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二)微密佛性和一阐提的不定,这是第十一卷到第二十卷的主张。
(三)佛性开显和一阐提的生善,这是第二十一卷到第四十卷。
对于一阐的成佛与否,河村孝照博士提出“一阐提=趣向一阐提道者”的观念来贯通经中前后所说不能成佛与能成佛的差异。此中说一阐提人不能成佛是因其无悔过之心,若是能生起悔过之心,则是有成佛的希望。这是依据〈一切大众所问品〉中所说。 印顺法师从“空性”即“佛性”义的角度,解释“后分”所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说:
说空性为佛性,当然是“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但说众生有佛性,决不是瓶中有物那样,芽中有树那样,“佛性亦复如是,无有住处,以善方便故得可见” 。所以一阐提(icchantika)人不断佛性,也可说“一阐提中无有佛性”。
这里不再是从文字上去推敲一阐提人有无佛性,而是直从此一部分对佛性的定义而从义理的角度来说明一阐提人有无佛性之意涵。上来所说,简要地对前人之研究作一概述与检讨,以下即进入本文之主题。
三、《瑜伽师地论》的“住无种性补特伽罗”
《瑜伽师地论》集出的时代,约与《大般涅槃经》的“前分”略晚或同时,“一阐提”的用语已经在经典中广泛地使用,然在《瑜伽师地论》中并无“一阐提”(icchantika)这一语词的使用,对于恶性众生之描述,所用的是“无涅槃法补特伽罗”、“不住种性补特伽罗”、“住无种姓补特伽罗”、“无般涅槃法”、“无种姓”等的语词。以下将就“不住种性补特伽罗”之相状来进行探讨。
(一)“不住种性补特伽罗”之相
《瑜伽师地论》卷21〈本地分〉中提到六种“不住种性补特伽罗”之相,第一种补特伽罗是对世间的爱染,如论云:
阿赖耶爱遍一切种,皆悉随缚附属所依,成无量法,不可倾拔,久远随逐,毕竟坚固,依附相续,一切诸佛所不能救,是名第一不住种性补特伽罗无种姓相。
此类众生对世间的种种起著深重的爱染,由于爱染心过重而于阿赖耶识中“成无量法,不可倾拔”,再加上久远劫不断造作,使此爱染毕竟坚固,依附赖耶而不断相续,致使一切诸佛所不能救。这是积习过重的一类不住种性补特伽罗。
第二类不住种性补特伽罗是于生死不见少分戏论过失,不见少分的过患,亦不能少分厌离,如论云:
彼听闻以无量门呵毁生死众多过失,又复听闻以无量门称赞涅槃众多功德,而于生死不见少分戏论过失,不见少分所有过患,亦复不能少分厌离。如是见厌于过去世不能已生,于未来世不能当生,于现在世不能正生。又于爱尽寂灭涅槃不见少分下劣功德,不见少分所有胜利,亦复不能少分欣乐。如是见乐于过去世不能已生,于未来世不能当生,于现在世不能正生,是名第二不住种姓补特伽罗无种姓相。
慧琳三藏于《一切经音义》中云:
阿阐底迦(梵语,此云无欲,曾不乐般涅槃;亦言一阐底柯,此云多贪,谓贪乐生死,不求出离,故不信乐正法。旧云阿阐提,译云随意也。)
从中可以看出《一切经音义》所说的“一阐底柯”相当于第一类不住种姓补特伽罗及第二类不住种姓补特伽罗中,听闻无量门称赞涅槃众多功德,于生死不见少分戏论过失,不见少分所有过患,亦复不能少分厌离者。而“阿阐底迦”即是第二类不住种性补特伽罗中,爱尽寂灭涅槃不见少分功德,不见少分所有胜利,亦复不能少分欣乐者。
第三种不住种姓补特伽罗是以欢喜心造种种恶且无惭无愧,如论云:
彼本性成就上品无惭无愧,由是因缘无有厌恶,心无怯畏,以欢喜心现行众恶,由是因缘未尝追悔,唯观现法,由是因缘自身财宝衰退过患,是名第三不住种姓补特伽罗无种姓相。
此类众生和《大般涅槃经》中所说:“一阐提者,不信因果无有惭愧” 有类似之处,都是无惭无愧的一类有情。
第四类不住种姓补特伽罗是不信解佛所说法,如论云:
一切种圆满分明称当道理,美妙殊胜易可解了;或依苦谛,或依集谛,或依灭谛,或依道谛,宣说开示正法教时,不能获得微小发心,微小信解,况能获得身毛为竖,悲泣堕泪?如是亦依过去、未来、现在世别。是名第四不住种姓补特伽罗无种姓相。
《大般涅槃经》中亦说到:“如来尚为一阐提等演说法要。……一阐提者不信、不闻、不能观察、不得义理。” 此第四类不住种姓补特伽罗与《大般涅槃经》所说大致相同。
第五种不住种姓补特伽罗是是佛教中破坏僧团纲纪的污道沙门,如论云:
