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學——轉識成智的理論和方法▪P7

  ..續本文上一頁于平智心品的功用有如下叁點:第一,如來的平等性智,能給十地菩薩這一類根機的聖者,隨順其所樂意接受的而爲之示現他受用身土,並且,每一地的聖者所易佛身,其影像的大小等是有種種不同的,這在前面已經講過。第二,此平等性智與有漏的第七識一樣,亦是妙觀察智的不共俱有依,其中,已無染淨依這一名義了。第叁,平等性智不僅能觀衆生所現的染法如幻如化,等無厭怖,對于聖者來講無所謂伏怖,並且,還能觀種種的淨法,亦是如幻如化的,等無愛著。總之,平智對染淨法都平等觀之,所以,由此如來的平智,諸佛如來不住生死,不住涅磐,生死涅磐,二皆平等,也就是說,佛可恒住此世間,而不爲世間所染,成就一切功德,並且,恒在涅磐,不住涅磐,這就是由如來平智所建立起來的無住涅磐,如此一味相續,窮未來際,度脫無量無邊的有情衆生。

  3、爲何二乘人不具有“平等性智”?

  因爲二乘(聲聞、獨覺)人僅以生空觀智破人我執,通達我空,悟得人空真如,此類行者,對于一切的法,有堅固的執著,不能個法空觀智,也就是說不能悟入法空真如。也正因爲有此法我執的存在,所以二乘人必然就會表現出對于染法深生怖畏,厭棄于生死染法,欣求涅磐淨法,馬生死與涅磐、染法與淨法,執爲兩端,沒有平等的認識。因此,僅有無我智的二乘人,不能長住世間,度諸有情,只求速入涅磐,成自解脫,這說明二乘人缺乏大慈大悲的情懷,這樣的根機者肯定是沒有“無住涅磐”可言的,其根本原因就是二乘人沒有平等性智。

  4、關于平等性智的相應法

  如來的平等性智有22個法與它相應,即遍行5、別境5、善11及第七淨識,至于爲何平等性智有此22個法與它相應?爲何沒有其余的心所與平智相應?這兩個問題的答案與前面妙智是一樣的。

  5、關于平智的境、量、性、受、緣

  (1)境:平智與妙智一樣,亦可雙觀真俗,緣一切境。其所緣境是勝義性境,這是因爲無漏的平智沒有妄執,佛的平智就更不用說了;也可以平智的所緣境是獨影境,因爲平智能如實了知凡夫所執的實在法是虛幻的妄法。

  (2)量:平智唯是現量,因爲平智緣境不需要比量而知,對于諸法的事理,是現證實知,正確無謬的,所以唯是現量。

  (3)性類:因爲平智的體是無漏的,所以平智唯是善性的,是無漏的善性。

  (4)相應受:平智唯是舍受,因爲在因位無尋伺心所相應,不藉此修觀,即無因修觀地地升進而引出來的苦憂,又在成佛以後,如來已斷苦憂之事,再則,如來爲十地菩薩示現勝受用身土,也沒有喜樂,所以平智唯有舍受與之相應。

  (5)平智之緣:一刹那平智的生起,需要一些什麼樣的緣呢?其大致情形如下圖所示:

   │   平智

   ●作意  △tn-1 等無間緣

   │   |

   │  ┌—┼————————┐

   │   增上緣   │ ↓平智  │第七淨智

   ├————————┼→△tn ←———△ │  平智

   │ ┌——————┼→|  │ │

   │ │  親因緣  └—┼——————┼—┘

   │ │  ↓平智  ↓

   │ │  △tn+1  一切境

   ┌—┼—┼—┐  |

   圓智←┤ │ ●—┼→平智  ↓

  或無垢識 │ │  │的無漏種

  amalavi-│ │  │

  jn~ānam. └—┼———┘

  (叁)阿賴耶識轉爲大圓鏡智

  1、在見道初地的入心,斷分別執障及種子,轉得下品的妙智與平智,又在地上,通過不斷的止觀修習,到第八不動地,永伏煩惱障及我我執,于是此時下品智就轉成中品的妙智與平智。其次,又經止觀修習,經善慧地、法雲地,直至金剛道、解脫道,所有的執障及種子習氣,永伏永斷,于是中品智一躍而成爲上品的妙智、平智,同時藉此二上品智的力量,于是第八識就轉成無垢識,同時也就有大圓鏡智的發起,這即是成佛之時。

  此中的“藏”,即“賴耶”,是特指“我愛執藏”,非是全言叁藏。此“我愛執藏”是第八識之所以稱名阿賴耶的原因,因爲有漏的第八識是被有漏的第七識執著的對象,賴耶名稱就是凸顯這一層意義的。第八識的此一名稱,在地上修習止觀,到了不動地,經由無相無功用行,于是此時煩惱障的現行得到永伏,人我執的現行也得到永伏,這時,第七識就不再會愛執第八識見分爲人我相了,不愛執它爲生死靈魂的主宰相了,即沒有了我愛執藏義,從此也就不再發業潤生,不再受分段生死,所以頌文中說“不動地前才舍藏”,第八識才舍去可作爲執藏的這一層意義。其中要注意的是,在不動地,是舍第八之賴耶名,不是舍第八識體。

  在不動地以後,第八識不能再叫賴耶了,要改稱異熟識。關于第八識,賴耶識、心識、阿陀那識,這些異名成立的範圍如下圖所示:

