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见这似乎是真谛三藏所添译。
对于此无涅槃性众生是否能得涅槃的问题,真谛译《摄大乘论释》引论颂云:
被障因不具,一切众生界,住二种定中,诸佛无自在。
另佛陀扇多译作:
障中阙少因,众生界中遍,诸佛无自在,定二随顺者。
达磨笈多译本作:
障碍及阙因,众生界普遍,二种决定故,诸佛无自在。
玄奘译本作:
有情界周遍,具障而阙因,二种决定转,诸佛无自在。
上述引文中,诸本之《摄大乘论》本身的译文差异不大,提到诸佛于众生无有自在。
依玄奘大师所译之世亲释,此偈颂在说明若诸佛如来于一切法都能随意自在而转,何以有一些众生不得涅槃?其理由是这类众生因为“具障”与“阙因”的缘故,虽有无量佛出现于世,也不能令这些人得般涅槃,因此诸佛于此众生无有自在。此中的“具障”,即众生有业等障,所谓“阙因”,即此类众生无涅槃法,名为阙因。精确地说,即无有种性。
由此可知,依玄奘大师所译之世亲释,“阙因”者,即无涅槃种性者,诸佛是无法令其得般涅槃,参较其他诸译本,除真谛三藏之译本外,亦大同,如达磨笈多译本的解释是:
阙因者,谓无涅槃法性,此为阙因,由无彼性故。
然比对真谛三藏之译本,发现释文有些微妙的变化,如云:
若众生无涅槃性,名因不具。诸佛于此位中,不能令彼般涅槃,通慧亦无自在。无涅槃性,谓贪著生死,不信乐大乘。
对于“因不具(即“阙因”)”的解释,同样是“无涅槃性”,但对于“无涅槃性”的解释,并非是无有涅槃种性(种子),而是“贪著生死,不信乐大乘”这似乎对于无涅槃法尚有保留。 在真谛三藏的译本中另有二段释文提到了一阐提,如《摄大乘论释》卷11云:
复有白法,谓信根、智根、精进根、定根,此四根即是四位。念根通四位,能除一阐提、外道、声闻、独觉四种黑障,能得净、我、乐、常四德,故名白法。
又此定能破一阐提习气无明闇,是闇对治故名光。此定缘真如实有易得,有无量功德故,能破一阐提习气,即是方便生死障于大净,由破此障故得大净果。
比对其他译本都无这样的解释,而此二段文说明了一阐提能得涅槃法,这似乎是真谛三藏的思想,无著菩萨的《摄论》与世亲菩萨的《论释》都是坚守《瑜伽师地论》的本有种子立场,无涅槃种子是毕竟不得涅槃法。然《摄大乘论》是种子新薰说之思想, 种子既然可以新薰,何以毕竟不得槃涅槃法?此一课题值得再进一步深入探讨。
五、结语
从上所述,在印度唯识学系的论典中,“一阐提”(icchantika)这一语词似乎不大使用,仅在《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三〈成就品〉中出现一次,多数是使用“无般涅槃法”这样的语词来定义下劣众生。窥基大师在其所著《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一中提到有三种的阐提:一阐底迦(icchantika)、阿阐底迦(Acchantika)及阿颠底迦(Atyantika)。一阐底迦之义为乐欲,即乐欲生死;阿阐底迦之义为不乐欲,即不欣乐涅槃;阿颠底迦之义为毕竟,即毕竟无涅槃性。 唯识学系是一重视语言文字的学系,他们将“一阐底迦”一词作精确的定义,与“阿阐底迦”、“阿颠底迦”有所区别,因此与《大般涅槃经》中“一阐提”的范围不同,《大般涅槃经》中“一阐提”是包含一阐底迦、阿阐底迦、阿颠底迦这三个语词的内容。
“无般涅槃法”严格来说是同于“阿颠底迦”的内涵,依窥基大师所说:“阿颠底迦名为毕竟,毕竟无涅槃性故。” 但接著后面又说:“此无性人亦得前二名也。” 依窥基的意见,《瑜伽师地论》中“无般涅槃法”也可名为一阐底迦(icchantika)、阿阐底迦(Acchantika)的,如此,“无般涅槃法”亦包含一阐底迦、阿阐底迦、阿颠底迦这三个语词的内容,内涵与其他经论中所说的“一阐提”可说是相当。
唯识学系一阐提观的提出主要是从理论上来说明,这与大乘经中从现实中提出一阐提思想的立场有很大的不同。再者,到底是犯四重禁、五逆罪等极重恶业之后才成为一阐提,还是先是一阐提后才有这些恶行?从《大般涅槃经》等大乘经的描述来看,比较像是犯四重禁、五逆罪等极重恶业之后,而无惭愧心才成为一阐提,这如《大般涅槃经》卷10〈一切大众所问品〉所说:
