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千個小世界,就叫一個小千世界;又由一千個這樣的小千世界,就叫一個中千世界;又由一千個這樣的中千世界,于是就叫一個大千世界。至此,我們就可以知道,這一個大千世界是由叁個層級的世界累積起來的,是小千、中千、大千而累積成的,所以一個大千世界又叫叁千大千世界,它實際有103×103×103=109個小世界。
2、關于妙觀察智的妙用
無漏智,是有爲法,是一種極爲殊勝之用。此智是虛浮的,故其必須有其所依附之處,這即是淨識。智與淨識一體,智爲淨識之用,且是殊勝之用,所以爲了從稱謂中體現出這一特點,故在習慣上是連著說“四智心品”,“智相應心品”,而不是單說,其目的就是要直接從稱謂中體現出由淨識所透露出來的殊勝的無漏智。
在唯識中,與八個淨識相配的智有四種,此處所講的是與第六淨識相應的上品妙觀察智,關于此妙智的業用,在《成唯識論》中是這樣解說的:“謂此心品,善觀諸法自相共相,無礙而轉;攝觀無量總持定門,及所發生功德珍寶,于大衆會能現無邊作用差別,皆得自在,雨大法雨,斷一切疑,令諸有情皆獲利樂。”(《成唯識論》卷十《大正藏》卷叁十一,P五六上)
論文中關于此妙智的業用有叁點:第一,此妙智善于如理觀察諸法的自相和共相,其活動是無障礙的。第二,此妙智可以統攝觀察一切無量的總持,比如攝觀無量的事相,統歸于一真如理,這表明妙智的觀緣雖廣博,但其心智卻是專注的,不散漫。此智又可觀察一切無量的定門,及由此所引發生起的一切的功德珍寶,因爲在地前地後都要借助于第六識或妙智修習總持和心一境性,凝心專注的禅定,由此都可引發生起一切四無礙解及諸神通等功德珍寶。第叁,此妙智具足一切功德珍寶,即四無礙解(法義詞辨)和諸神通,這體現在能說法利生,慧辨無量,威力無邊,能在大衆法會中,說法逗機,有無邊的不同差別,一時即可示現種種教授教誡,斷種種衆生一切疑惑,從而使得大衆有情皆獲利樂,皆得自在,能作如此的無有違失的方便善巧,這也就體現出妙智的業用的一個方面。
3、關于妙觀察智的相應法
如果僅就妙觀察智來講,它有多少個相應法呢?一般說來有22個,即遍行5、別境5、善11及第六淨識,可是不定心所中的尋伺心所,按《成唯識論述記》中所說,它既可通于有漏,又可通于無漏,所以,此妙智的相應法總說起來,就應有24個相應法。(《成唯識論述記》卷十末《大正藏》卷四十叁,P五九九中)
下面就此24個相應法提出兩個問題。第一,爲何妙智會有這些相應法呢?因爲與一切心恒相應故有遍行5。又因常樂證知所觀境故有欲;于所觀境恒印持、故有勝解;于曾習境恒明記,故有念;無漏智中無有不定心,故有定;于一切法常抉擇,故有慧。既是無漏智,那麼就必然有極淨信等常相應,故有善11。在菩薩之因位,需要有尋伺修觀,故尋伺亦可與妙智相應,但在佛果位就不必有。其中要清楚的是:有清淨位,5別境中的慧心所,即是那已轉成的智,並且還應知道,淨識與所有的相應心所,都是隨智轉,以智爲主。
第二,爲何沒有其余的心所與妙智相應?因爲妙智無染汙,故無煩惱心所。又因爲妙智沒有散動,是一種如理智、無漏智,所以既不存在前作後悔的問題,也不存在觀緣一切法時有昏重的現象,也就是不可能有悔眠心所;又在佛果位,連尋伺心所也沒有。
4、關于妙智的境量性緣
(1)境:妙智雙觀真俗二谛,能緣一切境。其所緣境是勝義性境,這是因爲無漏的妙智沒有妄執,佛的妙智就更不用說了。也可以說妙智的所緣境是獨影境,因爲妙智能如實了知凡夫所執的妄法無有自性,是虛幻法。在這裏不說帶質境,因爲凡是帶質境都是不如實的。
(2)量:妙智唯是現量,因爲妙智緣境,不需要比量而知,對于諸事諸理,是現證實知,正確無謬,所以唯是現量。
(3)性類:因爲妙智的體是無漏的,所以妙智唯是善性的,是無漏的善性,妙智雖然能顯現他心穢土,但卻是從妙智淨識所變的,所以攝歸其本仍是善性的,道谛所攝。
(4)相應受:妙智在菩薩因位,依後得智,在求證後後的殊勝法中有愁戚,爲利他有情衆生而受有重苦,所以因位妙智有五受相應,但在佛位,妙智就唯有樂喜舍叁受相應。
(5)智之緣:一刹那妙智的生起,需要一些什麼樣的緣呢?大致情形如下圖所示:
│ 妙智
●作意 △tn-1 等無間緣
│ |
│ ┌—┼————————┐
│ 增上緣 │ ↓妙智 所緣緣 │第六淨智
├————————┼→△tn ←———△ │ 妙智
│ ┌——————┼→│ │
│ │ 親因緣 └—┼————————┘
│ │ ↓妙智
┌—┼—┼—┐ △tn+1
│ │ ●┌┼—┐