  —————————異熟識———————→│

  —————阿賴耶識————————→│  │

  ------——○——○——○———△———△———————→

  無始以來的凡夫 資  加  見  不  成  盡未來際

  糧  行  道  動  佛

  位  地  時  庵摩羅識

  第八識  │←無垢識——amala

  —————————————阿陀那識———————————————

  (執持)ādaāna

  由此可知“異熟識”名,不僅凡夫二乘、登地菩薩可以這麼稱呼,就是大乘十地菩薩以後的等覺位菩薩,也可以如此稱呼,因爲如此的深位菩薩仍有變易生死存在。也只有到了金剛道以後,那堅利如金剛的上品智,才斷除了俱生執障及一切執障的種子習氣,並且,還要舍去對治二障種的有漏善法,舍去十地中的劣等無漏法,舍去一切白淨無記的異熟果法,所以在金剛道後的解脫道,異熟法空盡,這就是頌文所說的“金剛道後異熟空”。但是,這裏要清楚,殊勝的無漏法種是不應舍的,如四智相應心品,它們都是有爲法,是無漏的有爲法,需要那無漏種作爲親因緣才能生起種種的作用。

  在金剛道後——解脫道,所有的異熟果法已經空盡,于是這第八識就成爲無垢識,同時,依此淨識就有大圓鏡智的發起。成佛以後的執持識,就是無垢識,所執持的是一切殊勝的無漏法種,這是無量的功德藏,是諸佛法身,能變現自受用身及自受用身土。此中的大圓鏡智,屬根本後得二智所攝。此智的常寂之光,能圓照法界,無障無礙,相續不斷,能顯現一切法的影像、十方世界、極微塵數佛刹,無不朗照于大圓鏡中,恒現報化二身,盡未來際,度脫衆生。

  2、此智的特點及功用:

  《成唯識論》中說:“大圓鏡智相應心品,謂此心品離諸分別,所緣行相微細難知,不忘不愚一切境相,性相清淨,離諸雜染。”(《成唯識論》卷十《大正藏》卷叁十一,P五六上)此段文字說明圓智心品的特點是:已棄離了種種的虛妄分別,其所緣與行相廣大無量,沒有邊際,最極微妙,此一點,佛前因地衆生的智慧是很難知曉的。並且,如來的此智心品,不忘失不愚迷一切境相,所有的境相無不朗照其中,這顯示的是佛的一切種智及一切智智,不用說,這樣的智慧,性相清淨,自性明善,沒有一切虛妄雜染,永斷有漏。

  又關于此智的功用,論文說:“純淨圓德現種依持,能現能生身土智影,無間無斷,窮未來際,如大圓鏡現衆色像。”(《成唯識論》卷十《大正藏》卷叁十一,P五六上)此段文字說明圓智心品的功用,此智超過一切二乘無學、衆十地菩薩的智慧,它是佛的純淨圓滿具足的現行功德所依處,並且,又任持現行純淨圓滿功德的種子。此中所任持的一切清淨無漏功德種子,能生能現無量佛身佛土,如依之可生起實在的如來的自受用身土及變化身土、諸根色等,以及前二智心品,並且又能現非實在的身土,如示現他受用身土及變化身土,此是爲度有情衆生而隨之示現的。還有,因地衆生的根身器與心理狀態,如來也能遍緣,在如來的圓智心品上也有此種種影像的顯現。以上這就是“能現能生身土智影”的意思。總之,由于此圓智心品持種無邊,現行圓滿功德無邊,所以,現生的身土影像就永無間斷,沒有窮盡,利樂自他,做諸功德,沒有窮盡。

  正因爲此智心品,普能攝持無盡功德,又能遍現身土智影,無忘無失,屬一切智智,如大圓鏡,影現種種的色像,所以就取名叫大圓鏡智。

  3、圓智心品的相應法

  圓智心品的相應法有22個,即遍行5、別境5、善11及第八淨識(無垢識),至于爲何圓智有此22個相應法?爲何沒有其余的心所與它相應?這與前面二智心品是一樣的。

  4、關于圓智心品的境量性等

  (1)境:此圓智屬根本後得二智所攝,故亦可雙觀真俗,緣一切境,其所緣境是勝義性境,或者說是獨影境。

  (2)量:圓智唯是現量,因爲此智緣境是現證實知,正確無謬。

  (3)性類:因爲圓智的體是無漏的,所以圓智唯是善性的,是無漏的善性。

  (4)相應受:圓智唯是舍受,因爲這是果位智,如來是沒有苦樂憂喜之事的。

  (5)圓智之緣:一刹那圓智的生起,需要一些什麼樣的緣呢?其大致情形如下圖所示:

  │    圓智

  ●作意    △tn-1 ⑥等無間緣

  │    |

  │    |

  │   增上緣   ↓圓智

  ├———————————————→△tn

  │  ┌———————→│

  │  │  親因緣  ↑│

  │  │  │↓圓智

  平  │  │  │△ n+1

  智 ┌—┼—┐  ┌—┬┼┬┐  │

  或←┤ │ │  │ │●┼┼→無漏  │

  第 │ │ │  │ └—┘│ 圓智種  │  無垢識、圓智心品 

  七 │ │ │  │根身器種├—————┘   

  淨 └—┼—┘  └——┬—┘ 所緣緣   雙觀真俗谛  

  識  │  ↓    

  │  一切境   āmalavijn~ānam.

  5、第八因位識與果位智有何同異?

  (1)同:因位果位都可執持無漏種子;所現的自受用身土、自性佛,在因位果位同是一個;見分行相與所緣,對于因位衆生來講,因位識與果位智都是微細難知的。

  (2)異:因位識非智,果位識有智的配合;因位識是有漏無記,果位智是無漏純善;因位識是雜染種現的所依,果位智唯淨德種現依持;因位識緣根身器界種子,果位智緣一切境。

  

《唯識學——轉識成智的理論和方法》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