彼或时于善说法毗奈耶中暂得出家;或为国王所逼迫故;或为狂贼所逼迫故;或为债主所逼迫故;或为怖畏所逼迫故;或不活畏所逼迫故,非为自调伏,非为自寂静,非为自涅槃,非为沙门性,非为婆罗门性而求出家。既出家已,乐与在家及出家众共諠杂住;或发邪愿修诸梵行,谓求生天或余天处;或乐退舍所学禁戒,或犯尸罗。内怀朽败,外现真实,如水所生杂秽蜗牛,螺音狗行 ;实非沙门,自称沙门;非行梵行,自称梵行,如是亦依过去未来现在世别。当知如是不住种姓补特伽罗假相出家,非不乐学补特伽罗名真出家,受具足戒成苾刍性,由此异门,由此意趣,义显于彼。本非出家,唯有任持出家相状,堕出家数,是名第五不住种姓补特伽罗无种姓相。
此类众生在大乘经典中有很多的记载,尤其在涅槃部系的诸经典中特别多, 可见大乘经中所说确实是反映当时的情形。如来藏系经典从南方传出,而《瑜伽师地论》在北方,二者同时都说到了僧团中的坏纪份子,整个印度的佛教,不健全的份子似乎有愈来愈多的倾向,而这些人多为贪得利养。由此可知佛教一方面在兴盛(护持佛教的人多),而一方面也在衰败中(破戒坏律的僧伽不断地增加)。
第六种不住种姓补特伽罗是希求诸有者,如论云:
彼少有所作善业,或由于身或语或意,一切皆为希求诸有:或求当来殊胜后有;或求财宝;或求殊胜所有财宝。是名第六不住种姓补特伽罗无种姓相。
这类众生对于善业是少有造作的,如果有也只是为了希望来世过得比较好或是求取殊胜的财宝,和上述五种不住种性补特伽罗比起来,这类众生应是较为普遍一般。本来善业就作得不多,而所作的善业又都不是为了出世的涅槃,因此也就无有涅槃的分了。上来所述六种即《瑜伽师地论》中不住种姓补特伽罗无种姓相,与《大般涅槃经》所说的一阐提人是有些重点的偏重不同,在后面论述中将作进一步的比较。
从立名来看,不住种姓补特伽罗是无种姓、无般涅槃法, 但是否毕竟不能得般涅槃?《瑜伽师地论》卷21云:
无涅槃法补特伽罗,住决定聚。彼若遇缘,若不遇缘,遍一切种毕竟不能得般涅槃。
这是不论有否遇到涅槃法缘 ,决定是毕竟不能得般涅槃。其理由是:
离种姓无涅槃法补特伽罗,当知如是补特伽罗无种姓故,定无堪能当得趣入及当成熟,何况当能得般涅槃?
《瑜伽师地论》立种子说而成立五种姓,能否得般涅槃就看众生有无此一类的种子(种姓),然此中之种子是本有还是可以新熏?若是本有则真的是永不得般涅槃,若是可以新熏,此中只是就尚未熏有种子而说不得。考察《瑜伽师地论》〈本地分〉的思想是种子本有论, 因此本论此处的立场是认为此离种姓无涅槃法补特伽罗是毕竟不能得般涅槃。
上述所说之不住种姓补特伽罗无种性相是先已判定其是不住种姓补特伽罗,而再描述其相状,并非是依其相状而来说明是不是不住种姓补特伽罗。《瑜伽师地论》卷21在谈云何安住种姓补特伽罗时说到:
云何安住种姓补特伽罗?谓住种姓补特伽罗或有唯住种姓而未趣入亦未出离,或有安住种姓亦已趣入而未出离,或有安住种姓亦已趣入及已出离;或有软根,或有中根,或有利根;或有贪行,或有嗔行,或有痴行; 或生无暇,或生有暇;或有纵逸,或无纵逸;或有邪行,或无邪行;或有障碍,或无障碍;或远、或近,或未成熟,或已成熟;或未清净;或已清净。(大正30,398b25~ c4)
从这段叙来看,安住种姓之补特伽罗尚有贪行、嗔行、痴行、邪行等,因此可以说:依《瑜伽师地论》的立场,判定是不是不住种姓补特伽罗的依据是种子, 从行为来看是不能判定是否为不住种姓补特伽罗。
(二)“无涅槃法补特伽罗”之证成
《瑜伽师地论》成立的时代,如来藏、佛性的思想已广泛地在教界流传著,因此对于有一类众生不能成佛,甚至连二乘的涅槃都不能成就的主张便有人提出质疑,而有五难六答 广成有“无般涅槃性”的论辩。此中的五难,窥基大师在《成唯识论掌中枢要》称之为为:一、说无疑起难;二、有情无根难;三、诸界平转难;四、应具诸界难;五、无应转有难。而六答分别为:一、“教、理”并违答;二、假设非例答;三、非喻乖理答;四、平喻无别答;五、背法不齐答;六、纵转不成答。以下将依问答的次序一一探讨。首先是第一难第一答,如云:
【第一难】
云何而有毕竟无般涅槃法耶?
【第一答】
应诲彼言:汝何所欲?诸有情类种种界性 ,无量界性 ,下劣界性 ,胜妙界性,为有耶?为无耶?
若言有者,无有毕竟无般涅槃法补特伽罗,不应道理 ;若言无者,经言:“诸有情类有种种界性,乃至胜妙界性”不应道理。
引文中的第一难为“说无起疑难”,意即外人无法理解如何有“毕竟无般涅槃法”的疑难。论主的第一答为“教、理”并违答。论主反问难者是否承认一切法有种种的界性,彼此之间有无量的差别,以及是否承认有下劣界性和胜妙界性?若难者认为有种种界性,下劣界性等观点,则“毕竟无般涅槃法补特伽罗”是下劣界性,而难者又不承认有“毕竟无般涅槃法补特伽罗”,如此便于“理”相违。若难者不认为有种种界性,下劣界性等观点,则便与契经所说有“种种…
《瑜伽行派之“无种姓”思想初探(释长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