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学——转识成智的理论和方法▪P6

  ..续本文上一页千个小世界,就叫一个小千世界;又由一千个这样的小千世界,就叫一个中千世界;又由一千个这样的中千世界,于是就叫一个大千世界。至此,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一个大千世界是由三个层级的世界累积起来的,是小千、中千、大千而累积成的,所以一个大千世界又叫三千大千世界,它实际有103×103×103=109个小世界。

  2、关于妙观察智的妙用

  无漏智,是有为法,是一种极为殊胜之用。此智是虚浮的,故其必须有其所依附之处,这即是净识。智与净识一体,智为净识之用,且是殊胜之用,所以为了从称谓中体现出这一特点,故在习惯上是连着说“四智心品”,“智相应心品”,而不是单说,其目的就是要直接从称谓中体现出由净识所透露出来的殊胜的无漏智。

  在唯识中,与八个净识相配的智有四种,此处所讲的是与第六净识相应的上品妙观察智,关于此妙智的业用,在《成唯识论》中是这样解说的:“谓此心品,善观诸法自相共相,无碍而转;摄观无量总持定门,及所发生功德珍宝,于大众会能现无边作用差别,皆得自在,雨大法雨,断一切疑,令诸有情皆获利乐。”(《成唯识论》卷十《大正藏》卷三十一,P五六上)

  论文中关于此妙智的业用有三点:第一,此妙智善于如理观察诸法的自相和共相,其活动是无障碍的。第二,此妙智可以统摄观察一切无量的总持,比如摄观无量的事相,统归于一真如理,这表明妙智的观缘虽广博,但其心智却是专注的,不散漫。此智又可观察一切无量的定门,及由此所引发生起的一切的功德珍宝,因为在地前地后都要借助于第六识或妙智修习总持和心一境性,凝心专注的禅定,由此都可引发生起一切四无碍解及诸神通等功德珍宝。第三,此妙智具足一切功德珍宝,即四无碍解(法义词辨)和诸神通,这体现在能说法利生,慧辨无量,威力无边,能在大众法会中,说法逗机,有无边的不同差别,一时即可示现种种教授教诫,断种种众生一切疑惑,从而使得大众有情皆获利乐,皆得自在,能作如此的无有违失的方便善巧,这也就体现出妙智的业用的一个方面。

  3、关于妙观察智的相应法

  如果仅就妙观察智来讲,它有多少个相应法呢?一般说来有22个,即遍行5、别境5、善11及第六净识,可是不定心所中的寻伺心所,按《成唯识论述记》中所说,它既可通于有漏,又可通于无漏,所以,此妙智的相应法总说起来,就应有24个相应法。(《成唯识论述记》卷十末《大正藏》卷四十三,P五九九中)

  下面就此24个相应法提出两个问题。第一,为何妙智会有这些相应法呢?因为与一切心恒相应故有遍行5。又因常乐证知所观境故有欲;于所观境恒印持、故有胜解;于曾习境恒明记,故有念;无漏智中无有不定心,故有定;于一切法常抉择,故有慧。既是无漏智,那么就必然有极净信等常相应,故有善11。在菩萨之因位,需要有寻伺修观,故寻伺亦可与妙智相应,但在佛果位就不必有。其中要清楚的是:有清净位,5别境中的慧心所,即是那已转成的智,并且还应知道,净识与所有的相应心所,都是随智转,以智为主。

  第二,为何没有其余的心所与妙智相应?因为妙智无染污,故无烦恼心所。又因为妙智没有散动,是一种如理智、无漏智,所以既不存在前作后悔的问题,也不存在观缘一切法时有昏重的现象,也就是不可能有悔眠心所;又在佛果位,连寻伺心所也没有。

  4、关于妙智的境量性缘

  (1)境:妙智双观真俗二谛,能缘一切境。其所缘境是胜义性境,这是因为无漏的妙智没有妄执,佛的妙智就更不用说了。也可以说妙智的所缘境是独影境,因为妙智能如实了知凡夫所执的妄法无有自性,是虚幻法。在这里不说带质境,因为凡是带质境都是不如实的。

  (2)量:妙智唯是现量,因为妙智缘境,不需要比量而知,对于诸事诸理,是现证实知,正确无谬,所以唯是现量。

  (3)性类:因为妙智的体是无漏的,所以妙智唯是善性的,是无漏的善性,妙智虽然能显现他心秽土,但却是从妙智净识所变的,所以摄归其本仍是善性的,道谛所摄。

  (4)相应受:妙智在菩萨因位,依后得智,在求证后后的殊胜法中有愁戚,为利他有情众生而受有重苦,所以因位妙智有五受相应,但在佛位,妙智就唯有乐喜舍三受相应。

  (5)智之缘:一刹那妙智的生起,需要一些什么样的缘呢?大致情形如下图所示:

