┬┐ │
或←┤ │ │ │ │●┼┼→无漏 │
第 │ │ │ │ └—┘│ 圆智种 │ 无垢识、圆智心品
七 │ │ │ │根身器种├—————┘
净 └—┼—┘ └——┬—┘ 所缘缘 双观真俗谛
识 │ ↓
│ 一切境 āmalavijn~ānam.
5、第八因位识与果位智有何同异?
(1)同:因位果位都可执持无漏种子;所现的自受用身土、自性佛,在因位果位同是一个;见分行相与所缘,对于因位众生来讲,因位识与果位智都是微细难知的。
(2)异:因位识非智,果位识有智的配合;因位识是有漏无记,果位智是无漏纯善;因位识是杂染种现的所依,果位智唯净德种现依持;因位识缘根身器界种子,果位智缘一切境。
《唯识学——转识成智的理论和方法》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