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界性”等之“教”相违。
关于第二难第二答如下:
【第二难】
如是诲已,复有难言:如有情类,虽有种种界性乃至胜妙界性,而无有“无根有情” 。如是无般涅槃法何故不尔?或应许有无根有情!
【第二答】
应诘彼言:汝何所欲?诸无根者为是有情?为非有情?若是有情,外无根物应是有情,然不应道理!若非有情,而言:“何不许有无根有情”者,不应道理!
第二难名为“有情无根难”,即难者反驳说虽有种种界性,但却无完全无“二十二根”的有情,若是有“无般涅槃法补特伽罗”之下劣界有情,则亦应有完全无“二十二根”之下劣界有情才是。论主的回答,名为“假设非例答”,即论主认为难者的引例不恰当,例子的本身具矛盾性,因此所难的问题无法成立。如论主反问难者:“所说的无根者是有情或是非有情?”若无根亦是有情,则石头、树木等物也是无根,亦应是有情才是,但这与经验常理相违。若难者认为无根者非是有情,则自己所问“何不许有无根有情?”的问题就自相矛盾。
关于第三难第三答如下:
【第三难】
如是诘已,复有难言:如作刹帝利已,或时复作婆罗门、吠舍、戍陀罗;如是乃至作戍陀罗已,或时乃至作刹帝利;又作那落迦已,或时乃至作天;乃至作天已,或时乃至复作那落迦。如是何故不作无般涅槃法已,或时复作有般涅槃法耶?
【第三答】
应诘彼言:汝何所欲?诸刹帝利乃至戍陀罗,及那落迦乃至诸天,为有一切界耶?为独有一界耶?
若有一切界者,喻不相似,不应道理!
若独有一界者,先是刹帝利,或于一时乃至作戍陀罗;先是那落迦,或于一时乃至为天,不应道理!
第三难名为“诸界平转难”,即难者举有情在轮回的过程中,此生若是刹帝利,下一生可能会投生成为婆罗门或吠舍等种姓,因此难者认为此生若是“无般涅槃法”者,依轮回投生的例子,下一生也应可能成为“有般涅槃法”者才是。论主的回应名为“非喻乖理答”,即论主反问难者:这些刹帝利、那落迦等有情身中是具一切界?或是独有一界?若难者认为有一切界,则所说的譬喻与论主有“无般涅槃法”之有情的主张喻不相似(“非喻”),如此所难的问题不能成立。此中所谓“喻不相似”即刹帝利等种姓及那落迦等诸趣中,在轮回投生的转换中并无有涅槃界性,因此若说有一切界,则与譬喻不相似。相反地,若难主认为独有一界性,则又说种姓之间,诸趣之间有种种转变,如此是不合道理的(“乖理”),因为若无有他界性,则不可能转变成其他的界趣。
关于第四难第四答如下:
【第四难】
如是诘已,复有难言:如刹帝利等具一切界,如是无般涅槃法何故不有般涅槃法界耶?
【第四答】
应诘彼言:汝何所欲?诸无般涅槃法界、诸有般涅槃法界,此二界为互相违 耶?为不相违耶?
若互相违而言无般涅槃法何故不有般涅槃法界者,不应道理!
若不相违,即此补特伽罗是无般涅槃法,亦是有般涅槃法者,不应道理!
第四难名为“应具诸界难”,即难者认为且不论所举的譬喻,刹帝利等应是具一切界的,如是才能在诸界趣投生,乃至证得涅槃。因此,难者认为即然具一切界,则“无涅槃法”有情应能转变为“有涅槃法”有情。论主的第四答名为“平 喻无别答”。论主反问难者“无般涅槃法界”与“有般涅槃法界”是相违法或不相违法,若是相违法,则二者不能同时在同一有情身中成立,既是如此,则难者问说“如是无般涅槃法何故不有般涅槃法界耶?”的间题本身就具有矛盾性,因此不合道理。若“有法”与“无法”不相违,则“有”与“无”就无有别体(“无别”),如此亦不合道理。
关于第五难与第五答、第六答如下:
【第五难】
如是诘已,复有难言:如现见有一地方所,于一时间无金种性,或于一时有金种性;于一时间无有末尼真珠、琉璃等种性,或于一时有彼种性;于一时间无盐种性,或于一时有彼种性;于一时间无种种相界种性,或于一时有彼种性,如是先是无般涅槃法种性,何故不于一时成有般涅槃法种性耶?
【第五答】
应诘彼言:汝何所欲?如彼地方所,先无此种性,后有此种性;或先有此种性,后无此种性,如是先有声闻定种性,后无是种性;乃至先有大乘定种性,后无是种性;或先无定种性,后有定种性耶?
若言尔者,顺解脱分善根 应空无果!又若尔者,立定种性不应道理!
若不尔者,汝言无般涅槃法者,先住无种性已,后住有种性,如有地方所;有般涅槃法者,先住有种性已,后住无种性,如地方所者不应道理!
【第六答】
又应责彼:汝何所欲?无般涅槃法下劣界者,安住如是下劣界中,为即于此生转成般涅槃法?为于后生耶?
若言即于此生者,汝意云何?彼遇佛法僧已,于现法中为能起顺解脱分善根耶?为不能耶?若言能者,彼遇佛法僧已,于现法中能起顺解脱分善根,而言无般涅槃法者,不应道理。
若言不能者,彼遇佛法僧已,于现法中不能起顺解脱分善根,而言转成般涅槃法者,不应道理!