圓智←┤ │種子││ ├→平智
或第八識 │ │ └┼—┘或第七淨識
└—┼———┘
(二)末那識轉爲平等性智
1、在第六意識在見道前,即可逐漸隱伏與它相應的分別執障的現行,到見道時,就可一時頓斷分別執障的種子。在此入地之時,因有下品妙觀察智的生起,于是第七識就藉此下品妙智的力量,同時將第七識亦轉成下品的平等性智。關于末那識與意識的妄執,這裏要再著重強調一下,與意識相應的我法妄執是有間斷的,有俱生與分別兩種;與末那識相應的我法妄執是常相續的,唯有俱生的。
在初地——極喜地的入心,第六識轉成下品的妙觀察智的同時,藉此妙智的力量,第七識亦轉成下品的平等性智。在此時,與第七識相應的俱生的我法妄執,已開始在現行上有所隱伏了。
創入見道,第六識、第七識雖然都已有智相應心品轉成,但是,一旦出觀位時,其智必不能相續,必有有漏的意識或末那識間或生起,因爲還有俱生的我法妄執存在,所以在登地以後,仍須不斷地修習。在此修止觀的過程中,需憑藉第六識修生空觀與法空觀智,因爲唯有意識才具有可以通于無漏的尋伺心所,所以必須要利用第六識修習有相有功用的觀行,至第七遠行地,修無相有功用行,由此隨即升入第八不動地修無相無功用行,又由于這不動地以前,比較偏重于修習生空觀智,所以在不動地時,就可以徹底摧伏二識的俱生我執,使之永不現行,也永伏俱生的煩惱障現行。正因爲如此,在此時的下品妙智,平智就一躍而成爲中品的妙智、平智。這個時候,第七識就不執第八識的見分爲人我了,但是,仍有俱生法執存在,仍有俱生的所知障存在,它仍在時不時地現行。
在第八不動地時,雖然二識的俱生我執的現行、俱生煩惱障的現行都已永伏,但是,仍有其種子存在,仍有俱生的法執,俱生的所知障時不時地現行,所以還必須要進一步運用第六識,即用妙智相應心品修習觀智,經過第九善慧地與第十法雲地,直至金剛道、解脫道,二識的俱生法執、俱生所知障才從現行上徹底伏除,並且,二識上所有妄執的種子也才永遠得以鏟除,至此時,中品妙智、平智才一躍而成爲上品妙智、平智,第七淨識的生起就能相續生起,就沒有“漏無漏”的轉易了。
這佛果位上的上品平等性智,可以爲十地菩薩這一類根機的聖者現起他受用的微妙清淨功德身、和純淨受用土,讓這一類的菩薩受用大乘法樂,如爲初地菩薩現百丈佛身土,坐在百葉蓮花上宣說妙法;又爲二地菩薩現千丈佛身土,坐在千葉蓮花上宣說佛法;乃至爲十地法雲地的深位菩薩現百億丈佛身土,坐在百億蓮花上宣說佛法,總之,如來的上品平等性智,可以爲十地菩薩現起他受用佛身土,這是大神通,是轉正*輪,能決十地菩薩的疑網。
其中關于佛身的問題,一般說來有叁身,即自性身——法身,受用身和變化身。受用身有自受用身和他受用身之分。自受用身是佛親證的境界,不爲十地聖者所見,唯他受用身能被十地聖者所了。
vairocana,譯音毗盧舍那,義譯遍一切處、法身如來、境妙究竟顯。法身。
rocana,譯音盧舍那,義譯淨滿、報身如來、智妙究竟滿、應身如來釋迦、行妙究竟滿。
2、平等性智的名義及功用
關于上品平等性智的名義,在《成唯識論》中是這樣解說的:“平等性智相應心品,謂此心品觀一切法,自他有情悉皆平等,大慈悲等恒共相應。”(《成唯識論》卷十《大正藏》卷叁十一,P五六上)此段文字就是說明如何才是真正的“平等”。在社會人群中,人與人之間存在著種種不同性質的不平等,那就是因爲人們內心深深執著有人“我”,于是,在不自覺中,就以自我爲中心來與世界和他人相交涉、來待人接物,因此之故,就很難避免會産生種種的矛盾,也就經常會有不如意的心理感受,有鑒于此,如果能破除這種內執“我”,那麼這樣的菩薩聖者就能觀達自他平等,心中就會充溢著一種大慈大悲的情懷,就能觀有情衆生受苦如自受苦,等與拔除,能觀有情衆生的享樂如自樂(聖潔的法樂),等與施濟,故此,要自內心人法二我執盡盡,才能有此真正利樂衆生的情懷。此種精神,可以說就是“大我”,梵文ās”aya,譯音阿世耶,義譯爲大心,有這樣的境界的聖者,能攝受一切有情同于自體,具有自他生命息息攸關的情懷。總之,由于人我執已斷,而能觀自他有情都是平等的,自他不二的;又由于法我執已斷,而能觀一切諸法也就是平等的,無有高下染淨之別,這就是“平等”的含義。
關于上品平等性智的功用,《成唯識論》是這樣說的:“隨諸有情所樂示現受用身土影像差別;妙觀察智不共所依,無住涅磐之所建立,一味相續、窮未來際。”(《成唯識論》卷十《大正藏》卷叁十一,P五六上)此段文字關…
《唯識學——轉識成智的理論和方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