   │   妙智

   ●作意  △tn-1 等无间缘

   │   |

   │  ┌—┼————————┐

   │   增上缘   │ ↓妙智 所缘缘  │第六净智

   ├————————┼→△tn ←———△ │ 妙智

   │ ┌——————┼→│  │

   │ │  亲因缘  └—┼————————┘

   │ │  ↓妙智

   ┌—┼—┼—┐  △tn+1

   │ │ ●┌┼—┐

   圆智←┤ │种子││ ├→平智

  或第八识 │ │  └┼—┘或第七净识

   └—┼———┘

  (二)末那识转为平等性智

  1、在第六意识在见道前,即可逐渐隐伏与它相应的分别执障的现行,到见道时,就可一时顿断分别执障的种子。在此入地之时,因有下品妙观察智的生起,于是第七识就藉此下品妙智的力量,同时将第七识亦转成下品的平等性智。关于末那识与意识的妄执,这里要再着重强调一下,与意识相应的我法妄执是有间断的,有俱生与分别两种;与末那识相应的我法妄执是常相续的,唯有俱生的。

  在初地——极喜地的入心,第六识转成下品的妙观察智的同时,藉此妙智的力量,第七识亦转成下品的平等性智。在此时,与第七识相应的俱生的我法妄执,已开始在现行上有所隐伏了。

  创入见道,第六识、第七识虽然都已有智相应心品转成,但是,一旦出观位时,其智必不能相续,必有有漏的意识或末那识间或生起,因为还有俱生的我法妄执存在,所以在登地以后,仍须不断地修习。在此修止观的过程中,需凭藉第六识修生空观与法空观智,因为唯有意识才具有可以通于无漏的寻伺心所,所以必须要利用第六识修习有相有功用的观行,至第七远行地,修无相有功用行,由此随即升入第八不动地修无相无功用行,又由于这不动地以前,比较偏重于修习生空观智,所以在不动地时,就可以彻底摧伏二识的俱生我执,使之永不现行,也永伏俱生的烦恼障现行。正因为如此,在此时的下品妙智,平智就一跃而成为中品的妙智、平智。这个时候,第七识就不执第八识的见分为人我了,但是,仍有俱生法执存在,仍有俱生的所知障存在,它仍在时不时地现行。

  在第八不动地时,虽然二识的俱生我执的现行、俱生烦恼障的现行都已永伏,但是,仍有其种子存在,仍有俱生的法执,俱生的所知障时不时地现行,所以还必须要进一步运用第六识,即用妙智相应心品修习观智,经过第九善慧地与第十法云地,直至金刚道、解脱道,二识的俱生法执、俱生所知障才从现行上彻底伏除,并且,二识上所有妄执的种子也才永远得以铲除,至此时,中品妙智、平智才一跃而成为上品妙智、平智,第七净识的生起就能相续生起,就没有“漏无漏”的转易了。

  这佛果位上的上品平等性智,可以为十地菩萨这一类根机的圣者现起他受用的微妙清净功德身、和纯净受用土,让这一类的菩萨受用大乘法乐,如为初地菩萨现百丈佛身土,坐在百叶莲花上宣说妙法;又为二地菩萨现千丈佛身土,坐在千叶莲花上宣说佛法;乃至为十地法云地的深位菩萨现百亿丈佛身土,坐在百亿莲花上宣说佛法,总之,如来的上品平等性智,可以为十地菩萨现起他受用佛身土,这是大神通,是转正*轮,能决十地菩萨的疑网。

  其中关于佛身的问题,一般说来有三身,即自性身——法身,受用身和变化身。受用身有自受用身和他受用身之分。自受用身是佛亲证的境界,不为十地圣者所见,唯他受用身能被十地圣者所了。

  vairocana,译音毗卢舍那,义译遍一切处、法身如来、境妙究竟显。法身。

  rocana,译音卢舍那,义译净满、报身如来、智妙究竟满、应身如来释迦、行妙究竟满。

  

  2、平等性智的名义及功用

  关于上品平等性智的名义,在《成唯识论》中是这样解说的:“平等性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观一切法,自他有情悉皆平等,大慈悲等恒共相应。”(《成唯识论》卷十《大正藏》卷三十一,P五六上)此段文字就是说明如何才是真正的“平等”。在社会人群中,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种种不同性质的不平等,那就是因为人们内心深深执著有人“我”,于是,在不自觉中,就以自我为中心来与世界和他人相交涉、来待人接物,因此之故,就很难避免会产生种种的矛盾,也就经常会有不如意的心理感受,有鉴于此,如果能破除这种内执“我”,那么这样的菩萨圣者就能观达自他平等,心中就会充溢着一种大慈大悲的情怀,就能观有情众生受苦如自受苦,等与拔除,能观有情众生的享乐如自乐(圣洁的法乐),等与施济,故此,要自内心人法二我执尽尽,才能有此真正利乐众生的情怀。此种精神,可以说就是“大我”,梵文ās”aya,译音阿世耶,义译为大心,有这样的境界的圣者,能摄受一切有情同于自体,具有自他生命息息攸关的情怀。总之,由于人我执已断,而能观自他有情都是平等的,自他不二的;又由于法我执已断,而能观一切诸法也就是平等的,无有高下染净之别,这就是“平等”的含义。

  关于上品平等性智的功用,《成唯识论》是这样说的:“随诸有情所乐示现受用身土影像差别;妙观察智不共所依,无住涅磐之所建立,一味相续、穷未来际。”(《成唯识论》卷十《大正藏》卷三十一,P五六上)此段文字关…

《唯识学——转识成智的理论和方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