若言后生方成般涅槃法者,汝意云何,彼为先积集善根故,于后生中遇佛法僧能起顺解脱分善根耶?为先不积集善根耶?
若言先积集善根者,彼即于此生中遇佛法僧能起善根,而言于后生中方成般涅槃法者,不应道理!
又如彼因应空无果。
若言先不积集善根者,是则前后相似,俱未积集善根,而言于后生中方成般涅槃法,非即此生中者,不应道理!
第五难名为“无应转有难”即难者举世间土地的譬喻认为有的地方一时无有金、末尼真珠等物,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就有了这些东西, 反之亦然。因此,难者认为虽先无般涅槃法种性,但于另一时可能转成有般涅槃法种性。论主的回应中有二,即第五答与第六答。第五答名为“背法不齐答”。论主反问难者,若如你所说,某地方一时无有某物,而于另一时会有;或者一时有某物,而另一时则没有的话,则是否承认会先有声闻种性而后没有等情形呢?若难者认为会有这样的情形者,则顺解脱分善根应空无果。如此则违背法理,因依佛法的修行理论,得顺解脱分善根者则必得涅槃。反之,若难者认为不会先有声闻种性而后没有的情形,则与自己所说譬喻不一致(“不齐”)。
第六答名为“纵转不成答”。论主反问难者,即使能转,则是此生转或是后生转?若难者认为是此生的话,论主进一步问:彼无种性人遇佛法僧已,是否能于现法中起顺解脱分善根呢?若可以的话,彼无种性人遇佛法僧已,于现法中能起顺解脱分善根,却又说他是无般涅槃法者,则自相矛盾。若遇佛法僧已,不能于现法中起顺解脱分善根者,却又说他转成般涅槃法种性,亦自相矛盾。因此,现生能转都不能成立。若难者认为是后生转者,则论主又进一步问:是先积善根,而后转成般涅槃法种性或是先不积善根而后能转成般涅槃法种性?若难者认为是先积善根者,则如此生已得善根就已是般涅槃法种性,却说是后生才转,这是相互矛盾。若难者认为先不积善根者,则前后应相似,如此生未有善根,后生也同样未有善根,既无善根,又说后生转成般涅槃法种性,同样是矛盾。
论主在上述的辩论中皆从理上来谈,并采用双刀论法,即不论难者如何答辩,都无法推翻论主的主张。
四、其他唯识相关经论之“无种姓”观
在唯识系的经论中除了上述之《瑜伽师地论》外,其他论及“无般涅槃法”之相关经论有《大乘庄严经论》、《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及真谛三藏译《摄大乘论释》等,这些论全是无著菩萨的作品,大概是无著菩萨已说明得很详细,而其他的论师将大部分的精神在成立唯识之论述。以下就一一从这些论中探究其“无种姓”思想。
《大乘庄严经论》卷1云:
无般涅槃法者是无性位,此略有二种:一者时边般涅槃法;二者毕竟无涅槃法。时边般涅槃法者有四种人:一者一向行恶行;二者普断诸善法;三者无解脱分善根;四者善根不具足。毕竟无涅槃法者,无因故,彼无般涅槃性,此谓但求生死不乐涅槃人。
《大乘庄严经论》之二种无性位人,第一种是时边般涅槃法,这是因须久远劫的时间方得般涅槃法而名之无性位,非毕竟不得。此时边般涅槃法,论中说到有四种人,第一类是就行为来说,虽然此类众生一向行恶行,看起来像是无性位有情,但实是具有种性,当因缘成熟时还是能得般涅槃。二是普断善法者;三是无解脱分善根者;四是善根不具足者。这三类有情并非永拔彼善根的种子, 所以还有机会得涅槃;而能否得涅槃在于种子的有无,因此无涅槃种子就成了毕竟无般涅槃法者。《大乘庄严经论》是种子本有论, 因此有种子就有涅槃法,无种子就永远无般涅槃法,因此,无性位中的时边般涅槃法,其实是有性位。
有关《摄大乘论》的“无种姓”观是从其论释而得,论是无著菩萨所造,其释论有世亲、无性两种释论。 从世亲、无性两种释论所依的本论考察起来,文义上已经有些出入,因此《摄论》在印度可能是有许多种不同的诵本。而传译到中国的各家译本,文句与意义上的不同,就更多了。
《摄大乘论》在汉地有三种译本:(一)、元魏.佛陀扇多译,(二)、陈.真谛译,(三)、唐.玄奘译。这三种译本,文义大致相同。释论中的世亲释,在汉地也有三译:(一)、陈.真谛译,(二)、隋.达磨笈多译,(论释中亦含有本论),(三)、玄奘译。 以下就论释中无涅槃法的相关文献作一探讨。
陈.真谛译《摄大乘论释》卷14云:
无涅槃性,谓贪著生死,不信乐大乘。
这里所说的无涅槃性者简单提到贪著生死和不信乐大乘,对照其他译本均无此一描述,然此贪著生死和不信乐大乘二说在真谛所译的《佛说无上依经》也说:“若人贪著三有、诽谤大乘,名一阐提,堕邪定聚。” 可…
《瑜伽行派之“无种姓”思想初探(释长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