纯陀复问:一阐提者其义云何?佛言:纯陀!若有比丘及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发粗恶言,诽谤正法,造是重业,永不改悔,心无惭愧,如是等人名为趣向一阐提道。
若犯四重作五逆罪自知定犯如是重事而心初无怖畏、惭愧,不肯发露,于佛正法永无护惜建立之心,毁呰轻贱,言多过咎,如是等人亦名趣向一阐提道。若复说言无佛、法、僧,如是等人亦名趣向一阐提道。(大正12,425b2~10)
《瑜伽师地论》则从种子的立场安立无种姓人,是从理上来说,并非是从行为来断定,因有种姓人可能造五逆,而无种姓人可能有人天善法的行为,所以从行为的好坏并无法断定种姓的有无,与《大般涅槃经》的立场不同。
本文为就读福严佛学院研究所之作品
【参考书目】
一、原典:
1.《大般涅槃经》40卷(北凉.昙无谶译)大正藏第12册,No.374。
2.《佛说无上依经》2卷(梁.真谛译)大正藏第16册,No.669。
3.《入楞伽经》 10卷(元魏.菩提留支译)大正藏第16册,No.671。
4.《瑜伽师地论》100卷(弥勒菩萨说,唐.玄奘译)大正藏第30册,
No.1579。
5.《摄大乘论》2卷(阿僧伽作,后魏.佛陀扇多译)大正藏第31册,
No.1592。
6.《摄大乘论》3卷(无著菩萨造,真谛译)大正藏第31册,No.1593。
7.《摄大乘论本》3卷(无著菩萨造,唐.玄奘译)大正藏第31册,
No.1594。
8.《摄大乘论释》15卷(世亲菩萨造,真谛译)大正藏第31册,No.1595。
9.《摄大乘论释论》10卷(世亲菩萨造,隋.笈多共行矩等译)大正藏第
31册,No.1596。
10.《摄大乘论释》10卷(世亲菩萨造,唐.玄奘译)大正藏第31册,
No.1597。
11.《摄大乘论释》10卷(无性菩萨造,唐.玄奘译)大正藏第31册,
No.1598。
12.《大乘庄严经论》13卷(无著菩萨造,唐.波罗颇蜜多罗译)大正藏第
31册,No.1604。
13.《瑜伽论记》48卷(唐.遁伦集撰)大正藏第42册,No.1828。
14.《成唯识论掌中枢要》4卷(唐.窥基撰)大正藏第43册,No.1831。
15.《一切经音义》25卷(唐.玄应撰)《高丽大藏经》第32册。
16.《一切经音义》100卷(唐.慧琳撰)大正藏第54册,No.2128。
17.《开元释教录》20卷(唐.智升撰)大正藏第55册,No.2154。
二、现代人著作:
1. 小川一乘著,《佛性思想》,东京,文荣堂,昭和57年9月20日发行。
2. 水谷幸正著,《佛教思想と净土教》,京都,思文阁,平成10年12月
12日初版。
3. 印顺法师著,《如来藏之研究》,台北,正闻出版社,民国七十年十二月
初版,八十一年五月修订一版。
4. 印顺法师著,《印度佛教思想史》,台北,正闻出版社,民国七十七年四
月初版一刷,八十七年八月初版七刷。
5. 宇井伯寿著,《瑜伽论研究》,东京,岩波书店,昭和三十三年十月十日
第一刷发行。
6. 武邑尚邦著,《佛性论研究》,京都,百华苑,昭和52年2月20日发
行。
7. 河村孝照著,〈佛性.一阐提〉,《讲座.大乘佛教》卷6《如来藏思
想》,东京,春秋社,昭和57年5月 30日第一刷发行。
8. 恒清法师著,《佛性思想》,台北,东大,民国八十六年二月初版。
9. 高崎直道著,〈如来藏思想の历史と文献〉;《讲座.大乘佛教》卷6
《如来藏思想》,东京,春秋社,昭和57年5月 30日第一刷发行。
10. 常盘大定著,《佛性の研究》,东京,国书刊行会,昭和48年9月15
日第一刷发行;昭和59年3月10日第三刷发行。
11. 望月良晃著,《大乘涅槃经の研究》,东京,春秋社,昭和63年1月
31日第一刷;平成5年4月20日第三刷发行。
三、期刊论文:
1. 郭琼瑶著,〈大般涅槃经一阐提说〉,《狮子吼》卷二十七第四期,民国
七十七年四月十五日发行,pp.14~18。
2. 望月良晃著,〈一阐提再考─“分别邪正品”を中心に─〉,《印度学佛教
学研究》第三十七卷第二号,平成元年三月,pp.57~63。
工具书:
横山纮一著,《瑜伽师地论总索引》,东京,山喜房,平成8年8月8日初版。
《瑜伽行派之“无种姓”思想初探(释长慈)》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